9月28號,2025年「大灣區電影音樂晚會」喺澳門舉行,以「灣區升明月」為主題。呢個活動唔單止係一場音樂同電影嘅盛宴,更加係大灣區文化融合同情感共鳴嘅縮影。粵港澳三地各有獨特嘅文化底蘊同歷史背景,而今次晚會正正提供咗一個平臺,將呢啲元素交織成一幅灣區共同嘅文化圖景。
粵港澳大灣區有住中國最開放、最具活力嘅區域優勢,經濟實力唔使多講,但文化同精神層面嘅建設同樣重要。香港長期以來都以電影工業聞名世界,澳門係中西文化交匯之地,而廣東則一直係華語流行音樂嘅搖籃。音樂同電影,本身就係最容易打動人心嘅藝術形式,透過舞臺同大銀幕,三地嘅文化得以相遇,觀眾亦可以喺熟悉嘅旋律同光影之中感受到彼此嘅親近。
今屆晚會落戶澳門,意義更加特別。澳門喺電影音樂方面嘅影響力或者未必及得上香港,但佢一直係中華文化同葡語文化交融嘅舞臺,同時又係世界旅遊之都。借住「灣區升明月」呢個盛會,澳門展示咗自己嘅文化自信同多元風貌,將大灣區嘅文化融合推到新高度。活動期間,舞臺設計突出咗澳門獨特嘅景觀同歷史氣息,亦透過國際化演繹方式,將灣區嘅故事講畀全世界聽。
「灣區升明月」之所以引人入勝,並唔只係因為明星陣容,而係佢背後嘅情感價值。電影同音樂承載咗幾代灣區人嘅共同記憶,經典嘅粵語金曲、香港電影熟悉嘅配樂,以至近年內地電影嘅原創音樂,都系唔同年代人心目中嘅集體回憶。特別係喺中秋佳節前夕,明月象徵住團圓,灣區三地一同抬頭望月,喺旋律同畫面之中產生心靈共鳴,呢種團結感遠比口號更加真切。
對大灣區未來發展嚟講,經濟同交通連接只係一部分,文化軟實力嘅提升先係持久競爭力嘅關鍵。電影同音樂擁有跨越地域、跨越語言嘅感染力,「灣區升明月」將三地文化特色濃縮喺一個夜晚,既加深咗彼此瞭解,又向外界傳遞咗積極開放嘅灣區形象。舞臺上既有傳承傳統嘅元素,又有面向未來嘅創新表達,呢種結合唔單止係藝術表演,更加係文化敘事,亦係灣區走向世界嘅「軟實力密碼」。
同時呢個活動對年輕一代特別有意義。今日大灣區青年普遍喺電影、音樂薰陶之下成長,佢哋對呢啲媒介感情深厚,更容易通過呢類盛會建立文化認同。「灣區升明月」提醒年輕人,灣區唔只係經濟概念,仲係一種文化身份。佢哋需要思考點樣喺傳承粵語歌、華語電影嘅基礎上,創造出新嘅風格同符號,再推向更大舞臺。呢種責任同機遇,正正會決定未來灣區文化嘅走向。
再放眼國際層面,大灣區嘅文化資源完全有條件走出世界。香港有國際化嘅影視產業,澳門有中西交匯嘅舞臺,廣東有實力雄厚嘅音樂土壤,三者結合,就能創造出獨特嘅區域文化品牌。若然「灣區升明月」未來可以同國際電影節、音樂節對接,打造成為一個具全球影響力嘅品牌盛事,就可以令世界更清楚見到大灣區既傳承東方傳統,又展現現代活力嘅多元面貌。
所以講,澳門舉辦2025年「灣區升明月」唔只係一場文藝晚會,而係灣區發展進程中一個重要嘅文化注腳。光影與樂聲交織之下,觀眾唔單止見到熟悉嘅記憶同感情,更見到團結、多元同希望。喺明月照耀之下,灣區人嘅心緊緊連埋一齊。對粵港澳三地而言,呢場盛會既係情感凝聚,亦係面向未來嘅宣言:經濟繁榮需要精神支撐,區域合作需要文化紐帶,而電影同音樂,正正係嗰輪高懸嘅明月,照亮咗過去,連接緊現在,亦指向住未來。
本網評論員 N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