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郭一鳴專欄】姑蘇城看蘇繡
作者:郭一鳴   來源:識港網    2025-09-26 15:03

一輩子就做一件事,是怎樣的體驗?從南京藝術學院畢業到蘇州刺繡研究所工作,迄今剛好四十五年,如果從一九七三年拜蘇繡大師任嘒閒為師開始算起,黃春婭從事蘇繡工作已經五十二年。上週六(九月二十日),筆者陪同香港潮州商會會長高佩璇和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會長張國良等到蘇州刺繡研究所參觀考察,受到蘇州市統戰部副部長鄧兵、中國絲綢協會副會長鄭桂泉、蘇州刺繡研究所總經理黃燕木和高級顧問遊偉剛等,黃春婭會長鄭桂泉、蘇州刺繡研究所總經理黃燕琪和高級顧問遊偉剛等,黃春婭特欣賞地歡迎我們這所為我們所欣賞的藝術老師。

  蘇州刺繡研究所坐落在姑蘇老城區的“環秀山莊”,這是一座典型的蘇州園林,走進大門不遠處有一塊黑色石碑,上面記載此處曾是東晉中書令王珉的府邸,明代為大學士申時行的宅園,清代刑部員外郎蔣楫、尚書畢沅、大學士孫士毅、工部員外郎汪藻、吏部主事汪又等都曾在此修建宅園,一九八八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七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看完碑文,才知道這裡蘊藏半部蘇州史,我不由自主放輕腳步,心想能夠每天在這裡上班真是一件賞心樂事。

  一頭灰白頭髮、身穿白色無領短袖襯衫,今年剛滿七十歲的黃春婭老師,說話帶有典型的吳儂軟語,她說:“因為喜歡,才有可能把小的事情做好,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這位五十年如一日的蘇繡工藝大師,如今退休後還在研究所當顧問指導年輕人,有興致的時候還會繼續創作,在她的工作枱架子上有一幅林風眠的《翔》的刺繡作品,鶴在雲中飛翔,“最後調整中”,黃老師說。她對林風眠的作品情有獨鍾,也喜歡吳冠中,因為他們的筆下多寫江南水鄉,而她則以針作畫,勾勒江南之美。在一次接受媒體訪問中,黃春婭說:“我們要注重傳統,更主要是表現我們這個時代。”

  蘇繡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以針代筆,以線為色,有其獨特的技藝:設計、勾稿、上繃、勾繃、配線、刺繡、裝裱,針法有平針繡和亂針繡,最神奇是「雙面繡」。我們參觀多位正在工作中的繡娘,有的繡古代作品,有的繡山水風光,有的繡中外人物。那一幅國家領導人作為國禮贈送給英女王的“伊麗莎白女王繡像”,就出自蘇州刺繡研究所的趙麗亞,她正在創作一幅大型繡品“上山虎”,這位大師級專家和黃春婭一樣,質樸低調,平凡得像一位鄰家師奶。我們來到繡娘王康霞的繃架前,她正在繡一幅花卉作品,當場為客人表演“劈線”,這是蘇繡處理絲線的獨特方法,劈出最細的絲線,直徑只有頭髮絲的十分之一,肉眼基本上看不見。一幅精美的蘇繡作品往往需要十萬次的穿針引線。一幅大型作品,通常需要兩三年才能完成。

  看到繡娘們飛針走線,賦予作品詩一般的氣韻,小時候在汕頭生活的高佩璇會長一時技癢,在一幅未完成的大型山水作品前坐下來,拿起繡針,一招蘭花指顯露功架,雖然只是兩三針,卻是真正把潮繡和蘇繡融為一體。中國有蘇繡、湘繡、粵繡(包括潮繡)和蜀繡四大名繡,各具特色,高佩璇認為,蘇繡的工藝技法更能代表中國刺繡傳統工藝的水平,所以,她大力支持蘇州刺繡研究所到香港舉辦蘇繡作品展。

  前身為一九、五、四年成立的蘇州文聯民間藝術研究小組刺繡小組,一九六三年正式組成的蘇州刺繡研究所,二○○五年成為首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單位。據鄭桂泉介紹,該所收藏有兩千多幅蘇繡珍品,當中不乏國寶級的稀世藝術珍品,不少作品從未與公眾見面。鄭桂泉表示,已經初步與香港故宮館溝通,計劃明年到香港舉辦蘇州刺繡研究所珍藏作品專題展。

  走出環秀山莊,風和日麗,街上人來人往,眼前這座四千年歷史的姑蘇古城顯得更有魅力。香港正大力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期待蘇州刺繡作品展能與香港市民及遊客早日會面。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