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港中大(深圳)人工智能學院成立
來源:香港商報    2025-02-14 14:28

【識港網訊】2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工智能學院正式成立。這是該校第八所學院。同日,港中大(深圳)醫學院外科微創機械人人工智能中心揭牌,為人工智能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科研保障。

人工智能學院計劃於今年9月招收首批學生,擬開設人工智能本科專業及人工智能哲學碩士-博士項目,為國家、粵港澳大灣區及深圳培養專業拔尖人才與跨學科產業化人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等出席成立儀式。

順應全球趨勢 打造人工智能創新高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港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在致辭中表示,創新為立校之本,自建校以來,學校將人工智能作為重點發展方向,積極構建人才學術交流機制,目前已有40多名學者入選2024年人工智能與圖像處理、網絡通信、運籌學、自動化工程等領域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徐揚生表示,成立人工智能學院初衷有三:一是順應全球趨勢,打造獨具特色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與科研創新基地;二是依託香港中文大學全人教育傳統,為社會轉型培養具有引領作用的領袖人才;三是整合粵港澳大灣區優勢資源,建設人工智能領域的科研高地,致力於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創新策源地,為國家及全球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徐揚生強調,人工智能學院將承擔推動人工智能領域的規劃、建設和學科發展,實現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同步發展,配合國家戰略落實人工智能領域一流人才的培養和發展三大重點任務。

今年9月招生 培養國際頂尖人才

港中大(深圳)人工智能學院計劃於今年9月招生,擬開設人工智能本科專業及人工智能哲學碩士-博士項目。依託深圳經濟特區的產業優勢,學院將為學生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與廣泛的實踐機會,重點培養其在計算機科學、數學、統計學和認知科學等領域的核心能力,同時鼓勵學生突破傳統學科界限,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基礎科學、醫學、機械人、金融、商務、管理及社會等多個領域,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融合。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表示,該學院的成立是港中大(深圳)拓展辦學規模、為國家培養高端人才的重大舉措,學院將匯聚全球優秀科研人員與學子,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發展,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力量。

港中大(深圳)理事、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教授亦表示,人工智能學院的成立恰逢其時,將為深圳、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輸送兼具理論與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為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助力大灣區打造全球人工智能新高地。

國際人工智能專家、學院首任院長范劍青表示,學院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學科生態的同時,將推動人工智能跨界融合,賦能多元學科創新,圍繞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需求,布局國際化學科,引進優質人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和家國情懷的頂尖人才,通過多元化教學與實踐,培養學生用科技力量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能力。

徐揚生:創新需要自由度

徐揚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深圳市在發展人工智能方面有着獨特的優勢:一方面,深圳市所在的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世界最完備的產業鏈,對於產業落地應用、技術產品的推廣有非常好的產業基礎;另一方面深圳擁有獨特的制度創新優勢,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可以幫助人工智能產業匯聚源源不斷的資源,產生非常強的輻射作用。

「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實力,不僅取決於技術、產品和產業規模,更重要的是這個地區和國家能培養出怎樣的人才。」徐揚生透露,學校籌劃一年多,凝聚了眾多年輕一流人才,組建人工智能學院,將系統培養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領袖型人才。

「創新的產生,需要自由度」。徐揚生坦言,學校致力於為人才提供鬆弛有自由度的發展環境。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科學學院助理教授、華佗GPT開創者王本友告訴記者,「學校最吸引我們的點,是對年輕人的支持。」王本友透露,自己剛畢業兩年,就可以帶博士生,「不一定要和更資深的老師一起帶博士生,可以自己選題,覺得有意義的就可以去做。」

王本友團隊研發的開源中文醫療大模型——華佗GPT已在龍崗區人民醫院應用,有效提升了患者就醫體驗和醫療資源利用效率。王本友告訴記者,其團隊有三四十人規模,大部分是國內高校博士生,平均年齡僅二十多歲。

當天揭牌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外科微創機械人人工智能中心將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機會和實踐經驗,為培養「AI+醫學」領域的創新型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责任编辑:zhaope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