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港小靈通】大膽創新推動轉型 抓住機遇敢於破局
作者:陸九如 李慧妍 胡龍逸   來源:大公報    2025-02-11 15:16
【識港網訊】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於2月8日至10日,一連3日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和鹽田港進行調研。

【識港網訊】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於2月8日至10日,一連3日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和鹽田港進行調研。本港各界人士表示,推動港澳更好發展「只爭朝夕」,尤其是科技發展更應加快規劃部署,大膽創新。他們建議本港針對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經濟等創科技術加大投入力度,充分配合本港自身發展規劃,培育新質生產力和新經濟增長點,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立法會議員邱達根指出,數字經濟是香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當中AI和區塊鏈作為核心發展目標,預計在未來十年將會重塑經濟架構與社會格局。邱達根強調,數字經濟對香港發展至關重要,社會模式、經濟發展以及企業運營都需要利用數字經濟視角,借助區塊鏈和人工智能技術。因此香港若想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就需要大力發展這兩項技術,特區政府應當強化數字經濟意識,加大技術投入,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他建議在人才引進、教育引導和企業科技應用方面發力,以維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時,邁向國際創科中心。談及發展阻礙,邱達根表示,吸引人才需要政府開放政策,在財政預算上加大對大型項目的投入,帶動企業參與,同時,提供就業崗位和科技創業基金,解決創業團隊的資金難題。邱達根期望相關計劃可以盡快出台,助力香港吸引人才落地香港,推動創科發展。

籲新興企業抓住北都機遇

立法會議員陳凱欣關注跨境醫療發展,認為除了加強粵港澳三地醫護人才的互動交流,還需推動粵港兩地醫療數據、實驗室資源及細胞、血液樣本等信息的共享。通過病歷互通和創建器官捐贈共享平台,可以進一步提升大灣區的醫療服務水平。然而,這一趨勢面臨包括病人隱私保護、器官運輸等挑戰。陳凱欣強調,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跨境法規的制定和協調尤為重要,有關方面應盡早開展討論與規劃,為未來的跨境醫療資源的優勢互補與協同合作奠定堅實基礎,同時為三地居民帶來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和健康保障。

立法會議員陳月明呼籲,北部都會區內的新興產業企業應盡早規劃部署,抓住發展機遇。她建議北部都會區的新興產業可結合低空經濟、大健康產業及貴金屬交易市場等領域進行布局,並與深圳加強緊密合作,充分發揮兩地的資源優勢,實現互補共贏。此外,陳月明指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緊迫性,建議特區政府加快推進相關項目的規劃和落實。她表示,北部都會區的北都公路建設,以及各大口岸的地鐵接駁工程至關重要,這些基礎設施將為兩地實現規劃中的「口岸經濟帶」提供有力支撐。她認為,只有在交通和物流配套完善的基礎上,北部都會區的產業發展才能真正釋放潛力,推動兩地深度融合發展。

立法會議員陳穎欣表示,數字經濟和跨境電商等新興產業發展潛力巨大,香港應抓住這一機遇,積極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她提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建設正如火如荼,香港應加快推進香港園區的建設,集中發展醫療科技、生命健康和創新藥物研發等高端產業。她呼籲特區政府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在資源整合和人才交流方面加大力度,吸引更多國際及內地的科研機構和企業進駐河套,藉此推動大灣區創新產業邁向新高度,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灣區深化合作讓港人受益

立法會議員黃國希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能夠在體制機制層面深化合作,讓香港市民切實受益。他提出三項建議:首先是推動醫療融合,不僅要讓香港市民在內地順利享受手術等醫療服務,還要探索「國藥港用」,緩解香港市民醫療開支壓力;其次是深化內地與香港安老院資質與評審認證,期望特區政府提供專項資助,助力合資格長者北上安老;最後是在河套港深科技創新合作區方面,有鑒於內地DeepSeek平台的顯著影響,香港應重視並大力推動AI(人工智能)行業發展。黃國期待特區政府能夠盡快落實相關政策,將對大灣區的建設性構想轉化為實際規劃。

內地港人團體選委、香港內地經貿協會會長黃炳逢表示,河套港深創科園與北都地區應為內地科創人才、企業營造更寬鬆和具吸引力的落地條件,包括在資金流動方面做到更優惠與便利,讓內地科創企業和人才充分利用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優勢,同步內地市場發展與應用場景,進而走向世界。他建議在北都區建立科創「飛地」,協調具備相關條件的香港和內地企業設立合資企業進駐,讓兩地的指定市場標準及產業規範同時在「飛地」獲認可,經篩選後令其產品和服務自由進入大灣區各城市,開創大灣區一體化的先河。黃炳逢亦期望香港及其他大灣區城市大膽地展開深度合作,集合跨部門力量突破合作新模式的瓶頸,打開新局面。

執業大律師龔靜儀指出,河套地區具有跨境合作的獨特優勢,特區政府應繼續與中央相關部委商討,爭取試行專屬的跨境政策措施,讓人員、物資、資金、數據等重要創新要素在河套地區內便捷流動,以加強兩地園區間的互補和合作,及增加香港園區的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就法律服務方面的需求,在「一國兩制」和「一區兩園」的基礎上,大灣區執業律師在提供優質的跨境法律服務方面,正可以更有效地協助入駐在上述地域範圍的企業。粵港兩地政府可考慮提供各式優惠政策,鼓勵內地律師行於上述地域設立分所或辦事處,讓在園區內的企業可以更得到內地及香港的法律服務。

陳國基:信心更堅定 全力加快河套發展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昨日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日前他陪同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實地考察調研。陳國基認為,夏主任的重視、關注和提示,讓香港對河套乃至北部都會區等大型發展方向更加明確、路徑更加清晰、信心更加堅定。

陳國基表示,習近平主席去年底在澳門橫琴考察時,對合作區開發建設成效提出「三個要看」的檢驗標準。這三個標準,對包括河套在內的跨境融合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性地推進兩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圍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先行先試,正是特區政府施政的重點方向。

打造高質量創科產業鏈

陳國基介紹,特區政府在去年11月發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從頂層設計上規劃好香港園區的重點發展方向、策略和目標。下一步的重點工作,一方面是全力加速園區第一期發展,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以及完善園區對外交通布局;另一方面,繼續加強、深化與深圳和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合作,發揮優勢互補、實現互利共贏,以香港園區的上游科研能力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先進製造業深度、有機對接,切實打造國際級「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的高質量創科產業鏈。

陳國基表示,特區政府深知,河套合作區的跨境發展是全新的探索,要開創各種各樣新的工作,會遇到前所未有的問題,必須敢於創新,才能找到新辦法、蹚出新路子,堅信只要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下,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勇於打破條條框框,主動加強與深圳和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的協同對接,就一定能在打造國際一流灣區中發揮獨特作用,貢獻國家,成就香港。

話你知|港園區今年正式營運 「一區兩園」優勢互補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由香港園區和深圳園區共同組成,在深圳河兩側以「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的理念構建,是「十四五」規劃下其中一個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河套合作區面積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河南側的香港園區面積約0.87平方公里;深圳河北側的深圳園區面積3.02平方公里。

當前,深圳園區高端科創資源已形成從「零的突破」到「集聚發展」的良好局面,與香港園區共同聚焦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三大領域,實質推進和落地高端科研項目逾150個,支持河套合作區產業高質量發展。

香港園區今年便會正式進入營運階段,首批租戶來自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等園區支柱產業。在「一國兩制」和「一區兩園」的基礎上,特區政府會繼續與中央相關部委商討,爭取試行專屬的跨境政策措施,讓人員、物資、資金、數據等重要創新要素在河套地區內便捷流動,以加強兩地園區間的互補和合作,及增加香港園區招商引資的吸引力。

责任编辑:li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