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5月31日,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算力産業大會暨第二屆中國算力網大會在韶關舉行。記者從現場獲悉,截至今年4月底,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算力總規模超過166萬标準機架,整體上架率爲59.65%,較2022年提升4個百分點。
“無論從機架總數來看,還是從上架率來看,我國東西部算力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局面都已得到了較大改善。”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民在大會開幕式上說。
算力成大國科技角逐主賽場
“近年來,随着各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進度加快,特别是以ChatGPT、Sora爲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取得突破,算力需求急劇上升。算力已經成爲大國科技角逐的主賽場,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加快推進算力戰略布局,紛紛搶占算力競争制高點。”周民說。
我國高度重視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和算力産業發展,早在2016年就作出建設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的總體部署,2022年正式啓動了“東數西算”工程,2023年底又出台了“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建設的實施意見,持續優化國家算力體系布局。
具體到區域布局看,粵港澳大灣區作爲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産業基礎和創新能力。韶關作爲粵北地區的中心城市之一,近年來以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建設爲契機,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新機遇,積極打造服務大灣區乃至華南地區的“算力之城”,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今年3月,廣東省九部門印發的《廣東省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暨“粵算”行動計劃(2024—2025年)》提出,全省推進“1+2+N”算力中心布局,以韶關數據中心集群爲核心,形成廣州、深圳兩個低時延智能算力應用區,N個支撐城市實時響應、承載極低時延類業務的城市數據中心和邊緣計算中心(規模3000标準機架以下),打造“城市内1毫秒、韶關至廣深3毫秒、韶關至全省5毫秒”的算力時延圈。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介紹,鵬城實驗室構建了以核心樞紐爲節點、區域中心爲紐帶、城市中心爲基礎的三級協同調度體系,跨域納管了包括韶關數據中心集群在内的資源,彙聚算力規模達4E Flops,建成全國智能算力互聯體系與人工智能開源開放平台,實現了算力與國産化AI通用大模型開源開放。
“數字經濟時代,算力是新質生産力,算力網是促進全國範圍内各類算力大規模調度運營的數字基礎設施,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推動算力基礎設施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國信息協會算力網專業委員會籌備組組長、科技部高新技術司原副司長梅建平說。
梅建平表示,要加快建設以5G網絡、全國一體化數據中心體系、國家産業互聯網等爲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雲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
大模型訓練使智能算力成新增長點
當前算力網體系建設現狀如何?算力發展能否滿足大模型需求?多位企業嘉賓在論壇上展開“頭腦風暴”。
中國移動首席科學家、副總工程師王曉雲感受到數字經濟對算力的渴求,運營商正在從“以網爲中心”轉變爲“以算爲中心”。她介紹,中國移動通過建設“百川”算力并網平台,利用算網大腦的智能科技,把原先散落在各企業和機構的算力,構建成一個集群智能算力網絡,有效統籌算力資源供給,“希望算力像水電一樣,爲千家萬戶提供服務”。
中國聯通研究院副院長、首席科學家唐雄燕認爲,到2025年,國内智能算力占比将達到35%,如果把當前分散的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連接起來,可以形成更大的算力合力。
“大模型正在驅動算力産業創新變革,适合大模型訓練的智能算力成爲算力新增長點。”百度集團副總裁侯震宇表示,人工智能正在從單模态到跨模态發展,具備非常強大的視覺、語言、理解、推理等能力。與此同時,大模型參數呈幾何數字增長,對應的算力也非常驚人,而訓練一個大模型的成本動辄幾千萬美元。
他認爲,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實現“AI普惠”,存在巨大的需求。作爲平台型企業,百度将自身積累的知識沉澱爲通用大模型,再針對不同行業和場景注入新的數據,構建行業大模型,爲用戶節省數據和算力成本,幫助企業降本增效。目前,基于百度的文心大模型,已經湧現出30多萬個應用,增速非常快。
智能算力的供給,進一步激發了人工智能的賦能效應。“低空經濟的兩大核心領域——裝備研制與運營端均離不開算力的強大支撐。無人機作爲低空經濟的重要載體,其開發、訓練、數據存儲以及數據處理等各個環節,均對算力提出了高要求。”廣東泰一高新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山說。
他認爲,無人機不僅是空中的機器人,其開發初期就需要通過大量數據訓練模型,并需要存儲和處理飛行環境數據。如無人機航拍所得的影像數據,需要經過算力處理,提取出關鍵信息,才能爲客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算力在低空經濟中的應用是一個全新的生産力和生産模式。”他透露,韶關作爲算力布局的重要節點,能夠輻射到湘贛兩省。“我們計劃将企業的粵北中心設在韶關,爲更廣泛的區域提供低空經濟服務。”
算力樞紐建設更應激發數據要素潛力
算力、數據和算法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大基石,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廣東正積極探索算力與數據要素的深度融合。
“我們建設了全省一體化的算力資源監測發布平台,支持廣州、深圳、惠州、韶關建設數據要素集聚發展區,培育和發展數據要素市場生态,開展公共數據治理和标注試點,推動構建高質量多模态中文語料數據集,爲大模型和算力應用提供了高質量的數據支撐。”省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副局長熊雄介紹。
本次大會專門設置數據要素創新賦能分會場,圍繞數據中心建設運營、數據要素創新賦能、數據要素流通應用等話題行業最新動态、趨勢和經驗,探索釋放數據要素價值、賦能千行百業高質量發展的“密鑰”。
作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的唯一數據中心集群,韶關在建設數據要素市場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環境優勢、資源優勢和産業優勢。“我認爲韶關算力樞紐在完成硬件層面建設後,應更加注重軟件層面的推進工作,特别是在數據要素價值的挖掘上。”廣東省電信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學軍說,激發數據要素潛力對于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從現場獲悉,依托數據中心集群優勢,韶關加快培育和發展數據要素市場,目前已取得一系列探索和實踐成果:成功申報爲廣東省第一批數據要素集聚發展區,多家企業入選廣東省數據經紀人、成爲廣州數據交易所會員。
大會開幕式上,廣州數據交易所(韶關)服務基地和韶關市數據産業研究院正式揭牌。“韶關服務基地将充分利用廣州數據交易所在數據流通交易中的樞紐作用,吸引各交易主體進場,推動韶關建立更加完善的數據全鏈條交易服務生态體系。”廣州數據交易所副總經理沈海說。
去年5月10日,廣州數據交易所發布了國内首個以“算力+交易+場景”三位一體的“算聚源”算力資源發布共享平台,該平台已成爲廣東在算力方面的重要基礎設施。沈海介紹,截至去年底,平台在線用戶超1400名,入駐算商16家,共彙聚雲産品206款,覆蓋23個行業場景,并上線粵商通、粵省事平台。
他透露,廣州數據交易所接下來将進一步在“算聚源”平台上開發“東數西算”專區,把韶關的算力資源納入大灣區算力資源共享發布平台,實現算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