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以「垂直創新,全球共創」為主題的國際產業合作創新論壇暨香港科技大學上海中心北楊基地啟動儀式在北楊人工智慧小鎮舉行,匯聚上海市及徐匯區政府領導、港科大校方代表,以及來自零碳動力、人工智慧、虛擬實境醫療、低空經濟等領域的全球頂尖學者、產業領袖、滬港兩地創投機構,共話垂直領域創新路徑、共繪全球產業協作圖景。
本次活動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徐匯區人民政府指導,香港科技大學、徐匯區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發展總公司主辦,香港科技大學上海產教融合中心承辦。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教委主任周亞明,上海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市人才局副局長譚朴珍,上海市政府港澳辦副主任葉靚,徐匯區委書記曹立強,徐匯區委副書記、區長王華,臨港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翁愷甯,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袁國華,上實集團總裁張芊,帝國理工學院前校長Sir Keith O’Nions爵士,港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港科大副校長鄭光廷,港科大副校長鄺家陞出席活動並上台見證。周亞明副秘書長、郭毅可首席副校長致辭,鄭光廷副校長做主題分享。
聯盟啟航 生態共築
港科大上海中心立足滬港,緊密連接滬港兩地的產業資源、國際專家與前沿技術,培養產業人才、轉化科研成果、孵化創新企業。為將這些資源有效聚攏,本次活動正式發布了創投、實習實訓、產業生態三大聯盟,共同構建一個務實、高效的垂直創新生態。
港科大首屆「人工智慧與創業」碩士項目學生已在香港入學,第二年他們將來滬進入北楊基地,在真實的產業場景中學習。學生們在實習實訓聯盟的知名企業中實踐創新,師生的優質創業項目在創投聯盟的助力下落地生根,產業生態聯盟則提供未來合夥的無限可能,形成一個「在學習中實踐,在創業中孵化」的良性迴圈。
而上海國投旗下的孚騰資本作為創投聯盟的重點合作夥伴與香港產業投資代表GPTX簡坤投資擬共同設立管理滬港基金,重點投資孵化香港科大上海中心專案,該基金更是得到了上海未來產業基金、徐匯資本的意向支持,產業聯盟在這一滬港基金的連接下,將成為港科大上海中心產業生態聯盟的實踐範本。深度打通滬港產業與資本壁壘,實踐落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基石共建 協同共贏
為更好的連結滬港資源,現場還進行了港科大上海中心合作簽約。從頂尖科研協同到國家級平台落地,再到人才培養聯動,清晰地勾勒出港科大上海中心「基礎研究—技術轉化—產業應用—人才支撐」的戰略定位。
全球連結 智創未來
正如活動主題「垂直創新,全球共創」中所描述,此次論壇匯聚了各個領域的國際頂尖專家,帝國理工學院前校長Sir Keith O’Nions爵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Sir Andy Palmer爵士、斯坦福大學混合現實醫學中心主任Walter Greenleaf博士、加州伯克利大學增強現實中心創始執行主任Allen Yang博士、加拿大工程院楊軍院士共同與市區領導等嘉賓啟動了香港科技大學國際產業創新合作。將作為港科大的戰略顧問與創新夥伴,共同探索前沿研究、課程開發與產業孵化。
活動最高潮,在市區領導、港科大校領導等與會嘉賓的共同見證下,香港科技大學上海中心北楊基地正式點亮啟動、揚帆起航,將與西岸基地功能互補,重點承載研究生培養、科研團隊孵化與產業加速功能,成為驅動垂直產業創新的核心引擎。
思想碰撞 洞見趨勢
論壇下半場,五位國際頂尖專家以及線上遠端連線的OpenAI前市場進入策略負責人Zack Kass圍繞最前沿的產業趨勢發表深度演講,分享各領域內的突破性進展與未來展望。由第一財經總編輯楊宇東主持的圓桌論壇則以「資本賦能下的垂直產業落地與全球影響力擴展」為主題,與港科大領導、現場產業領袖嘉賓展開精彩而富有建設性的討論。
新啟用的北楊基地建有科研實驗室、辦公空間、教學空間、孵化器空間,將重點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創新創業孵化與高層次人才培養;而與北楊基地功能互補的西岸基地,則作為港科大上海中心面向全球的品牌高地、資源介面與展示視窗,承擔著中心戰略布局與國際化形象展示的關鍵使命,自此形成「一中心兩基地」的格局。
未來,港科大上海中心將扎根徐匯,以其深厚的科創底蘊為依託,持續聚焦垂直領域創新、強化全球資源連結,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致力於成為滬港合作的典範、產業創新的策源地、全球英才的匯聚處,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持續貢獻智慧與力量。
香港科技大學上海中心成立於2025年1月,由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政府、香港科技大學、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發展總公司三方共同發起設立,是港科大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化滬港科創合作的重要舉措,旨在打造港科大在長三角區域的戰略門戶與開放式創新樞紐。港科大上海中心以“滬港聯動、產教融合”為發展主線,依託「一中心、兩基地」(西岸基地與北楊基地)的協同布局,致力於構建集研發合作、人才培養、產業加速與校友協同于一體的創新生態系統。科研方面:積極對接國家級平台,推動人工智慧、智慧製造、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聯合研發與技術轉化。教育方面:通過多學科交叉的產教融合模式,培養具備實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產業方面:同時構建「技術+場景+資本」的產業孵化體系,賦能科創企業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