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周處除三害的成人寓言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4-05-14 17:05

【識港網訊】三月,一部來自台灣的暴力犯罪電影火遍大陸,觀影評論裏是鋪天蓋地的「太酷了」、「太過癮了」、「沒想到這居然能在內地過審上映」。本不愛看血腥打鬥畫面的記者也起了好奇心,到底是什麼一部片能引起這麼多成年人的觀影狂歡?帶着這樣的心情,記者選了個安靜的夜晚打開了這部熱辣的片子。

 

故事脈絡

 

首先講講電影名《周處除三害》,周處其實是《晉書》和《世說新語》中一個故事裏的主人公,他仗着自己武藝高強便橫行鄉里,鄉人將之與水中蛟龍、山上猛虎合稱當地三害。 後來周處在人慫恿下為鄉親除去蛟龍、猛虎,卻逾期未歸,鄉親以為「三害」皆除,於是歡喜慶祝,而周處歸來時得知真相十分慚愧,隨後幡然自新,改惡從善,從此,一個「縱情肆欲,州曲患之」的周處「死」去,一個「有文思,志存義烈,言必忠信克己」的周處留在了史書中。

而電影的情節正是與該典故相對應。先看故事的外殼,主人公陳桂林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通緝犯,還是個小嘍囉時就可以為自己的黑幫老大毫不膽怯的將對家頭目炸死,一舉成名。逃亡四年後,陳桂林從一直幫助他的女醫生那裏得知,他唯一的親人奶奶病重離世,他自己也已經是肺癌晚期,並勸說他回頭是岸。翌日,陳桂林正準備自首,卻突然發現警署公告欄上張貼的全台灣通緝犯排行榜裏,自己只排名第三。這一下激起了他的勝負欲:「我要除掉前兩害,我要出名!」。就此,他邁上了揚名立萬之路。

陳桂林先去找了陰狠奸詐的香港仔,其四處逃竄,從不在同一地方久留。十多年的逃亡生涯中他一直帶着女孩小美,如今小美已成長為人,心甘情願的為香港仔清洗每次火拼後帶有血迹的衣裳、刀具,同時被迫作為他發洩性慾的工具。在一個黑夜,目睹一切的陳桂林闖進閣樓,一把抓過正在侵犯小美的香港仔,與其展開近身肉搏,最後陳桂林險勝香港仔,了結了他的性命。

事後,小美問「你為什麼要來殺掉他?」,陳桂林沒有回答,只反問「你為什麼要跟着他?」原來多年前香港仔將小美母親從另一男人手中救出,就此她心甘情願為香港仔頂罪坐牢,還希望昭告全世界人這件事,自此香港仔成了小美唯一的親人。最後,小美問「我們接下來去哪裏?」,陳桂林只將車鑰匙遞給她,便背包離開去尋找第二個「害」。

與上篇的陰黑畫風不同,這次的除害故事發生在白天,一個遍佈樹木花草的清新之地——「新心靈舍」,這是一個新興宗教團體、靈修中心。在這裏,人們稱呼主理人為「尊者」,充滿智慧和平和的「尊者」告訴陳桂林他要找的極惡之人林祿和已經去世,並規勸陳桂林加入他們,以洗滌心靈得到解脫,還表示陳桂林來到此處後肺癌正在康復中。最終,陳桂林交出了所有錢,甚至交出了奶奶留下的唯一遺物——一隻粉色手錶,換上了與眾人相同的純白色的靈修制服。

可無意間,他發現「尊者」正是他要找的通緝犯林祿和,眼前的這一切都是他為了斂財而設計的騙局,看起來已經無欲無求的林祿和在地下修建了一座華麗宮殿,窮奢極慾。憤怒的陳桂林帶上手槍,當着所有信徒的面射殺了這位「尊者」,並戳破這場騙局。可信徒們深陷其中難以自拔,不願離開,無可奈何的陳桂林以死亡威脅眾人,但令其難以置信的是,依舊有很多人停在原地唱「聖歌」。最後,陳桂林舉起手槍開啟了「屠殺」式的清場。

結束這一切後,陳桂林自首了。在監獄裏他被告知自己從未患過癌,是女醫生自己得了肺癌晚期,之所以騙他,是想為了自己這麼多年來為逃犯治病而贖罪。行刑前,陳桂林流下許多眼淚,表示「對不起社會」後便坦然赴死。

 

影評

 

這是一部關於善與惡的電影,殺戮的刺激感和血腥的畫面為電影附上一層暴力美學的表層魅力,不用看故事如何,「殺」這件事本身已經足夠刺激成人的荷爾蒙了,不怪之觀眾這麼爽。那麼電影的「裏」是什麼?有一個貫徹始終的問題是解析電影的關鍵,那就是小美問陳桂林的那句「你為什麼要出名?」其實,這句話背後的含義是,一個人為什麼要為了出名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出名意味着被社會看見,看見就是一種「認可」,無論評價好壞。

「被看見」有這麼重要嗎?有,這是人生活在社會之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訴求。孤兒陳桂林從小只能在奶奶那裏得到關注,成人後走上犯罪之道,他失去了被奶奶看見的機會,就像他自己說的,不想奶奶在電視上看到他被通緝的新聞。於是奶奶死後無人教引的他為了從別處得到關注,只能想到最直接的方式——犯罪。在這一背景下,殺人對他而言是件大善事。他許多時展現出的殘酷並不是因為他有多麼冷血,而是因為「殺人」這件事在他看來是有益於他成名的渴望的,因此在他心中這件事就不是社會所認為的惡事。是的,他正是如此天真,既能毫不留情殺人,也願意救出可憐的少女小美、喚醒被欺騙的信徒。他的是非觀與社會普世價值完全顛倒,雖然從結果上來看他成功除害了,但社會也絕對接受不了他所用的手段——殺人,這種矛盾感正是電影的最吸引人之處。

那麼善惡就應當如社會認知般一樣絕對分明清晰的嗎?絕不是。在香港仔章節,導演全程將故事放在黑夜,將「惡」的意味凸顯,在外人看來,香港仔無疑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大惡人,但對於小美,他是救出媽媽的人,是自己在世上唯一的親人,就像這黑夜中的一點微光,一片惡中升起的善意。而第二個章節全程在白天發生,天氣晴朗,場所選擇的也是世外桃源般的綠地莊園,這裡的人都身穿象征着絕對良善的白色,但真相是他們只是被虛偽的「尊者」洗腦,分不清是非善惡的惡人,甚至死到臨頭依舊執迷不悟,如果放任這樣一群人進入社會無疑是禍害,陳桂林將他們殺死,在某種程度上,難道不是在做「善」事嗎?最後,導演選擇在四面灰色的工廠裏對陳桂林行刑,他全身着黑,躺在一張純白色的墊子上迎接了死亡。

走過白和黑,電影在灰色地帶結束了。其實,善惡本就難分,每個人身上都有善有惡,無非是在選擇中有時「善」佔了多一點,有時「惡」處於上風,站的立場不同,對於黑與白的判斷也會不同。在社會生存中,我們無時不刻都在面對着「新心靈舍」的誘惑,哪裏是那麼的純潔無瑕,充滿吸引力。如果我們迷信善惡分明,被簡單的絕對正確所誘惑,絕對的鄙視黑,就容易成為像偏執的「信徒」,深陷「新心靈舍」,看不清模糊的真相。只有在灰色中,才有看到白的空間,讀懂黑的可能,生命的廣度才可能打開。

在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良善的少年不懂得成人世界中「灰」的道理,一刀捅死了背叛自己的女友,嘴裏喃喃到:「怎麼連你會跟他們一樣」,女友只回答:「你怎麼就是不明白呢?這個世界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我就好像這個世界,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無論是少年還是陳桂林,他們在毀滅「黑」的那一刻,自己也同時失去了「純白色」的社會生命。為什麼《周處除三害》能引起這麼多成年人的狂歡?因此成年人活在灰色的現實生活中太久,不敢毀滅對方,因為不能失去自己。如今能借由虛擬的陳桂林替自己出一口氣已是安慰,只是等散場燈亮起,我們都不能再做「陳桂林」。

责任编辑:zhaope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