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淺論時代曲「歌聖」姚敏
來源:橙新闻    2024-04-26 16:06

【識港網訊】大陸易幟後,成名於老上海的音樂家中,南下香港的只有姚敏、李厚襄、梁樂音、陳瑞楨等數人而已。陳瑞楨原本只是玩票性質,赴港後更金盤洗手。梁樂音雖也參與了電影音樂製作,但作品數量不多,比較知名的作品只有〈月兒彎彎照九州〉、〈分離〉、〈梅花〉乃至〈生命如花籃〉幾首而已。李厚襄來港後先後主持大長城唱片、飛利浦唱片事務,但始終無法與遷港的百代唱片競爭。這自然也影響到他在香港階段的創作。1950年代,李厚襄的著名作品有〈東山一把青〉、〈歎十聲〉、〈向王小二拜年〉、〈祝福〉、〈母親你在何方〉、〈我心裡的太陽〉等。有心網友製成1956至1959年間飛利浦灌錄的78轉唱片完整目錄,總計唱片91張,共182首時代曲(包括電影歌曲)。其中李厚襄的作品固然佔了大宗(以侯湘、江風、司徒容為筆名),但今日知名者為數不多。1959年飛利浦結業後,李厚襄的創作逐漸稀少。如《工商晚報》1972年3月1日的報導,略謂香港近三數年來新進歌星日多,但所唱歌曲多為舊歌:「本港作曲家少是原因之一。各人有各人的副業,使他們分身不開。李厚襄、王福齡、冼華都是忙人,尤以李厚襄更忙。自組『娛樂』唱片公司外,兼營娛樂事業。『中華』歌舞團阿襄哥是股東之一,甚至親自率團遠征西貢。」由此可見李厚襄疏於創作的緣故──而此時距離他辭世只有一年而已。

 

伯爵茶跡-將來和以往一樣渺茫--淺論時代曲-歌聖-姚敏-四之四

電影《野玫瑰之戀》海報

 

在香港階段,能與李厚襄分庭抗禮、有過之而無不及者,唯有姚敏。姚敏抵港以後,先在麗的呼聲從事播音工作。1952年,百代唱片在香港成立辦事處,姚敏獲聘主持作曲部門。1954年,首次負責電影作曲及配樂,影片為王引導演的《風流兒女風流債》。1955年,李香蘭受邵氏父子有限公司之邀來港主演《金瓶梅》,片中插曲〈身世飄零〉和〈蘭閨寂寂〉由姚敏譜曲,姚敏因此在香港走紅。次年的電影《桃花江》、《哪個不多情》更令姚敏、姚莉兄妹名聲大震,開啟了香港歌舞片的先聲。同年,姚敏負責《戀之火》譜曲工作,其中的插曲〈第二春〉後來更改編為成膾炙人口的〈Ding Dong Song〉。此外,不少國際電影懋業公司(電懋)所拍攝的電影,多由姚敏創作插曲,如《曼波女郎》(1957)、《龍翔鳳舞》(1959,獲第六屆亞洲電影節的最佳音樂銀鑼獎)、《野玫瑰之戀》(1960)、《桃李爭春》(1962)等片中的插曲。1961年,姚敏在邵氏的作品《千嬌百媚》(1961)獲得第八屆亞洲電影節最佳音樂金禾獎及第一屆台灣金馬獎的最佳音樂榮譽。

姚敏身為百代音樂總監,名位雖高,工作也非常繁重,因此尤喜以飲酒的方式來激發創作靈感。不健康的生活,自然縮短了他的壽命,年方半百就撒手而去。姚莉自傳寫道:「香港的流行樂市場逐漸擴大,大量需求歌曲作品,有名氣的作曲家並不多,姚敏是多產的作曲家,但也供不應求。邀歌不斷給他增加不少壓力,他幾乎每幾天都得交一首作品,人們對他的作品寄予厚望,因此壓力更大,他經常為了尋求靈感而苦惱。」對於姚敏的創作過程,宋淇的回憶非常生動:「他(姚敏)在吃中飯的時候,敲那個碗,打拍子。他自己whistle(吹口哨)。慢慢地whistle出來一個tune(調子),對了呢,他就再到樓下去彈琴。他大概五線譜也會填,這樣,曲子就出來了。」這一時期姚敏的時代曲作品,除了少數兒童歌曲如〈雪人不見了〉,大體上仍可分為舞曲、小調和藝文性強的歌曲三種。舞曲方面,如1953年姚莉、逸敏二重唱的〈八個娃娃〉,歌詞雖如童謠,而旋律則為快華爾滋,親切靈動。據長輩相傳:姚敏創作此曲乃是向其師長輩的黎錦光致敬――黎氏正好是一母所生的兄弟八人,不知確實如此否。此後,鄧麗君、蔡幸娟等歌手皆翻唱此曲,清甜之處沁人脾肺。1954年逸敏原唱的〈長藤掛銅鈴〉,具有濃郁的搖滾意趣。(後來梅豔芳於1999年翻唱此曲,不少年輕聽眾以為這是新創製的音樂,足見姚敏當年不僅學習能力極強,他的作品也毫不過時。)1957年《曼波女郎》插曲〈我愛恰恰〉,在拔萃男書院的體育館(今已拆除)取景,女主角葛蘭在一群同學簇擁下載歌載舞,向男主角陳厚傳授恰恰舞經,活潑動人。1960年電影《鐵臂金剛》插曲〈神秘女郎〉,則是葉楓飾演的夜總會歌手李安妮以慵懶嗓音淡然唱出來的,帶半音的前奏固然渲染了她的神秘感,而不疾不徐的倫巴節拍則讓她與男主角喬宏之間產生了一種微妙的互動。

 

伯爵茶跡-將來和以往一樣渺茫--淺論時代曲-歌聖-姚敏-四之四

葉楓、喬宏主演《鐵臂金剛》海報

 

小調方面,筆者曾經指出,由於香港階段的作曲家人手不足,因此往往會改編民間小調,如此既可節省創作時間精力,又可免卻版權費,一舉兩得。不過姚敏的小調作品並非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頗有加工。如1952年歌曲〈小小羊兒要回家〉(張露原唱),音樂來自〈蒙古小夜曲〉,但一改原曲的漫歌性質,令可歌的旋律更為集中,節拍也更為明快,故而在兩岸四地成為了著名童謠。1956年電影《戀之火》插曲〈第二春〉(董佩佩原唱)的旋律改編自京韻大鼓,瀟灑大氣。同年電影《桃花江》的同名主題曲(姚莉原唱),開頭的旋律取自1928年黎錦暉的〈桃花江〉(這段旋律又來自湖南花鼓戲),經姚敏改編後增入原創的部分,唱起來更上口,也更合乎新時代的需求。又如1966年歌曲〈知道不知道〉(劉韻原唱),音樂源自陝北信天游。大陸電影《陝北牧歌》(1951)中有一首插曲〈崖畔上開花〉,是作曲家孫謙從信天游改編。〈崖畔上開花〉歌詞的政治性較強,節拍的急緩也不容易為一般人所掌握。因此,姚敏根據〈崖畔上開花〉的音樂素材重新編曲,成為膾炙人口的〈知道不知道〉。

 

伯爵茶跡-將來和以往一樣渺茫--淺論時代曲-歌聖-姚敏-四之四

1956年《那個不多情》的電影本事,封面為女主角鍾情。

 

藝文性強的歌曲方面,如1956年電影《哪個不多情》插曲〈春風吻上我的臉〉(姚莉原唱)雖是快四節拍,抒情性卻十分濃郁。填詞人陳蝶衣甚至終生都以此為其得意之作,在回憶錄中有專章〈起一個清早與春相見〉討論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和內容。1959年李香蘭灌錄的〈只有你〉則為倫巴節拍,李雋青的歌詞質樸感人,李香蘭的演繹情深款款――「你心裡只有個我,我心裡只有個你,我怎麼能夠這樣的飄泊各東西?」不知道是否李雋青體察李香蘭的往事而量身訂造的詞句?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黃霑曾說姚敏歌曲「採用的音域,絕少超越十一度」,而此曲足有十二度,當為一個例外;交付給李香蘭演唱,當仍是因為她的女高音訓練吧。1960年電影《喋血販馬場》插曲〈小窗相思〉(葉楓主唱),雖然在歌詞(馮鳳三所作)、旋律、配樂上皆略有民歌特色(如la do re mi re mi re do la,仍令人想起〈小小羊兒要回家〉),卻自有高雅絕塵之感。其後鄧麗君的翻唱則以輕鬆出之,配上純粹的鋼琴伴奏,偶然泛出一兩個分解的屬七和弦,令人心頭一緊。至於〈情人的眼淚〉,竊以為是姚敏在香港階段最著名的作品。相傳姚莉看過剛完成的曲譜後非常喜歡,希望演唱,姚敏卻將它給了來自南洋的新進歌手潘秀瓊。這段掌故容後另詳。

姚敏一生創作的歌曲多如繁星,數量至今未有精確統計。但在這位音樂大師的葬禮上,一眾歌星唯獨選擇合唱〈情人的眼淚〉來向他告別;五十年後回觀這個選擇,無疑仍是正確的。也許時代曲的歲月早已終結,但它就像一個初戀的情人,縱然飄逝卻在我們心中縈繞難去。愛情太短,遺忘太長。這首〈情人的眼淚〉每次新的翻唱,就是一滴新的淚花,浸潤了一個個世代的集體記憶。而那終極遺忘之來臨,也就因此而不斷地延緩了。

 

伯爵茶跡-將來和以往一樣渺茫--淺論時代曲-歌聖-姚敏-四之四

姚敏紀念唱片中的介紹文字

 

調寄〈玉樓春〉曰:

人間幾度滄桑換。百代光陰才過半。

思君清淚已無多,弦管寂寥輕靄畔。

◎窅然長夜何時旦。憶昔繁花空爛漫。

年年芳草綠春風,莫向廣陵嗟曲散。

责任编辑:zhaope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