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西方人的「大航海」落幕之時,中國卻有了一次被後人引以為傲的曠古未有的遠航。那是晚清的一次「意外」,一艘廣式兵船被英國人偷偷買下,而後,衝出太平洋,進入印度洋,繞過好望角, 跨過大西洋,登陸美國,再登陸英國……這艘已不屬中國的中國木帆船,遠航也非中國人指揮。但它讓中國人驕傲的是,帆船是中國製造,還有一個中國名字叫「耆英」,船上還有幾十個中國人⋯⋯這是一串尷尬的驕傲, 但也值得驕傲。
靠風帆船打天下的西方列強,對中國帆船特別感興趣。比如大清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外甥、中國海關第四任總稅務司梅樂和,就蒐集了一百多件中國船模,最後都帶回了英國。但是,大清規定禁止中國人賣大船給外國人。所以,1846年8月,英國人在廣州看上一艘在南洋販運茶葉的廣船後,即以秘密方式與船主進行交易,隨後把它開到英國佔領的香港停泊、整修,並以兩廣總督的名字命名為「耆英號」。在英國人眼裏,與他們簽了一系列賣國條約的耆英,是個「通情達理」的清國外交官,是個吉祥的名號。
時任兩廣總督耆英。
英國人為什麼要偷偷購買一艘中國帆船開回英國?一說是考察、研究中國木帆船的結構和性能。另一說是要弄清中國水師的新式兵船,特意購買了與中國大型兵船同一類型的商船。但從後來發生的故事看,購買此船就是回英國展示獨特的中國文化,藉此讓英國政府與民間支持在華做貿易。當然,選擇它還有個理由,因為它是當時最大的中國木帆船,是中國風帆船的代表作,船帆面積在3000平方米上下。
中國方面沒有耆英號的任何記錄,所有此船數字記錄皆來自它在歐美展出時的宣傳冊:長近50米,寬約10米,深5米;柚木造成,15個水密隔艙;設三桅,主帆重達9噸,滿載排水量達800噸。此船的形象也來自國外繪畫,即1848年洛克兄弟在倫敦出版飛塵蝕刻版畫《中國木帆船耆英號》,畫下方特別注明:「第一艘繞過好望角,並出現在英國水域的中國木帆船。這艘船在離開廣東477天後,於1848年3月28日出現在格雷夫森德港。」此畫現存香港藝術博物館,是香港渣打銀行的收藏品之一。當年收藏此畫的應是一位廣東人,他在畫下方的英文「the Chinese junk Keying, Captain Kellett」旁邊標注了一行字「其衣喊挨炯知」,應該是「耆英號」+船長名字「凱勒特」的廣州話音譯。
1848年洛克兄弟在倫敦出版飛塵蝕刻版畫《中國木帆船耆英號》。耆英號油畫,渣打銀行收藏,間接地帶著中國帆船和中國人進入了世界大航海的落幕演出。
《中國木帆船耆英號》這幅版畫有許多細節讀來別有意味:三桅帆船,帆為竹編蓬,主桅頂部有藤條編的魚形風向標和旗幟,首桅上升英國旗,表明它已是大英的「領地」。船尾有五面旗,代表著《南京條約》所規定的廣州、寧波、上海、廈門和福州五個自由港。這旗是英國人買了此船後,特意立在船尾,以顯示他們在中國所取得的通商成就。船首舷部裝飾有兩個傳統的大龍目,象徵著保持正確方向。船艏有一個帶高遊廊的艏樓,有人在此眺望,船舷還站著幾個中國人。據史料載,當時船上有30名中國人及12名英國水手, 由英國船長查爾斯·阿爾佛雷德·奧克蘭·凱勒特指揮航行。
此船是廣船,但船舵上方繪有鷁烏,有福船「花屁股」風格;艉樓上留有廣船式觀察小窗,懸吊式穿孔艉舵也是廣船特色……這是一艘融合了福船風格的廣船。它也是一艘準兵船,其船舷上各有九個方形的窗口,應是該船配置18門火炮的炮眼。
1846年12月6日,英國人經過了兩個月的全面修整,並裝載了許多中國工藝品,耆英號正式駛出香港。1847 年3月,耆英號在毛里求斯遇大風,直到3月30日才成功繞過好望角,進入大西洋,並於4月17日登陸著名的聖赫勒拿島。耆英號原本想在聖赫勒拿島休整後,北上倫敦,卻遇上了逆風和頂流,船越走越偏西,船長凱勒特只好隨它順風順流漂到紐約。
中國木帆船「意外」訪問美國曼哈頓,受到當地人的熱烈追捧,每天有幾千人登船參觀。英國船長順勢做起了旅遊生意,每人交25美分才可登船參觀。這個盛況被美國畫家塞繆爾·沃, 以帆布水彩畫《紐約港灣》記錄下來(此畫現藏於紐約市立博物館)。1847年11月18日,耆英號又訪問了波士頓,據《波士頓晚報》報道,僅感恩節當天就有四到五千人登船參觀。英國船長在兩個美國城市收到二萬美元門票後,高高興興地啟程,前往倫敦……
《紐約港灣》塞繆爾·沃(1814-1885),描繪了1847年停泊於紐約港的耆英號(帆布水彩畫,作於1853-1855),藏於紐約市立博物館。
1848年4月,倫敦的最大新聞就是泰晤士河口的格雷夫森德港來了中國木帆船。據《泰晤士報》報道:「在倫敦附近展覽中,沒有比中國木帆船更有趣了:只要跨進入口一步,你就進入了中國,僅此一步,你就從泰晤士河跨越到廣州了。」
《倫敦畫報》連續幾次的配有插畫的報道,還原了耆英號許多重要的細節,它可能是被英國媒體報道次數最多、描繪得最細膩的中國帆船。報道稱耆英號為平底木帆船,是用最好的楠木建造,3根桅桿是鐵力木,3個巨錨也都是鐵力木製成,主帆重達9噸,船員要花兩個小時才能把它升起,甚至記錄了「船上還放有一口棺材」。通過多幅耆英號插畫,人們可以看到船尾的「花屁股」塗裝,船正廳供有一尊千手觀音佛像,艉樓供有廣東本土的南海觀音,佛像脖子上圍著圍巾,祭壇上供有聖土與大米。耆英號的英國船長凱勒特自然有備而來,船內大廳佈置得富麗堂皇,吊著的五彩燈籠,紅木傢具上展示各種東方奇異之物,如東方樂器等,主甲板上還安排了中國戲曲、武術表演。凱勒特甚至製作了可出售的宣傳冊和中國工藝品,連維多利亞女王都忍不住要登船參觀。
1848年春天《倫敦畫報》連續報道耆英號,配有多幅插畫。它可能是被英國媒體報道次數最多、描繪得最細膩的中國帆船。
這種熱鬧一直持續到1855年耆英號被賣掉,送去解體。三年後,耆英被咸豐皇帝賜死。從此,世上沒了耆英號,也沒了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