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靈州之戰:壓倒西夏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來源:橙新闻    2024-03-21 10:14

【識港網訊】在《天龍八部》之中,一品堂是一個由各路武林高手組成、聽命於西夏皇帝的組織,以四大惡人之首、憑藉「一陽指」威震武林的段延慶在一品堂中最有地位,而在武功上可與之匹敵的,大概就是身懷「斗轉星移」這種家傳絕藝的李宗延。這位李宗延就是「北喬峰、南慕容」的慕容復,他是十六國時期燕國的皇族後裔,畢生志願是光復大燕江山,他改名換姓潛伏在一品堂就是希望借助西夏的力量復國。

在武俠小說中,西夏一品堂令讀者感到神秘莫測;在真實歷史中,西夏王朝同樣留下許多令人費解的謎團。其中座落在今天寧夏賀蘭山東麓的西夏王陵,素有「東方金字塔」的稱譽。這個「遠看一堆土,近看土一堆」的陵區,至今仍沒法猜透其建築形制和文化內涵,以至連每座王陵的主人是誰也難以確定。

 

歷史行旅-靈州之戰-壓倒西夏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西夏王朝(1038−1227)是由党項人在中國西北建立的政權。據《遼史》卷一百一十五〈二國外記.西夏〉記載:「西夏,本魏拓跋氏後,其地則赫連國也。」可見党項人在種族上與鮮卑有密切關係。唐朝初年,党項人首領拓跋赤辭聯同吐谷渾與唐軍戰鬥,最終戰敗投降,被唐太宗(598−649,626−649在位)賜姓李,封為西戎州都督。唐朝中期,党項人受到吐蕃壓迫,唐朝政府將靜邊州都督府移置慶州(今甘肅慶陽),都督府轄下的二十五個党項州也一併遷徙。這批党項人分為八個部落,包括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離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等,其中以拓跋氏力量最強。唐代宗(727−779,762−779在位)時期,唐朝政府再將党項人遷移到銀州(今陝西米脂)以北、夏州(今陝西橫山)以東地區。唐朝末期,拓跋氏首領拓跋思恭佔據宥州(今陝西靖邊東),自稱刺史。881年,拓跋思恭因為協助唐朝政府平定黃巢(835−884)之亂有功,被唐僖宗(862−888,873−888在位)封為夏州節度使,慢慢發展成為一個以夏州為中心、佔據五州之地的地方政權。唐朝滅亡後,夏州政權先後臣服於五代的後唐(923−937)、後晉(936−947)、後周(951−960)以及宋朝(960−1279)。

982年,拓跋思恭的後人李繼捧(?−1004)向宋朝交出夏州、綏州(今陝西綏德縣)、銀州、宥州及靜州(今陝西米脂附近),其族兄李繼遷(963−1004)不滿,組織党項各個部落起來反抗,並派使者到遼朝表示願意歸順。這正中遼聖宗(972−1031,982−1031在位)下懷,可以藉此壓制宋朝在河西的勢力,遂積極幫助李繼遷「復國」。990年,李繼遷即位為夏國王,除收復夏州故地,還奪取了西北軍事重鎮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

 

歷史行旅-靈州之戰-壓倒西夏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1038年,李繼遷的後人李元昊(1003−1048,982−1031在位)正式稱帝,國號大夏,改年號為天授禮法延祚,定都興州(今寧夏銀川),並改稱興慶府。西夏建國後,與宋朝爆發三場大戰,包括1040年的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之戰、1041年的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北)之戰及1042年的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之戰,宋軍三戰皆敗。1044年,宋夏兩國簽訂和議,宋朝承認西夏為合法政權,封李元昊為夏國主。儘管西夏對宋朝稱臣,但對內依舊稱帝。西夏壓服宋朝後,竟自稱「西朝」而稱遼朝為「北朝」,引起遼興宗(1016−1055,1031−1055在位)極度不滿,決定嚴懲西夏,遂以境內西南部的党項人叛附西夏為借口,發兵攻打西夏。西夏求和不成,遂採取堅壁清野的戰略擊敗遼軍。1049年,遼朝再次進攻西夏,卻遇上夏軍的頑強抵抗,最終兩國還是透過和談解決爭端。

西夏這樣一個僻處西北、土地不大、人口不多、資源匱乏的地方政權,竟可接連擊敗兩個大國,逼迫他們坐在談判桌上,以至形成一個近乎三國鼎立的局面,足見党項人是個非常悍慓和勇武的民族。可是,這三分天下的局面很快就被另一新興民族打破。

隨着崛起東北的女真人建立金朝(1115−1234),遼朝和宋朝先後為其所滅。西夏完全了解這種國際形勢的變化,所以當金朝在軟硬兼施下要求西夏協助追擊逃往漠北的遼天祚帝(1115−1234,1101−1125在位)時,夏崇宗(1083−1139,1086−1125在位)便決定歸順金朝,並成功俘虜遼天祚帝。遼朝滅亡後,金朝又要求西夏夾攻宋朝。宋朝滅亡後,金朝沒有如約將橫山地區交予西夏,但因西夏與遠在南方的宋朝相隔太遠,所以西夏只能依靠金朝,從而令兩國能夠維持較穩定的關係。

 

歷史行旅-靈州之戰-壓倒西夏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西夏在遼、宋、金三國情勢逆轉下,成功尋求一定的生存空間。不久,西夏將要面對一股比契丹人、女真人更為強勁的草原力量,並迎來一場滅頂之災。

1210年以前,西夏三次遭受蒙軍進攻,並派遣使者赴金朝求援,但遭衛紹王(1168−1213,1208−1213在位)拒絕,導致中興府(即興慶府)被蒙軍水淹。隨着兩國交惡,西夏重施故技實行「附蒙攻金」。然而,兩國頻繁的戰事,卻是金夏雙爭,蒙古得利。1226年,蒙古分東西兩路進攻西夏,由成吉思汗(1162−1227)率領主力進攻黑水城(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額濟納河下游北岸荒漠上),然後回軍賀蘭山,屯駐渾垂山(今甘肅酒泉北)。另一支蒙軍借道西州回鶻,攻陷沙州(今甘肅敦煌西)、肅州(今甘肅酒泉)及甘州(今甘肅張掖)。成吉思汗再分兵攻陷夏州,以致靈州被蒙軍圍困。夏末帝(?−1227,1226−1227在位)派遣嵬名令公(?−1227)率軍增援靈州,兩軍在已結冰的黃河上決戰。儘管夏軍戰意高昂,還是抵擋不了蒙軍騎兵的衝鋒,最終兵潰城破。靈州失陷意味着中興府屏障盡失,西夏的末日即將來臨。夏末帝在中興府被圍困半年後投降蒙古,國祚接近兩百年的西夏滅亡。蒙軍佔領中興府後,不分軍民、不分老幼地屠殺党項人,毀掉城池、宮殿、文牒,幾乎將中興府夷平,而且肆意破壞位於賀蘭山的西夏行宮及王陵。據說,這是源於成吉思汗臨終前要對西夏「殄滅無遺,以滅之、以死之」的遺言。

一般認為西夏滅國後,党項人就已經消失在歷史之中。然而,據西夏學著名學者李範文教授的研究,有一些党項人流亡到中原及以南地區,甚至是尼泊爾,部分人融入了漢族,還有部分人融入了回族、蒙古、藏族等。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及河南濮陽地區,都發現有党項人的後裔。在寧夏南長灘村的村民皆姓拓,並自稱是西夏王朝的後裔。由此可見,党項人並沒有全部滅絕,其後裔仍舊在中國的土地上繁衍。

 

李華瑞:《宋夏關係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李範文:《西夏學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湯開建:《党項西夏史探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责任编辑:zhaope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