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馬可·穆勒愛看老港片感覺「很哇塞」
來源:大公文匯網    2024-01-22 10:44

【識港網訊】「路易斯·查(金庸,本名查良鏞)的書,特別有趣。他從《大公報》時代開始的書,我經常看,而且我也看了他的很多武俠電影。」意大利人馬可·穆勒(Marco Müller)日前參加「2023 HiShorts!廈門短片周」,面對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聊起金庸,即滔滔不絕,「我一直認為,總有一天,有人應該做一個金庸電影回顧展。」他說,這是他所期待並會去執行的一件特別重要的事。

馬可·穆勒有諸多身份,如電影製片人、策展人、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前主席等等,都與電影有關。1975年,馬可到中國的北方留學,但第一次接觸的中國電影是港片。「70年代初,意大利引進了幾部港片,我正是從那時候才知道,中國電影也有這種非常強的類型片、功夫片。」自此,馬可開始對港片着迷。

1979年開始,馬可只要每次到香港,就會到香港的老電影院看老電影。「銅鑼灣有一家老電影院,有兩個屏幕,是非常傳統的大屏幕電影院。」在老電影院看老港片是什麼感覺?馬可很簡潔地概括:「很哇塞。」

他記得很清楚,那時候香港的老電影院,每天上午10點會播放經典港片。漸漸地,馬可與香港當年的年輕導演開始有了交集:「那時候有一批年輕的導演在TVB拍電視劇,那時候我們都很年輕,年齡差不多,很快變成了朋友。我就跟他們說,我一定要看看你們的處女作。」

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香港湧現出章國明的《點指兵兵》、徐克的《蝶變》、許鞍華的《瘋劫》和翁維銓的《行規》。馬可的這些香港年輕導演朋友,在1980年代初,被冠以「新浪潮導演」之稱。這群人在那個年代至今,對中國的電影而言,影響巨大。

馬可·穆勒只要每次到香港,就會到老電影院看老電影。(主辦方供圖)
馬可說,香港的這批新浪潮電影人,在全球範圍內對電影有着獨到的理解。「我是意大利人,我看了很多我們意大利的新現實主義電影,我也很熟悉這些電影。但我看了方育平的處女作《父子情》,我忍不住跟他說,他的作品真的是新的新現實主義。」

正是香港當年特別的電影新氣象,讓馬可越來越關注香港電影,也注意到香港功夫片背後的武俠小說宗師金庸。也正是金庸,把武俠江湖帶給了香港電影,才使香港影壇綻放燦爛的光芒。「我在香港買過幾本金庸的武俠小說,但後來發現,我只能讀英文或者外文翻譯版。」馬可連呼金庸中文版的武俠小說「太難讀懂了」。

關於金庸武俠電影展,馬可承認目前最大的難題是影片資源的拷貝。膠片被數字化取代後,原先的電影膠片需要修復,這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為藝術拂塵」的技術。修復後的數字化轉換,也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

「那些電影那麼棒,現在我們真的需要加倍努力。」馬可說。

责任编辑:l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