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一群「城市記憶守護者」,他們手持專業設備,穿梭於古村落、工業區遺存、革命舊址,甚至人跡罕至的山林,只為尋找那些承載着城市根脈的歷史印記。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從2023年11月開始,到2026年6月結束,分三個階段進行。深圳已完成第二階段(實地調查階段)工作,復查「三普」登記文物1968處,新發現文物367處。當前,深圳已進入緊張而有序的第三階段工作。
科技賦能精準建檔
四普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普查對象範圍顯著擴大。在寶安區,20來人的調查小組,需實地探查超過400個普查點位,工作效率尤為重要。在本土企業支持下,調查小組用上了360度全景錄像設備,不僅文物環境細節、調查流程能被一一記錄,不用再重返現場核查細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鹽田和南山等區域,無人機與RTK定位系統是四普實地調查的得力助手。主擔測繪工作的深圳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師劉中海,參與了本輪普查工作中100多處實地調查,他對GIS軟件和技術讚嘆連連:「讓不規則造型古建築的本體範圍以及周邊路網完全展現在衛星圖上,有助建立更直觀的深圳文物電子地圖,也讓基礎資料的收集更便利。」
踏遍荊棘守護文化遺產
「古人很有智慧,你看一些古建築的三合土牆體,隔溫保熱效果比鋼筋水泥還好。還有坪山區幾千平方米的客家圍屋,保存比較完整,主體建築格局都沒有改變。我們將這些文物修舊如舊後,向普通民眾開放參觀。這些都能增強大眾對文物保護工作的了解和參與度,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文物活化打通文化傳承的『任督二脈』。」坪山四普工作隊隊長賴珂介紹道。
「70後」田武軍,是本次文物普查工作的中堅力量,經歷了很多艱險的普查過程。在鹽田區小三洲黃豆窩的實地調查讓田武軍至今難忘。
「我和4個年輕隊員當天尋找的古墓葬,所處地點幾乎是一片原始森林,更可怕的是返程途中迷路了,還不慎撞到了野蜂窩,四五個蜂窩裡的野蜂頃刻飛出,大家四散逃開,但還是有名隊員被蜇到了臉。」說起那次冒險,田武軍依然心有餘悸。「我強令自己冷靜下來,和隊員非常艱難一路摸索,才終於走出大山,送隊員就醫。」雖遇險情,但年輕隊員無畏無懼,很快又以飽滿熱情投入到繁雜的調查工作,令田武軍感慨不已。
穿越山海追尋文化根脈
深圳「四普」普查隊伍中,「50後」「60後」以經驗護航,「70後」「80後」沖在一線,「90後」「00後」以青春參與、以數字賦能,為這項國家級調查帶來新視角、新路徑與新活力。
在山海之間的大鵬新區,資深文物普查員馬駿德已在文物保護一線堅守了22年。從2008年「三普」至今,他幾乎走遍全區所有角落。如今,他作為大鵬新區四普工作隊隊長,帶領年輕隊員爬山越嶺、手把手傳授經驗。
一次調查中,他站在海拔200多米的山巔,指着殘存的夯土說:「這就是六百年前守護大鵬灣的『千里眼』——狼煙報警系統、旗軍駐守點。「這些遺蹟,是深圳海防文化的實物見證。我們這次普查,不僅是記錄文物的位置和形態,更要挖掘背後的海防歷史。」馬駿德說,「這些看似普通的土堆,是古代軍事智慧的見證,也是深圳海洋文化的根脈。」
每一次普查都是對歷史的回眸,普查員們正以實際行動,讓城市的「記憶之書」更加鮮活,也讓文物保護這一光榮事業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