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是日臘八(臘月初八),「喝臘八粥」是習俗,南方冬季濕冷季節,一碗暖粥下肚,無疑倍感溫暖,但習俗以外,北風吹起,我們還能吃點什麼別的?廣東人,四季講食都有講究,筆名「特級校對」的陳夢因,早在上世紀50年代著名飲食專欄《食經》解答類似讀者疑問,歷經七十載,老饕經驗之談,且看且新。
_________
鹹魚青菜在香港和廣東都被認為是最廉宜的食製,也是起碼的家常菜。雖是經年都備的家常菜,卻也有季節之分。夏天吃的鹹魚,一般來說,總比不上冬天的好吃;夏天吃菜蔬,哪裡及得上經過秋霜後的菜心和芥蘭?所以在冬天吃好的鹹魚青菜也不見得就是窮措大的菜式。在這個時候,鹹魚青菜而外,加上一碟好的臘味家常菜,比吃不中不西,亦南亦北的所謂上菜好得多。
讀者王明先生來函云:「我是貴報的讀者,恭維的話不必說了,遵着先生所指導製法而炮製食品,獲得最大的成功。也即是說,只有研究此道者,才能領略到先生的食藝精湛。當此秋深冬初的時候,我們欲自製一些臘味類食製,特請先生在《食經》裡公開指示關於曬臘味的配製方法,使我輩好食之徒學些門徑……。」
王明先生:我在這個季候雖也很喜歡吃臘味,但從末開過臘味店,更不是專家之類,因此對製臘味之道,很是外行。不過,既下問,也不得不將所知奉告。茲先談臘肉的製法:
每斤五花腩豬肉,應配味的份量如下:鹽三錢半、玫瑰露酒六錢、白糖四錢、生抽七錢、智利硝二分半。先將五花腩用大熱水洗淨,爽身後方用鹽和硝將五花腩醃一小時,然後加進上述作料再醃一二小時,還加上少許滴珠油調色,在有北風的太陽下吹曬之。
1950年,廣州及澳門的東昌皇上皇臘味,在威靈頓街158號開設港分行。1952年後起,陸續在德輔道中、上環及旺角彌敦道開設多間分店,以夏天賣火焰雪糕及燒春雞,冬天賣臘味而馳名。
說起臘味,誰都知道廣州的比香港的好,而往時在廣州吃臘味,誰也曉得吃十八甫奇玉的是佳品。
為甚麼廣州的臘味比香港的好?原料和製法,實無多大出入,最大的原因是廣州的季候一過了中秋就有北風,而且經常有北風,臘味好不好,除原料和調味外,風候是做得好壞與否最大的因素。所以香港製的臘味通常比不上廣州的,就因為香港吹南風的日子多,吹北風的日子少。沒有北風吹過的臘味,有時且會變味。
由於香港吹北風的日子不多,所以港製的臘味大部分是用人工製作,人工方法就是用火焙,火焙的臘味自然及不上吃過北風的臘味好。
廣州十八甫奇玉的臘腸所以久享盛名,是因為製作得味道好,吃來鬆而不韌,甚而臘腸衣吃來不特不會韌,而且不會有渣滓。
1950年代的燒臘名店,還有中西區的永安、廣馨、合和祥、鴻德昌,灣仔的大三元、和玉,油麻地的雙英、祥記隆,旺角的合記、珍珍、鴻昌,深水埗的金龍、華園等多家。
令人難忘的燒臘味,有位於威靈頓街與德己立街交界的第一代荔園所出售的美味鴨腳包、結志街的源源酒家非扁平型的臘鴨,以及旺角雲來茶樓被視為「食得招積」的雙髀飯(雞髀、鵝髀雙併)。而當時最佳的燒鵝名店,有公團及鏞記等。
談起了臘腸,順把配味錄下,供王君参考。
製臘腸的豬肉,以每斤計算,應該是肥肉三十五、瘦肉六十五,而以後臀肉為合標準。調味的份量是:鹽二錢七、白糖三錢半、生抽五錢半、玫瑰露酒五錢、智利硝二分。肥瘦肉都要切粒,用大熱水洗淨油膩,不然就不夠明淨,醃的方法與臘肉同,最後放進腸衣裡在有北風的陽光下曝曬之。
如遇吹南風日子多的氣候,則鹽與糖都要多加,鹽的量為三錢,糖四錢半,以防變味。
本文摘自陳夢因著《食經》,圖片資料摘自鄭寶鴻著《回味無窮——香港百年美食佳餚》。全文轉載自香港商務印書館微信公眾號,獲香港商務印書館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