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圳出品」舞劇《詠春》香港首演回眸
來源:香港商報網    2024-01-10 16:02

 

【識港網訊】

1月7日18點許,隨着「哢嚓」一聲,相機燈光閃爍,記錄下香港觀眾與深圳出品的原創舞劇《詠春》主演們的合影,2024年舞劇《詠春》香港首演就此定格,完美收官。

潮湧香江,華彩璀璨。從1月4日至7日,舞劇《詠春》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連續演出了5場,場場火爆,一票難求。這是2024年「深圳出品」舞劇《詠春》「再出發」演出的首戰,也是《詠春》首次赴港演出。

香港,是詠春拳的發揚光大之地。深圳、香港,同根同源,山水相近,人文相親。2024舞劇《詠春》香港首演大獲成功,既是「逐夢追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強大精神力量感染、感召的體現,更是粵港澳大灣區歷史記憶、人文情感的一次的「大串聯」。

何以詠春?台前幕後「齒輪一個都不能少」

「你們看到的一樣,是由許多的不一樣精密疊加在一起構成的。」 《詠春》總編導周莉亞如是說。

較之內地「大劇場」,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相對「迷你」。「現在大家看到這個版本,是技術人員在詳細比對了國內外39座劇場的參數後,將舞美按比例整體縮小的。」 周莉亞說,「舞美縮小了,人物(演員)就大了,過去2個8拍的動作,可能就減少為1個半8拍,調度也更短了。為了保證演出質量,我們在深圳進行了重新裝台、走台、合成。有粉絲說,香港演出沒有變化。其實,沒有變就是最大的變化。」

舞劇《詠春》中葉師傅妻子永成的扮演者、舞者許天慧透露,「這次來香港演出,我們整個劇組在深圳封閉式合成了一個星期。」劇中八極拳掌門的扮演者王劍也說:「這次香港首演,舞台、道具、服裝都是全新的,跟之前演出的100多場都不一樣,需要慢慢去熟悉和適應。」

舞劇《詠春》香港首演活動。深圳特區報記者 耿超逸 通訊員 王徐峰 攝

而最大的考驗就是「與觀眾的距離」。真正到了香港,進入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登台表演,演員才驚覺「怎麼和觀眾這麼近?」豬肉榮的扮演者李監庭說:「第一場演出真的很緊張。儘管我們已經提前適應了小場地的調度以及動作的變化,但是當真正來到現場,還是震驚於台上台下的距離。」

「香港演出氛圍很不一樣,這個劇場小而強烈,很聚氣,台上台下非常近,我第一次那麼清晰地看到葉師傅(常宏基飾)在台上甩汗。」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舞劇《詠春》編劇馮雙白說。

燈光師大春的扮演者馮浩然說:「因為距離實在太近了,需要我們的表演更加細節化,每一個眼神、肢體動作都要更加自然、更加貼近人物。」「在這個舞台上,需要我們沒有表演痕跡地去表演,投入我們更深層次的情感。」常宏基說。

《詠春》總編導韓真、周莉亞認為,此次《詠春》香港首演完美收官,得益於台上台下、台前幕後的「合力」,演出恰似一台運轉精密的機器,一個齒輪都不能少。

何以爆場?「逐夢追光」與「獅子山精神」共振

從1月4日至7日,4天5場的《詠春》香港首演,每一場都人流如織。蹲守在香港演藝學院的媒體,每一天、每一場都能「開盲盒式」的發掘到前來觀演的香港名人、明星、名流。

著名歌手、演員葉倩文1月6日晚觀看了《詠春》。剛剛看完演出的她顯得非常激動、興奮,「我都看傻了!」葉倩文說:「看《詠春》時能感受到演員們的精神、體力和愛心。這樣困難的表演,每天都要演,沒有愛肯定堅持不下去,沒有100分的精神也都演不下去。」 葉倩文稱自己已經成功「入坑」《詠春》,希望能再多看幾次。

舞劇《詠春》劇照。深圳特區報記者 耿超逸 通訊員 張曦丹 攝

1月4日《詠春》香港首演之首場演出更是嘉賓如雲,「名人含量」濃度爆表。葉童、汪明荃、黃百鳴、莫華倫等文藝界代表齊齊點讚。葉童表示,「把武術跟舞蹈結合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演員們做到了,非常棒!」她說,影視演員在劇中的動作可以通過鏡頭遷就與剪輯,但舞劇《詠春》的演員們在舞台上的表演卻必須用真功夫來呈現,令人十分佩服。

1月5日,已經看過一遍《詠春》的霍啟剛帶着妻子郭晶晶和兒子「舉家出動」開啟「二刷之旅」,霍啟剛連用兩個「非常之震撼」表達感受。

韓真、周莉亞說:「《詠春》的演員非常卷。武術學了1年,正式排練5個月,每天排練12個小時。」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舞劇《詠春》編劇馮雙白在《詠春》演後談中分享說:「如果大家有機會看到演員們的身體,一定會驚訝於他們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傷痕。」

在《詠春》的舞台上,這邊「葉師父」遠赴他鄉,懷抱「詠春堂」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館街,只為開詠春的一扇門;那邊,片場中,電影劇組眾人同樣懷抱夢想奔赴山海,只為追尋心中那一束光……而在舞台下,《詠春》團隊何嘗不是電影劇組的「翻版」?

「這讓我想到了我們香港人的獅子山精神,越挫越勇,迎難而上,方才成就了今天的東方之珠。」香港武術聯會會長、霍英東集團行政總裁霍震寰說。《詠春》追光逐夢的精神內核與「獅子山精神」不謀而合,正是這種「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的態度深深打動了香港觀眾。

舞劇《詠春》劇照。深圳特區報記者 耿超逸 通訊員 張曦丹 攝

何以鄉愁?串聯起粵港澳大灣區歷史人文記憶

百年詠春傳承,一拳名揚天下。詠春源於南粵,興於香江,一代宗師葉問將詠春拳拓展到香港的不同社群,而在東西方文化匯聚交融的香港,詠春被運用在電影、電視劇等流行文化作品,產生了享譽全球的武術電影明星李小龍、《精武門》《猛龍過江》等經典之作,成為華人動作美學的歷史印記。如今,在香港,詠春的足跡依舊比比皆是。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位於尖沙咀星光大道的李小龍雕像。

1月6日,記者就曾在李小龍雕像處偶遇了舞劇《詠春》粉絲、德國遊客萊恩。他激動地告訴記者:「我知道李小龍曾經跟隨葉問學習詠春。看完舞劇《詠春》我大感震撼,比李小龍的電影更精彩!」

而對於香港觀眾而言,詠春是葉問,更是嶺南大地,是故土,是鄉愁。

等待入場的觀眾參觀位於香港演藝學院二樓的「詠春巷」,這裏既有《詠春》主視覺海報牆復刻舞台、也有詠春士多、木人樁等「詠春打卡點」。深圳特區報記者 耿超逸 攝

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4天的演出中,記者還看到不少白髮蒼蒼的老者前來觀演。「忍不住,眼淚根本忍不住!」今年82歲的廖阿婆告訴記者,當她看到永成遠走佛山,從此與葉師傅陰陽兩隔時,情緒完全失控、淚如泉湧,「那就是我們那個時代的感情,平淡如水卻又情真意重。」還有長者觀眾在劇中看到鑊耳屋、香雲紗……一下觸動了記憶的閘門。「我的父親就是佛山的,我小時常聽他講佛山的點點滴滴。」香港觀眾、今年73歲的洪爺爺說。

而對年輕一代的觀眾來說,當看到「七十二房客」「豬肉榮」等角色登場,葉師傅為街坊鄰里出頭,教訓欺行霸市的惡徒之時,記憶一下子被帶回到上世紀的廣東。老港片中的影像記憶與舞台上的表演交織、重疊,一個更加豐富、立體的詠春故事在觀眾腦海中重構、萌發。

「詠春、七十二房客、香雲紗……嶺南的味道一下子就出來了,滿滿的大灣區文化記憶。」在香港工作的廣東觀眾陳先生點評說。舞劇《詠春》以中華文明、嶺南文化為本,串聯起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記憶、人文情感,滋養着當代觀眾的心靈。(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莎莎)

责任编辑:l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