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穿越千年的對話 繚綾芳蹤首現大灣區
來源:大公文匯網    2024-01-04 13:53


出土文物。(受訪者供圖)

【識港網訊】《尋找繚綾》的出版,不僅呈現出古老中國的時代面影,也解開了千年繚綾之謎。27日至29日,由EXCEPTION例外於中國(廣州)國際時尚產業大會聯合呈現的「傳襲再造」服飾文化展正在廣州海心沙展出。展覽通過多元的形式與媒介,再現繚綾芳蹤,令大灣區市民可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底蘊與服飾工藝的機會,也讓服飾文明之美浸潤生活日常。同步,中國原創設計品牌例外(EXCEPTION de MIXMIND)特邀中國絲綢博物館名譽館長、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尋找繚綾》新書作者趙豐前往廣州方所書店舉辦你「尋找繚綾」簽書分享會,暢談千年繚綾從發現、復刻到時尚演繹背後的故事及當代文化意義,探尋「消失」的文化遺產。

「繚綾繚綾何所似?不似羅綃與紈綺。」何為繚綾?中國歷史上的「綾羅綢緞」,「綾」排在首位。綾,盛傳於唐宋,唐綾之中又以繚綾最負盛名,亮麗飄逸,如明月當空,飛瀑流泉。繚綾作為唐代綾類織物的精美品類曾備受皇室公卿的推崇。但迄今極少發現可以證實確屬這類織品的實物,人們對其真實面貌更是知之甚少。直至,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開啟,在數以千計的唐代珍寶中包括多件絲織品,經過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中國絲綢博物館專家的共同研究,確定其中一件直領對襟盤絛紋長衫,就是《衣物帳》記載的「繚綾浴袍」。

時間轉向2021年,在法門寺地宮發掘35年後,趙豐通過對《衣物帳》與出土絲綢實物的對比研究,從白居易樂府詩名篇《繚綾》出發,對唐代絲綢種類與紋樣、絲織業的生產制度與規範、唐代的服飾妝容文化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解讀。

復刻唐代繚綾,探索傳襲與再造新模式文物的發現,讓趙豐起了讓繚綾「活」起來的念頭,他開始着手繚綾的復刻。2023年,趙豐與中國原創設計品牌EXCEPTION例外、浙江理工大學團隊與天一紡織,達成「傳襲再造」專項戰略合作,通過三方能量打通,構建「歷史文化研究—當代化生產轉化—品牌設計演繹—消費者生活應用」的活化生態鏈,為中國傳統服飾工藝賦予當代時尚生命力。

新書分享現場,趙豐講述了繚綾復刻過程背後的故事。還原繚綾圖案、面料、色彩技術考究、難度大,由於現代織機過於先進,復原團隊不得不對織造機械進行重裝改造;色彩的還原是第二道難關,復原團隊選擇生葉揉染、制靛浸染等工藝,嘗試馬藍、蓼藍等不同植物製備染料,經過多次試驗,確定品種以及合適的比例、溫度、時間等要素,最終成功復原出藍、綠春水色,讓繚綾得以芳蹤再現。

作為當代東方美學的發現者,EXCEPTION例外始終將目光投向歷史的美學刻痕,將「傳襲再造」作為堅守的信仰與責任。系列活動藉助中國(廣州)國際時尚產業大會、聯合廣州方所文化等平台機構,傳播東方美學,為城市文化添磚加瓦。據悉,作為品牌旗下最重要的古典美學文化活化行動,「例外」「傳襲再造」一直以來持續關注中國藝術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希望能在新時代下喚醒歷史和文明的碰撞並賦予新生,彰顯中國文化自信。未來,「例外」還將持續以更多元、跨界的形式,展開不同品牌、文化間的合作,着眼中華文化瑰寶,讓更多「消失」的遺產重現生命力,通過時尚的轉換讓東方之美回歸當代生活日常。

责任编辑:l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