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今天是“三八”國際婦女節,參加全國兩會的女代表和女委員們正在建良言、獻良策,我們看一看忙碌的她們都關注了什麼?
全國政協委員田沁鑫:構建北京前門東區“雙演”生態
田沁鑫介紹:“北京前門東區位于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的北京中軸線南段。目前,該區域確定了打造‘首都文化金名片’的目標,‘文化整體保護’的原則和‘老胡同·新生活’國際化一流宜居社區的總體定位,為推動項目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區域內的劇場資源豐富,為實施‘雙演’融合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為此,田沁鑫建議在北京前門東區以實施“雙演”融合為抓手,匯集優秀文藝創作團體、演藝資源、區域歷史文化資源和各類社會資金,吸收借鑒國外演藝成果,共同打造一個集線下演出、線上演播于一體的“試驗區”。使北京前門東區歷史文化不斷活化,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駱芃芃:盡快搶救、保護與收藏年邁藝術家的作品
駱芃芃説:“與改革開放初期一起成長起來的一批優秀的藝術家,如今已經是風燭殘年。他們用一生的心血創作作品,有些還在等待著國家收藏機構去整理、評估和收藏。這些作品既是一部生動的教科書,又是研究某一學科的寶貴資料,更是國家輝煌成就的記錄和見證。”
駱芃芃認為,由于他們都已步入暮年,多數已喪失了管理藝術館或者整理和歸納作品的能力。這些老藝術家學術精深、藝術精湛、德藝雙馨,他們的作品是我們國家寶貴的文化財富。所以,亟待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對他們的作品實施搶救性收藏。
全國政協委員劉月寧:藝術類大學應就地收編瀕危藝術院團
據劉月寧介紹,全國藝術院團發展模式多為:國家差額撥款+票房收入。盡管在國家院團體制改革倒逼下,全國藝術院團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創新,增強了自身的市場生存能力,但目前只有北、上、廣等身處一線城市為數不多的院團,培植出了相對穩定的觀眾基礎,靠自身演出票房可實現微盈利,大多數院團尤其是傳統戲曲、戲劇等地方院團目前仍面臨生存困境,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這些院團的生存狀況更是不容樂觀。
為此,劉月寧建議國家從持續推進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角度,通過由藝術院團所在地的藝術類大學就地收編瀕危傳統藝術院團的方式,讓中國的基層藝術創作力量,通過重新整合、盤活,保存住現有的藝術生産力存量,從而使得中國藝術創作生力軍向好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張凱麗:鞏固文化扶貧成果 持續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張凱麗表示,脫貧攻堅過程中,各行各業都發揮了專業優勢,其中文化扶貧就是重要內容之一。
“多年來,我和眾多文化藝術工作者持續活躍在文化扶貧一線,為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肩負著應有的責任與使命。特別是去年我參演了扶貧題材的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在該劇排演過程中,更感受到了脫貧攻堅的必要及偉大。”張凱麗結合自身經歷,深有感觸地説,“作為文藝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參與到文化扶貧隊伍中,從文化和精神層面上給予貧困地區以幫助。”
張凱麗認為,文化興則鄉村興,鄉村興則生活美。鄉村振興的徵途上,物質層面固然重要,但精神層面同樣重要。可以説,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內在牽引力量,更是保證鄉村振興質量的基本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陳澄:加強劇種間交流合作
陳澄認為,從我國傳統藝術領域的傳承來説,“名師帶徒”是最傳統的,也是最有效果的傳承方式。與此同時,她表示,各劇種之間名師的交流也很重要。
“國內眾多戲曲門類,劇種的聲腔是自己的,語言是自己的,但在表演上是可以彼此相通的,甚至是值得相互學習借鑒的。京劇史上就曾有非常著名的徽班進京。”陳澄説,“以我本人為例,雖然是淮劇演員,但師父是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胡錦芳。此外,我還從越劇、黃梅、滬劇等姊妹藝術中吸取了很多養分,豐富了自身。名師之間打破劇種壁壘,建立長效化交流溝通,這對于演員表演、提升自身業務水平、滋養自身劇種均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陳澄建議,我們可以採用本劇種名師“走出去”、他劇種名師“請進來”的方式,邀請各劇種的名家交流切磋。在戲曲的歷史上,那些能夠留存下來的經典,都曾得益于歷代戲曲名家開闊的視野、開放的眼光。
出品:新華網文化頻道、書畫頻道
策劃:袁思陶
統籌:邢賀揚
編輯:常寧、譚雪莉、伊媛、劉蘭芳
原文鏈接:http://big5.news.cn/gate/big5/www.xinhuanet.com/culture/2021-03/08/c_11271852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