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近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關於建立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有關情況。 《意見》是我國養老服務領域第一份以監管為主題、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文件,對於“監管什麼、誰來監管、怎麼監管”這些問題,都給出了明確答案。本期思與辨就該問題進行討論。
■ 主持人:王玥
■ 嘉 賓:匡賢明(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臧建文(財稅學者、河北金融學院講師)
張敬偉(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構建健康發展和有序監管的養老服務新體系
主持人:《意見》在養老服務監管方面有哪些創新?
匡賢明:《意見》具有重要的創新性。第一,明確了監管的基本框架。 《意見》主要圍繞“監管什麼、誰來監管、怎麼監管”這三個核心問題提出了新型監管框架。
第二,突出了事中事後監管。三個問題都是在行業高度開放的背景下提出的。 《意見》提出的養老服務監管,都是在事中事後環節開展的。第三,突出了系統性。此次《意見》的亮點在於明確了各個部門的監管職能,把重心放在健全各部門協調配合機制上,構建違法線索互聯、監管標準互通、處理結果互認的系統監管體系。
臧建文:《意見》的出台,標誌著政府職能部門的管理側重逐步轉變至事中、事後的配套監管,這是政府職能部門在養老服務管理方面的一次創新實踐,也是養老服務監管部門落實中央政府“放管服”改革的具體體現,彰顯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無數市場主體而言的“法無禁止則可為”、對掌握行政權力的職能部門而言的“法無授權則禁止”的原則精神,有助於激發養老服務產業的市場主體活力,促使養老行業相關服務及產品的多元化。
張敬偉:《意見》契合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可謂來得及時。一是創新養老監管制度,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優化養老供給側改革。二是補足制度短板,搭建起監管制度完善的新監管體系。 《意見》之前,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不少鼓勵養老服務的文件,使養老服務漸成規模。但規模效應需要係統性的製度支持,更需完善的監管措施跟進加持。 《意見》補上了監管短板,完善了製度架構,構建健康發展和有序監管的養老服務新體系。三是通過機制和措施創新,不僅著力搭建一個多部門齊抓共管的新機制,而且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監管措施。
面對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新課題,各級政府要把握好市場和監管的平衡
主持人:養老服務具有公共產品屬性,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要科學釐清市場與政府的邊界。如何確保養老服務行業放得開、管得住?
臧建文:養老服務可近似看作是混合產品或準公共產品,因此,政府在保證大部分老年人所賴以生活的養老、醫療保險基金的可持續運行的基礎上,尊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放開社區機構養老服務,確定養老機構運作的相關行業標準,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湧入,參與並提供獨具特色的養老服務,在養老市場優勝劣汰的激烈競爭中,實現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及水平的不斷提升。
張敬偉:首先,《意見》通過“管什麼”“誰來管”和“怎麼管”打造一個閉環的養老服務監管系統。其次,監管模式創新有助於提升市場主體和社會個體進入養老服務市場的積極性,優化養老服務市場的供給質量。其三,養老服務具有公共產品屬性,政策關注度更高,監管責任更大,但這一行業依然需要引入更多市場主體入市經營,從而形成百舸爭流的良性競爭態勢。因此,面對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新課題,各級政府還須轉變思維,把握好市場和監管的平衡。
匡賢明:養老服務有一定的公共產品屬性,但更多的市場競爭屬性。養老服務市場發展,是建立在市場決定基礎上的,服務質量、服務標準、服務能力決定了養老服務機構的競爭力。尤其是在准入門檻取消後,隨著我國養老需求的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會進入到這個領域投資。對於政府來說,關鍵是建立一個好的監管體系,同時做好養老服務領域大的製度設計。對於監管體系建設,《意見》有系統設計;但對相關的製度設計,需要加快進行。比如,養老服務中付費問題要得到有效解決,關鍵是盡快建立起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比如,面對養老金不斷加大的壓力,需要在選擇性退休制度設計上做出相關的決策。簡要說,養老服務市場要以養老機構為主體,提升養老服務標準與質量;而政府則要以製度設計與市場監管為主,保障養老服務市場公平可持續發展。
讓老人的“數字鴻溝”之窘變普惠的“數字紅利”需要全社會努力
主持人: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還需不斷創新養老服務方式。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引發人們對老年人遭遇“數字鴻溝”窘境的關注,您怎麼看?
張敬偉:互聯網時代,老年人和年輕人的“代溝”變成了“數字鴻溝”。客觀而言,完全撫平這種“數字鴻溝”不現實,畢竟新技術和年輕人有著天然粘合性。
但須正視“數字鴻溝”的存在。通過政策引導,讓數字產品供給者關切中老年的技術訴求,生產更多適合老年人使用的硬件設備,提供老年人會用的軟件,集成並簡化軟硬件功能,讓老人通過“一鍵點擊”實現和年輕人同樣的數字生活體驗。
讓老人的“數字鴻溝”之窘變普惠的“數字紅利”,需要全社會努力,更需從現在做起。
匡賢明:打破“數字鴻溝”,關鍵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使互聯網硬件能夠普及到城鄉;二是加大適老型軟件開發,從老年人的特點出發,開發設計符合老人的特點的系統和應用型軟件,使其掌握互聯網的門檻明顯下降;三是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建設,都需要鼓勵市場投資,以市場為主體縮小數字鴻溝。
臧建文: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隨著智能手機等新技術工具的加速普及,便利了不同年齡群體的生活、工作,也較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消費、出行等行為方式。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部分老年人限於自身知識體系認知與經濟條件等多方原因,尚未接受或熟練掌握上述數字科技工具,依然保持相對傳統的生活方式,由此,顯得“落伍”,外出、購物受到較大限制。對此,公共服務部門,應該關注這部分人群,特別是在交通出行、就醫看診、教育授課、消費購物等方面,既要在個人隱私安全的前提下促進電子操作的簡便易行,又要加強老年人群體的信息化素養的培訓輔導。另外,還要尊重並允許人們選擇既往傳統生活方式的權利,兼容性的保留傳統模式。
原文鏈接:http://sztqb.sznews.com/PC/layout/202101/05/node_B01.html#content_973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