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今年的國慶黃金周期間,不僅有遠方,更有藝術和詩意。記者了解到,在國慶期間,深圳美術館、深圳畫院美術館、深圳當代館、何香凝美術館等深圳本地的藝術場館“不打烊”,繼續給廣大群眾增添精神生活的享受。
深圳的各大美術館和藝術場館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時,也為市民準備了精品大展。市民們也踴躍前來參觀。他們在仔細看展的同時,也拿出手機拍下了合影照片。一些市民朋友還趁著假期帶著孩子來參觀美術館,培養孩子的審美觀。
正在深圳美術館展出的“叠代與共生——宋玉明城市山水畫深圳作品特展”,因為展出了藝術家宋玉明創作的深圳題材作品,從而吸引了很多市民觀看。此次展覽展出宋玉明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創作的40件水墨精品,其中13幅是2020年他捐贈的深圳題材作品。在具體展示方式方面,策展人還活化深圳美術館現有的藏品,梳理深圳城市文化的發展,將館藏的老影像的作品和宋玉明的深圳題材作品相結合,多角度、多側面,展現深圳建市40年來的發展。主辦方希望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以藝術展覽的形式從這個側面展現深圳40年來的歷史和成就。
市民鄒先生表示,此次展覽讓他看到了藝術作品中的深圳。“這是一種別樣的體驗,看到熟悉的城市地標在畫作之中,非常激動。”
以水墨的形式展現都市之美,讓人目不暇接。正在深圳畫院美術館展出的“水墨雙城——第十屆深港都市水墨畫作品交流展”以提名邀請的方式,選擇了70位作者的70件作品參展,集中反映深港兩地水墨畫家的當代都市情懷,凸顯兩地多元的文化特征、兼容並蓄的藝術景象,挖掘水墨藝術的當代理念,拓展水墨藝術的國際視野,從不同角度展示藝術家的世界觀、價值觀念以及藝術家在當代藝術變革中的思考等。
現代都市水墨作品貼近時代和生活,古代精品更是不容錯過。由何香凝美術館與南京博物院共同策劃“家在婁水邊:從‘四王’到近代婁東專題展”正在何香凝美術館展出。此次展覽以婁東這一地區為線索,匯聚了五十二件古典作品以及十六件近代名家精品,巨軸長卷,時間橫跨自清初到近代約300多年間婁東畫派的歷史沿革。此次展覽分6個單元主題:華亭血脈、集古大成、金針微度、麓臺精神、麓臺正脈、文治風華,展出包括“四王”“小四王”“後四王”及近代吳湖帆、陸儼少、朱屺瞻、宋文治等藝術家的珍貴作品。
此次跨藝術機構推出的大展得到了很多自身“藝術迷”的青睞。市民趙先生告訴記者:“這次大展策展水平高,精品作品多,不僅值得一看,而且要反復看。從中感受中國繪畫的博大精深。”
讓我們再把視線挪回到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正在該館展出的 “窗裏窗外——梁思成林徽因特展”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前來觀看。此次展覽匯聚了上海藝術品博物館等機構收藏的梁思成、林徽因兩位前輩的大量珍貴文獻資料和實物,全面展示了兩位學者伉儷的生平和成就,旨在致敬梁、林兩位先生的治學精神與人文風範,為新一代“建設者”們回顧中國近現代歷史人文歷程提供契機。
年輕觀眾表示,梁思成與林徽因對中國建築事業頗多建樹,是值得尊敬的先生。而且兩人的故事很感人,通過觀看展覽,加深了對他們的了解,也增長了很多建築方面的知識。
如今垃圾分類已經在深圳展開了,如何通過藝術表現環保主題?不少觀眾在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北區C2展廳看到了一個以“垃圾”為主題的展覽:2020 OCT-LOFT公共藝術展——“余物新秩序”。此次邀請來自中國、日本、韓國、英國、泰國、印尼、波蘭等國共19組藝術家、設計師、創意人,以“余物”作為藝術介入的載體,試圖透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及手段,延續余物的價值及生命力,並對余物產生全新的思考。
帶著孩子前來觀看的徐媽媽覺得這次展覽非常有意義,“展覽很輕松易懂,形式非常新穎,而且主題切合了當下的垃圾分類以及環保主題等等。孩子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從小樹立環保的理念。我覺得這個形式以說潤物細無聲,希望這樣的展覽越來越多。”
![](../../../../images/user.png)
![](../../../../images/m01.png)
![](../../../../images/m02.png)
![](../../../../images/m03.png)
![](../../../../images/m04.png)
![](../../../../images/m05.png)
![](../../../../images/m06.png)
![](../../../../images/m07.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