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加州發現金礦的消息最早是何時傳到香港,如何傳來,我們大概無法確切知道。 關於驚人寶藏的各種傳聞,到處流傳。消息說,大量淘金者從世界四方八面湧入加州,令當地變成了巨大的消費市場;香港商人的反應是向加州輸出各種各樣的貨物,希望藉此賺一筆快錢。
香港不但由於淘金熱而得以發揮其貨物轉口港的潛力,而且因為受到新邊疆的黃金和其他機會所吸引,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在往後幾十年絡繹不絕,於香港登船前往加州,使這個地方也演變為人的轉口港,這是英國人把它變成自由港時無人能預見的發展。這種人口流出把這個殖民地變成重要的出洋港口 ── 最先是前往加州,後來也奔赴其他「金山」國家,最終遠及世界各地。
淘金熱觸發十九世紀最矚目的遷徙潮。雖然相較於非中國移民的數目,或者前往東南亞的中國移民數目,前往加州的華人並不算多,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十九世紀這場華人前往加州的遷徙歷史意義重大,對於美國(尤其是加州)的政治史和社會史,以及華南的僑鄉社會和經濟發展都影響深遠。
此外,它重塑了香港的命運。以廣東人為主的越洋自由遷徙,它對香港和這個地區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而且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矚目現象。
香港最早的淘金客
香港最早去加州淘金的不是華人。在1849年1月9日,四名美國搭客搭上英國雙桅船「理查德和威廉號」(Richard and William)在3月20日抵達舊金山。他們是曾指揮旗昌洋行鴉片走私船「安格羅納號」(Anglona)的馬文(Marvin)船長,德林克海爾公司的海爾(William Heyl),車馬行老闆温斯洛(George Winslow),開酒館的麥康奈爾(W. H. McConnell)。
之後再有其他人踵行於後,包括公務員,其中之一是華民政務司英格利斯(A. L.Inglis),他在6月搭「隆河號」(Rhone)前往,據說是辭了職去加州碰運氣。幾個月後,任職副巡理府的霍爾福思(Charles Gordon Holdforth)也請了十個月假,與兩名中國僕人坐「凱爾索號」(Kelso)前往。他一到加州就惹上各種麻煩,後來大概沒有再回到香港。
加州貿易的影響俯拾可見。到了1850年4月,香港政府報告,由於「與加州的貿易增加,為工商業帶來」刺激,華人人口在該年增加了7,993人。有些人來香港是為了投身供應加州市場的製造業。例如,有些木匠來到香港建造加州大量需求的房屋框架。事實上,《華友西報》預計,製造輸往加州的房屋框架將成為香港的主要產業。
不用說,許多在此時來到香港的華人,只是以這個港口城市為前往加州的踏腳石。不久後華人就以「金山」來稱呼加州,香港和廣州的外國航運商積極招攬這地區的民眾,他們派發海報、地圖和小冊子,把「金山」描述得一片美好。無數的船委派當地代理人去招攬搭客。在1851 年初,三四名華人搭客乘坐「賽犬號」(Race Hound)回到香港,每人身上帶着三四千元回來,令人們對金山的嚮往更為熾熱。他們展示找到的金粉,述說採金地區令人神往的故事,燃起其他人前往金山的慾望。
開往舊金山的船
前往舊金山的船和搭客數目激增。在1851年,有44艘船從香港開往加州。翌年的1852年是大興旺的一年。海港一片繁忙景象,滿是不斷裝載搭客和貨物準備開往加州和澳洲的船,市內也充滿各種熱鬧的活動。單是2月20日就至少有「安.韋爾什號」(Ann Welsh)、「特爾納特號」(Ternate)、「尼古拉.尼古拉森號」(Nicolay Nicolayson)這三艘船開往舊金山,總共搭載了522名搭客,大家可以想像人們看到這種景象時心情有多興奮。
這種不凡的現象在4 月16 日重複出現,「蓋勒特號」(Gellert)、「喬治.波洛克爵士號」(Sir George Pollock)和「艾奥瓦號」(Iowa)帶着868名搭客前往。
一天之內有多艘船出發幾乎成了司空慣見之事,在5月2日,另外三艘船「佩拉號」(Pera)、「奧古斯塔號」(Augusta)和「諾森伯蘭公爵號」(Duke of Northumbria)出發。十天後的5月12日,「金門號」(Golden Gate)、「埃塞克斯號」(Essex)和「倫弗魯男爵號」(Baron Renfrew)是另一批三艘同日出發的船。船上搭客數目不一,但通常是十分大量。
「挑戰號」在3 月18日運載550名搭客,創下新紀錄。「挑戰號」是一艘美國飛剪船,原本很可能是建造來運送茶葉的,在這次被用來載客。它的紀錄很快被打破,「倫弗魯男爵號」在5月12日載了580名搭客,之後「蘇布倫號」(Sobraon)在5月19日載了630人。到了該年年底,根據總督說,有三萬名華人取道香港前往加州,但如我們所說,這數字很可能有所誇大。
為滿足前往舊金山的驚人運輸需求,船舶開始大量來到香港,但似乎一直供不應求。應當注意,澳洲在1851年發現黃金,華人稱當地為「新金山」,到1854年時也有大量華人前往澳洲,令船舶短缺問題更形嚴重。雖然初時前往澳洲的人並不多,1853年只有268名搭客,但人數在翌年大幅上升。在1854年頭三個月,總共有2,100人前往墨爾本,而在1854年11月至1855年9月間,再有10,467人搭船到澳洲。結果,香港對船隻的需求很殷切,一些幾年前被視為不適合運載貨物的歐洲船,也被人以高得離譜的價錢買下,改裝為載客船。據說有些船十分老舊、骯髒和破爛,已經過了正常使用時間,曾被用作捕鯨船並且後來被棄用。各公司在中國海域之內及其周邊競相爭奪船舶,不但用來載客到北美和澳洲,還前往古巴、祕魯和西印度羣島等亟需廉價華工的地方。
在全球方面,當澳洲金礦吸引大量來自英國和歐洲大陸的移民,就令船舶短缺問題更為嚴重。美國駐香港領事在1854年觀察到許多人渴望前往加州,卻「無法找到船運載那些想走的人」。此外,貨物與搭客爭奪船上的空間。如《上加利福尼亞報》(Alta California)在1854年寫道:「從中國運貨到這個港口的費用高得驚人,一般船舶隨時開價每噸26美元,但前來的搭客數目,擠掉了大量原本可以運來這個港口的貨物。」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19/12/10240348_999800-478x500.jpg)
小結
加州淘金熱令香港從小規模的貨物轉口港,一躍而成大型旅客轉口港,並促使它發展為全球移民中心,不只服務前往加州、講粵語的搭客,還有遠赴世界各地、說其他不同方言的華人。
前赴加州的搭客人數在1852年達到高峯,達三萬多人,儘管人數其後趨於平穩,但在香港上下船往來太平洋兩岸的人,以及貨物、資金、資訊和其他東西,一直絡繹不絕。在1850年代,澳洲、加拿大和新西蘭也發現金礦,華人開始陸續前往這些地方和美國其他地區,事實上,香港是唯一能讓華人搭客前往這些國家的港口。在1870年代初,許多東南亞的港口都被視為從香港出發七天航程內可達,所以不再受《華人搭客法》規管,香港遂也成為前往東南亞的主要出洋港口。
到了1850年代末,採金已不如以往容易,前赴加州的華人數目在那時下降,但沒有停止。華人繼續渡越太平洋尋找其他就業和營商機會,並到內華達、奧勒岡、愛達荷和加拿大卑詩省尋找金和銀。規模更大的第二波華人移民潮在1868年開始,這次是響應修築鐵路。對於築路工人的需求,首先在早期移民中引發變化,把這些人從礦場吸引到建築工地。在1868年,移民人數躍升至超過11,000人。之後幾年回落,其後又再上升,在1873年超過17,000人,1874年有16,000人,1875年則是18,000人。
一如淘金熱的先驅,這些後繼者仍然是從香港前往舊金山和其他西岸港口,而且是取道香港返回家鄉。到了1876年第一季,共有214,226名華人到達舊金山,90,000人回到中國。因此,在美國的「崇山峻嶺」「遍佈蜂擁而至的中國人」之際,香港的港口則充滿形形色色的船接載他們往返。
很明顯,香港之所以成為出洋港口,除了良港、碼頭、航運公司和租船公司,還有其他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法律和社會元素在基礎建設中是不可或缺的。制定了保障移民的法律,令香港成為對自由移民來說(相對)安全的港口。法律和司法體系無疑並非全無漏洞,但還是能令違法者沒有那麼容易消遙法外。報界在宣揚與華人出洋有關的各項事情,而出洋這個題目深入植根於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生活。華文報章尤其仗義執言為移民爭取各方面的權益,充分體現香港對他們的同情。最重要的是,東華醫院的工作顯示香港可以在多方面協助移民,因為出洋的人不管多有勢力或多富裕,都難免會患病、碰到歧視、遇上暴力、感到孤獨、失去性命、被人詐騙和遭逢其他不測。
可以說,在出洋移民中,來自香港的並不多,絕大部分只是取道它出洋。香港既非移民的輸出國,也不是其接收國,因此在移民研究中常被忽略。但它在移民過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關鍵就在於其「中介性質」。對許多背井離鄉的中國移民來說,香港是他們離開中國的第一站,卻又是他們回鄉時踏上中國土地的第一站。香港為移民提供的舒適、親切和安全是無與倫比的,香港社會本身的性質加強了這個港口的地位。
當時所有人都把前往加州的移民事業視為「這個殖民地的重要支柱」,這無疑是精明務實、計算縝密和利潤豐厚的事業,但同時各機構團體都以同情和體恤文化差異的態度對待移民,令這個英國殖民地在無數移民的心中佔有特殊位置,並成為獨領風騷的出洋港口,在近代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發揮關鍵作用。
加州的高收入造就了優質商品和奢侈品的市場。當地華人想要上等中國大米、精製白糖、魚翅和燕窩,他們都有能力負擔得起。他們尤其渴望得到最優質的鴉片,為此不惜千金。從香港出口到加州的熟鴉片,比任何其他商品都更能凸顯華人出洋與香港政治、社會和經濟發展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它顯示了香港出口貿易的巨大數量和價值,以及鴉片商人為了盡得這種貿易的好處而採取的結盟和策略。鴉片出口貿易對香港政府的財政政策和措施也有關鍵影響,還左右了它管理華人商界的方式。
《穿梭太平洋︰金山夢、華人出洋與香港的形成》
作者:冼玉儀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12/04/010133470.shtml
![](../../../../images/user.png)
![](../../../../images/m01.png)
![](../../../../images/m02.png)
![](../../../../images/m03.png)
![](../../../../images/m04.png)
![](../../../../images/m05.png)
![](../../../../images/m06.png)
![](../../../../images/m07.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