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在1984年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中,中英雙方都同意在九龍寨城興建一個公園,但興建怎樣的公園則沒有明文規定。當時港英政府建築署的主管為英國人,他提出要建一個如倫敦海德公園式的公園。事隔數年後,該主管離任,由中國官員接掌建築署,署長為鮑紹雄,副署長為陳一新。他們二人都是建築專家,最後由陳一新提議此公園應建成中國傳統式的公園,此建議得同仁的一致贊同而確定下來。
中國傳統園林,除北京的皇家園林以外,以江南園林為勝,於是建築署立即組織(以黃兆鈞、容振偉為首的)5位對中國園亭文物素有研究的建築專家遠赴蘇杭、揚州、無錫等園林名勝之地調研。之後,經過無數次的探討商議,最後決定將清代初期中國園林黃金時代的園林特色與風格,引入到寨城公園的設計中。沒想到,這一定位的設計當時在德國舉行的世界園林博覧會中,竟然獲得最佳設計獎。此後,該設計的施工及各項實施任務,確定由謝順佳高級建築師負總責並組織其他工程,園林植物、堆疊山石的專家、技工等共同作進一步的實施設計與施工。每一處的設計與施工都貫徹香港回歸中國,以及呈現寨城歷史滄桑的劃時代意義與精神,終於使寨城公園的建設,成為香港園林建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在香港寨城街區的舊址上,一座面積達3.1公頃的寨城公園於1995年12月22日開幕。這座迥異於香港其他園林的公園,修建在一個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地盤上,而且它又是目前除內地以外新建的一個面積最大的中國傳統式公園。翻開寨城的歷史舊照,看看眼前的這個公園,真有「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之感。寨城公園的誕生,在香港園林建設史上,無疑揭開了劃時代的一頁。
筆者一行人曾到園遊賞,只見園內亭台樓閣相望,山池流水蜿蜒,峰石玲瓏剔透,花草樹木茂盛,那起翹的建築,那粉牆灰瓦的色調,那曲折迂迴的長廊……在小橋流水之間,隱現出的處處痕跡中,滲透着種種靜態遊賞的文化內涵,在全部人造的園林中,反映出悠悠大自然的手筆,真有「不是江南,勝似江南」之感。
何謂勝?首先是本園的文化特徵勝,公園中心的衙門建築群,整舊如舊地完整保存並修葺,內部仍保留了當時主管官員的墨寶懸掛於牆壁上。在整個公園內,大致按原來的方位沿用舊街名,如龍津街一巷、二巷、光明路……並根據歷史事實及歷史人物的事蹟,新建了敬惜字紙亭、龍津亭、玉堂亭、魁星亭、龍南榭、邀山樓、竹桐軒以及與之相配的溪堂、橘中秘亭、童樂苑等,又利用新舊碑刻、建築楹聯、殘存的城垛、題刻命名等集中突出地表現城寨的歷史文化。
與此同時,還增添了比弈的棋壇、練功的六藝台,以及觀山(獅子山)賞月的邀山樓,在這裏還可探索香港的義學之源以及基層民眾文化的風貌。
其次,公園既保存了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又開拓了新的意境。因為寨城公園面積大,不宜以過多的建築物來分隔空間,於是通過微地形的改造,在小丘上或植以大樹形成「山林」,或栽植花灌木形成「花崗」,且有小徑迂迴其間。這樣既避免了西方造園中那種空曠大草坪的感覺,又能使遊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態氣息。公園裏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樹木花草,基本上可以感受到四季的公園植物景觀,表達了將大自然引入「石屎森林」的環保意識。
寨城史料中有「灰瓦混牆挑綠樹,江花青草踩石城」之句,於是在公園內設置了一處精緻的園中園──廣蔭庭,突出表現「四季同馨」的景觀。園門之內,別有洞天,而寨城公園的「八景」中尚有「八徑異趣」一景,專門設置了八種植物為主的玉蘭花徑、紫薇花徑、石榴花徑、香花徑、紅葉(變葉木、烏桕樹)徑、蕉樹徑、竹徑、松徑,遊人漫步其中,可產生一種「林中穿路」、「花中取道」、「竹中求徑」的感覺,只可惜位於廣蔭庭東側沿牆的一條竹徑,因有人不喜隱蔽的意趣,將竹徑改為綠蘺道了。同時,樹木的生長效果,需假以時日和良好的養護條件,否則就難達到理想的意境。
_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香港園林史稿》
《香港園林史稿》
作者:朱鈞珍
出版社:香港三聯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12/05/0101335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