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第23屆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即將開幕
來源:橙新聞    2019-10-23 09:55
第23屆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Microwave)開幕禮將於11月8日舉行,以「煙起天」E.A.T為本年主題。「E.A.T.」全稱「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在1960年成立,是由一群藝術家與工程師所創立的非牟利組織,旨在探索遊走在科技、媒體與藝術之間的可能性。

【識港網訊】第23屆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Microwave)開幕禮將於11月8日舉行,以「煙起天」E.A.T為本年主題。E.A.T. 可一字雙意,eat字面解作食,分開三個字母就化作一段回顧的歷史之路。「E.A.T.」全稱「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在1960年成立,是由一群藝術家與工程師所創立的非牟利組織,旨在探索遊走在科技、媒體與藝術之間的可能性。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9 Evenings: Theatre & Engineering》,裡面盡是前瞻狂野的實驗劇場,以探險探新的精神,至今仍影響著許多創作人,視之為媒體裝置藝術的始祖。

嘴巴裡的東西可以是什麼?是美饌,是果腹乾糧,是醫藥,是毒,還是我們的環境與未來?這些源自老祖宗的實驗精神將會在這次藝術節的參展作品與計劃中所有延伸。

新滿漢全席

新滿漢全席(2019),顧廣毅(台灣)、譚君妍(香港)

隨著人們圍繞食物消費而作出的選擇越來越被視為是一種環境與社會責任,其生產的道德規範正與許多人們飲食的文化傳統產生矛盾。新滿漢全席不會因應採用其他的生活方式潮流而放棄這些傳統,而是透過運用中國最奢華的宴會歷史,將文化遺產和激進的食品生產科技融合為一。

根據滿漢全席——清朝的一頓擁有至少108道菜餚的美饌盛宴,將滿族和漢族文化糅合為一;而新滿漢全席則是一系列的「用餐經驗」,把生物科技的發展結合具有文化傳統的農業系統技術以開拓人們對未來食物系統的想像。通過審視來自世界各地的傳統菜餚的地方特色、罕見以及珍貴,提出了一項能團結人們面對全球道德困境(包括環境污染、殘忍對待動物以及大規生態模滅絕)的新種文化實踐。

品嚐霧霾

品嘗霧霾(2011-),基因美食中心(美國 / 挪威 / 愛爾蘭)

這個項目使用雞蛋泡沫去採集與觀察城市中不同地點的空氣污染情況,參加者將獲得一套品嚐霧霾的組件,並要求利用蛋白酥皮曲奇的麵糊來採集鄰近的煙霧。然後參與者將把這批煙霧蛋白粉送到一個收集處,讓觀眾品嚐。這個活動可以讓與會者品嚐並比較一系列在地的霧霾蛋白甜餅。

為我們的眼淚調味

為我們的眼淚調味(2016-),基因美食中心(美國 / 挪威 / 愛爾蘭)

為我們的眼淚調味(TFOT)是一間實驗性餐廳,通過審查人類身體作為其他物種的食物來源,重新把人類重置於食物鏈之中。透過硏究昆蟲、分解者以及其他人類進食者的烹調需要,期望把人類與地球的新陳代謝系統重新接軌,以及理解人類在塑造它的過程中所擔任的角色。人類已經花了許多時間去製作美味的食物和令自己變得漂亮,我們是否也該令自己變得美味予以服務會消耗我們的物種?未來的廚師是否會為非人類服務,把人類調味上菜?

以淚之名

以淚之名,2019,林智子(日本)

作品以淚之名旨在探索人類在眼淚背後的情緒與故事。藝術家透過寄出一封載有信紙墊、小小的淚水載瓶和一張調色版的信件予參與者,透過搜集全球各地參與者的眼淚與背後的故事,將概念以作品的方式展示出來。

眼淚是從人們眼角流下的,既私密又神秘;淚水攜帶著不同的情緒,背後裝載不同的故事、回憶與原因。藝術家希望透過所收集的素材,作為這個項目的主題來講述這些故事,並使用不同媒體(影片、文字、物件)去建構這些共享體驗。收集到的眼淚會製作成傳統日式糖果 Kohaku 以及珠寶,可以跟深愛的人分享、戴上及品嚐。 註:藝術家將聯同本藝術節策展人製作 2019 香港系列,透過由策展人選取的香港故事與收集的淚水,港版以淚之名將於是次藝術節主題展覽中展出。

食堂樂隊工作坊

食堂樂隊工作坊(2018-),亞歷克西斯‧馬爾伯特,又名為 Tapetronic (法國)

食堂樂隊工作坊是一件被視為由主廚或藝術家Tapetronic領導的集體體驗式獨立創作。在展間「建起」一間短暫經營的餐廳(當然需要添加音響系統);裝置裡包括一件 DIY(自己動手做)的結構,裡面有紙板、木托盤等,靈感可以源自當地的街頭美食餐廳甚至是調酒酒吧。公眾會被邀請進去觀看及操作一系列由藝術家設計的設備和聲音機器,這些會被認為是點菜的物品:開胃菜、主菜、甜品、飲品等。電子勺子是耳朵、蘇打「尖叫」是聲音、薄荷合成器是給手指用的⋯⋯所有發明都可以用來即興演出電子音樂,參與者可從中享受及發現烹飪過程中許多的物理及科學聲音現象,體驗一段充滿香氣與好心情的旅程!

森姆:共生自主機器

森姆:共生自主機器(2017),阿維德&瑪麗(荷蘭 / 法國)

S.A.M.是Symobiotic Autonomous Machine的縮寫,中譯為「共生自主機器」,又可稱為森姆。隨著機器在人類生活中獲得更多的自主權和重要性,它們在我們的社會中仍然未有任何代理。如果將它們的地位合法化是否可以加強與人類之間的協作關係?森姆的一、二、三號是一組挑戰這個概念的機器作品,作品採用水克菲爾穀物或康普茶去生產飲品,如像一個小型自動化食品生產系統。

這種混合技術包含科技與有機的成分,機器能夠以智能去管理食譜、定價、處理維修、提供服務,僅在必要時才需要人類輔助。利潤或貪婪的概念在此變得多餘,因為森姆以成本生產製作,並以單一經濟實體付賬及償還債務,但它並沒有任何法律地位。作品提出一個嶄新的法律框架「自治行動者權益」,透過森姆定義在現實中這些混合技術型機械在社會上的位置,而這個項目更是就著人類和機器之間的可信賴關係去建議一個簇新經濟及法律體系。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2019「煙起天 E.A.T.」主題展覽

展期:2019年11月9日至17日

時間:中午12點至晚上8點

地點: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

衛星展覽:「Project Room實驗 K 場」

除了主題展覽,觀眾可於2019年11月1日起前往衛星展覽「實驗k場」參加藝術節的相關活動。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首度與台灣月合作:台灣藝術家顧廣毅與香港設計師譚君妍合作,將於主題展覽展出「新滿漢全席」,融合華人的傳統飲食文化和生物科技,想像未來的食物。台灣導演瞿筱葳和黃邦銓將於衛星展覽「實驗 K 場」展出,以食物、回憶與家連結主題,透過短片與串連媒體作品,思考三者之間的關係,重構回憶以開展未來。

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

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2018) ,黃邦銓(台灣)

「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當我在拍攝這幀照片,你在做什麼?」 藝術家在旅途中坐火車的個人經驗成為這個項目的創作起源,他經常對火車經過由車窗看出去的小房子產生好奇,而這些照片讓他回到那些地方並經歷那些人的故事,即便在一年之後。

回程列車

回程列車(2017),黃邦銓(台灣)

兩段旅程分成兩段不同時期進行,一段是通過路軌的返回,穿過兩大洲;而另一旅程則由一張老舊家庭照起始去追溯的戰時生活線。影片中火車的節奏搖擺結合了過去與現在,並揭示一段被塵垢長時間深深掩蓋的遺忘記憶。

留味行

留味行,瞿筱葳(台灣)

一天早晨,瞿筱葳醒來,有一個清晰的念頭進入腦袋:「該去走一趟奶奶逃難時走過的路」。念頭很清晰,就是以一句話的形式出現在早晨的夢霧中。

「旅行的本質是思念 ,前人已上路,我也該上路,無論那路途是什麼,就去走老人走過的路吧!」想要離開這裡,去遠方,沒那麼多理由。你得去走一趟。去找答案,去問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或者,其實是去找到正確的提問,叩問自己心中真正的思念。但只有一張地圖和一本口述歷史,就要上路了嗎?一趟3個月的旅程,回溯了70年的家族歲月,找回一點一滴的味道,兜回一串故事。留下味道的人生行走,還在更多人的心中進行。

備註:是次合作為藝術節呈獻 2019 年版本—— 一個關於味道、回憶與家的超媒體項目

衛星展覽「實驗 K 場」

展期:2019年11月1日至17日(逢星期一休息)

時間:中午12點至晚上7點

地點:九龍深水埗大南街198號

除主題展覽與「實驗k場」外,本屆微波新媒體藝術節還設有藝術家講座、電影放映、工作坊及反轉硏討會,將帶領觀眾走進不同的藝術領域,體驗科技與藝術綻放的異彩。部分活動需預先報名。詳情請瀏覽www.microwavefest.net查詢。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10/21/010129426.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