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中國人最早如何知道西域的情報?
來源:橙新聞    2019-06-18 09:50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建元二年),張騫奉命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半途被匈奴俘虜,後來張騫成功逃出,他取道數個西域古國(今新疆),翻越帕米爾高原到達大宛(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又到大夏國,在西域繞了一圈,雖得不到大月氏的幫助,卻意外地為漢武帝帶回不少西域的情報。

【識港網訊】絲綢之路,一條橫穿東西的商貿文化大動線,它的歷史流變是怎樣的呢?與中國的局勢又有什麼關係?三聯書店「開方講堂」近日邀得資深史學教授張偉國,與公眾一起回顧陸上及海上絲路的演變,探討其歷史意義。

張騫鑿空西域之後

絲路自古接連中國與西域,在中國史書上,最早「鑿空西域」的人便是漢代的張騫。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建元二年),張騫奉命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希望找到大月氏人聯合抗擊北方的匈奴,誰知道半途被匈奴俘虜,被拘禁了十多年。後來張騫成功逃出,他取道數個西域古國(今新疆),翻越帕米爾高原到達大宛(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又到大夏國,在西域繞了一圈,雖得不到大月氏的幫助,卻意外地為漢武帝帶回不少西域的情報。

公元前119年,武帝第二次派遣張騫出西域,規模盛大得多。張騫這次同樣執行政治任務,到烏孫國(今新疆伊犁盆地)聯合烏孫「斷匈奴右臂」,抵達烏孫後,張騫即派副使對烏孫周邊的大宛(今中亞)、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今印度)等國進行外交活動。

回顧《漢書‧西域傳》,古人對西域版圖的概念是如何的呢?「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後稍分至五十餘,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餘里,南北千餘里。東則接漢,厄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西域,即在玉門、陽關以西,帕米爾高原以東,昆崙山與天山之間的廣闊地區,昔有三十六個國家。

不少西域古國埋藏在今日的新疆 圖:維基百科

張騫首次出使,令中原王朝對西域開始有確實認識。其後,漢武帝便派遣驃騎將軍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設置「河西四郡」,準備將手伸入西域;及至漢宣帝時(公元前60年),原臣屬於匈奴之下的西域國家已被漢朝的「西域都護府」所監管。張偉國認為,張騫鑿空西域之後,漢朝對西域的經營是一個漫長的進程,而且非常艱辛,涉及外交、軍事和文化活動的滲透。

唐代西域的經營

及至唐代,唐太宗同樣對西域抱有雄心。當時,中原與西域的流通比漢代更繁榮,西域和中亞兩河地區不但是商貿之路,更是民族、宗教與文化交流之路。初唐時期,西域的統屬權握在西突厥之手,直到唐太宗將東突厥及西突厥先後擊破,唐室才成功拓展西域的勢力。公元661年(龍朔元年),唐高宗於西域設置「十六都督府」,統轄八十州、一百一十縣、一百二十六軍府,唐王室的管轄地已覆蓋不少西域範圍。

不過,隨後的幾十年,唐王室與吐蕃又陷入了拉鋸,相互爭奪安西四鎮。直到唐玄宗年間,黑衣大食(即阿拉伯阿拔斯王朝)與唐軍在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塔拉茲)開戰,唐軍戰敗;加上國內爆發安史之亂,唐朝在西域的勢力便開始減弱。絲綢之路,又重新成為了周邊強權爭奪的目標。

在陸上絲路興盛之時,西域(特別是中亞的河中地區)因其得天獨厚的位置,一直是各強權眼中的肥缺,中國歷代王朝在開拓西域的同時,也屢屢因國內的局勢、與列強的角力而進出西域。不同政權的滲透,加上昭武九姓(即中亞的栗特人)沿絲路轉販商品,求法僧人東來西去,西域遂成為融匯了東西文化,異彩紛呈的獨特地區。

講師資料

張偉國教授長期研究和教授中國歷史地理、魏晉南北朝軍政史,先後於樹仁學院歷史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以及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任教,二十多年來為香港電台撰寫教育節目「中華五千年」、「巾幗列傳」,至今仍主持長壽節目「神州五十年」和新開播的「古今風雲人物」。張偉國教授擅長以生動的形式講述歷史,引發聽眾對歷史的興趣。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6/17/010119273.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