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9日晚,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臨現場並宣布運動會正式開幕。這是國家最高領導人延續歷屆傳統出席全運會開幕式的重要時刻,亦是國家對體育事業、民族團結與區域融合的高度肯定。
全運會作為國家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2025年首次由廣東、香港、澳門三地聯合承辦,不僅創下了全運會舉辦模式的新紀錄,更以一場融合傳統與現代、聯通三地與全國的文體盛事,為大灣區沖擊奧運申辦埋下了堅實伏筆。這場跨越製度邊界的協同實踐,既是「一國兩製」框架下區域融合的生動詮釋,更是中國體育事業邁向更高水平的有力探索。
製度創新築牢協同根基
粵港澳三地聯合辦賽的創舉,核心價值在於突破行政邊界的製度創新。全運會歷史上首次跨境賽事實現「零次停下、零秒等待」的無感通關,背後是三地對賽事路線、協同機製及應急處理的全流程打磨,以及北鬥定位、RFID射頻識別、AI算法等多項技術的深度融合。「1+4」聯絡機製的建立,更構建起國家層面統籌、三地常態化對接的高效協作模式,將「一國兩製」的製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為協同辦賽提供了硬支撐。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交通樞紐縮短了三地時空距離,讓賽事資源流動更高效;廣州天河體育中心、香港啟德體育園等現有場館的改造利用,既踐行了綠色低碳的辦賽理念,又檢驗了大灣區場館資源的整合能力。這種「不新建、重改造」的節約模式,與巴黎奧運會的環保營運理念不謀而合,為未來奧運申辦積累了可持續辦賽經驗。
文化認同的深度凝聚則為聯合辦賽註入靈魂。開幕式上醒獅、粵劇等嶺南文化元素與 AIGC、VR等科技元素的碰撞,維多利亞港、大三巴、廣州塔等地標的集體亮相,彰顯了粵港澳「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這種文化層面的共鳴,讓三地在賽事組織、氛圍營造、觀眾互動等方面形成合力,為大型國際賽事的文化呈現提供了範本。
粵港澳申奧具備現實可能
粵港澳大灣區申辦2036年奧運會,有著得天獨厚的綜合優勢。經濟層面,大灣區2024年上半年GDP超 5.3 萬億元,強大的經濟實力能夠為奧運賽事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與市場支撐。體育基礎方面,廣東曾培育眾多奧運冠軍,香港在東京奧運會斬獲6枚獎牌,三地既有頂尖競技人才儲備,又有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積累的賽事組織經驗。
2036年奧運的申辦窗口期為大灣區提供了難得機遇。隨著巴黎、洛杉磯、布理斯班相繼承辦奧運,2036年亞洲城市獲選概率顯著提升,而大灣區的聯合申辦模式具備差異化競爭力。相較於單一城市申辦,三地可實現資源互補:廣東的場館規模與產業配套、香港的國際接軌能力與專業服務、澳門的文旅資源與賽事經驗,形成「1+1+1>3」的聚合效應,在國內競爭與國際評審中均能占據優勢。
全運會的舉辦已為奧運申辦完成了關鍵鋪墊。從跨境賽事的協同調度到大型活動的安保保障,從文化元素的國際表達到綠色辦賽的全面踐行,三地在全運會中積累的經驗可直接遷移至奧運籌備。更重要的是,全運會讓國際社會看到了大灣區跨越製度差異、高效協同運作的能力,這種信任資本將成為奧運申辦的重要加分項。
書寫區域融合新篇
粵港澳聯合辦賽的意義,早已超越體育本身。全運會不僅推動了三地體育產業的深度合作,更帶動了文旅、科技、服務等多領域的資源聯動,為區域經濟註入新活力。這種 「賽事搭臺、產業唱戲、文化凝心」的模式,正是奧運賽事對城市發展的核心價值所在。
從全運會到奧運申辦,是大灣區參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正如APEC會議在深圳舉辦為香港提供協辦契機,大型國際賽事的聯合承辦,能夠讓港澳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增強歸屬感與參與感。未來,以體育賽事為紐帶,三地還可在更多國際盛事中深化合作,打造「大灣區」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本網評論員 江金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