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次發表的施政報告,把北部都會區發展擺到了戰略核心位置,不僅用大篇幅講清楚北都要怎麼建,更靠一系列實打實的舉措,讓大家看到特區政府想幹好北都、加快推進的決心。這份滿是「拆牆鬆綁」新風氣的報告,無疑給香港破解發展瓶頸、融入灣區大局打了一針強心劑。
施政報告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成立由特首親自帶頭的「北都發展委員會」,還設了三個專門的工作組。這種「一把手親自抓」的頂層設計,算是徹底解決了從前大型項目協調不力、沒人牽頭的問題——財政司司長負責的組,專門琢磨發展和運營模式的新點子,比如研究「產業綁土地」的出讓方式、公私合作開發這些路子,還打算在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區搞「研發總部 + 產業園」一體化開發,吸引科技大企業進來;政務司司長管的大學城籌劃,會去參考全球頂尖大學城的成功經驗,再結合香港醫療、金融這些強項學科,推動內地和國際的好學校、研究中心落戶,搞出「教學 – 科研 – 產業」的閉環;財政司副司長統籌的規劃執行組,還專門設了項目監督機制,把規劃、工程、環保這些流程壓縮了三成以上,確保新田科技城、洪水橋智慧物流園這些重點項目能按時間推進。這種「頂層設計 + 專業執行」的架構,正好體現了特區政府「以結果為目標」的治理思路,夠實在。
大家更要留意的是,施政報告第一次提出要為北都發展訂立專門法律。這個突破其實標誌著香港的發展,從靠政策推動變成靠法治撐腰,給北都建設扎扎實實築了道制度底線。按照規劃,這部專門法律會授權政府成立法定園區公司,給河套、古洞這些重點園區開專門的撥款渠道,讓園區自己能決定土地怎麼開發、怎麼招商,參考新加坡裕廊集團的成功辦法來縮短開發時間;同時,針對跨境人流、物流、資金流、數據流還有生物樣本流不通暢的問題,也會靠立法打通障礙——比如在科學園搞「跨境研發通行證」,方便科研人員往來深港;在蓮塘口岸建「智慧物流通道」,讓貨物實現「秒級通關」,讓北都成為「一國兩制」下各類資源自由流動的試驗場。另外,這部法律還會簡化土地徵收和開發的流程,允許政府先徵用土地再談細節,加快土地整理,還推出「原址換地」「業主交回土地抵償金」這類新辦法,既減少政府徵地的成本,也給企業參與北都建設多個靈活選擇。這種利益共享的模式,肯定能調動市場的積極性,實現政府和企業的「雙贏」。
落到實際做事的時候,施政報告裡提的「拆牆鬆綁」措施,正好戳中了從前香港推大型項目時,行政效率低的老問題。北都項目向來卡在審批流程太長這個問題上,報告裡就明確說要搞「快速審批」「分階段開發」「靈活批地」這些新做法。比如「分階段開發」,允許先試點建零售、會展設施,既能快速賺到現金流、聚攏人氣,還能吸引長期投資者,形成「用短期收益養長期發展」的良性循環;「按實補價」政策也改了從前「一筆繳清」的老辦法,讓企業按實際建多大規模分階段繳費,這樣企業手頭的流動資金能放出來,自然願意加快開發進度。與此同時,政府還打算引進「裝配式建築」「數字孿生」這些先進技術,再結合香港嚴格的安全標準,實現「安全又省時省錢」的建設目標。
讲到底,北都能加快發展,不僅是解決香港土地問題的關鍵,更能讓香港在灣區格局裡重新找到自己的戰略位置,這個機會很重要。從規劃來看,北都不只是簡單的「土地儲備庫」,而是要做成灣區協同發展的「樞紐節點」——靠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區、新田科技城、大學城這「金三角」布局,重點發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這些有前景的新興產業,現在已經有微軟亞太研發總部、深圳華大基因等20家企業簽約進來,預計到2030年產值能達到3000億港元;交通方面,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到前海)、北都輕軌這些基建項目都在全力推,建成後從香港核心區到深圳核心區半小時就能到;落馬洲河套還規劃了「灣區聯合交通樞紐」,把各種交通方式整合起來,進一步拉近香港和灣區其他城市的距離。生活配套上,「港深國際社區」會提供港式醫療、國際學校、跨境養老這些服務,第一批5000套帶「雙語教育 + 跨境醫保」的住宅,2026年就會開始預售,應該能吸引灣區的人才過來定居。
從前香港也曾因為流程太繁瑣,錯過不少發展機會。這次施政報告靠「敢擔當」破局、靠「快行動」提速,就是要抓住北都這個「關係香港未來幾十年發展的關鍵」,讓香港在灣區分工裡找準自己的位置。憑著「拆牆鬆綁」的新風氣和踏實高效的治理能力,香港一定能寫好「由治及興」的新篇章。
本網評論員 馬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