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許多事情正在海上發生,船隻靠在岸邊搖擺,貨船上的海員在甲板上穿梭,無數海洋生命在洋流中遷徙、覓食,構成龐大的生態系統。不同文化交織於大海,不僅是國家與國家間的貿易,還有航海技術的傳承、港口秩序的演變,以及多元的民俗與藝術想像。香港海事博物館與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把這些片段匯聚,結合科學研究與數字化手段,從不同角度講述流動的海洋故事。他們的敘事貫通歷史、當下與未來,在拓展博物館功能邊界的同時,也豐富了觀展體驗。
本月23至24日,兩館協辦的「2025亞太海事文化論壇」將於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行。根據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館長趙峰回憶,是次論壇緣起於2024年的一次國際海事博物館交流活動:趙峰在現場分享了中國在航海文化遺產、尤其是舟船保護的實踐,引起不少同行討論。與香港海事博物館的同仁交流後,一個新的想法逐漸成形,他們意在亞太地區打造一個面向世界的交流平台。於是,今年在香港舉辦的亞太海事文化論壇成為這一構想的起點。在香港海事博物館館長簡德恆(Richard Kendall)看來,香港是東西交匯的中心,論壇能更好地把來自各地的學界與博物館界連結起來。基於本地深厚的海事文化與歷史傳承,論壇既為專家與公眾打開對話的場域,也讓海事遺產、水下考古、跨文化研究與環境保育的討論,延伸為未來可持續的合作與實踐。
跨領域的角色轉換
兩位館長分別從不同背景轉入博物館工作,如今都已任職兩年多。Richard Kendall走路筆挺,言談溫和,總帶着笑意。他童年在南大西洋的島嶼度過,往返學校只能靠船,從很早便與大海產生聯繫。後來他投身皇家海軍,在海上服役五年左右,隨後加入太古系統,在亞太地區工作近四十年,歷經二十多個不同職位,長時間致力於航運業。退休後,他從商業與營運的平台轉向以文化與公共教育為主的博物館。出任館長後,他意識到這裏與企業世界不同:不再是商業與商業的交織,而是一個面向公眾的文化空間,需要用全新的語言去講述故事。他進一步將海洋科學納入展教主軸,也由此推動保育工作。對他而言,博物館不僅是歷史的記憶庫,更是一個連結海事產業與市民的橋梁,在這裏,人們能夠思考香港如何因海而立,未來又如何與大海更可持續地共存。
Richard Kendall在香港海事博物館接受本報專訪。(記者 孔雀兒攝)
擔任館長之前,趙峰長年在上海的城市建設與交通領域從事管理工作。他說,管理的相通之處在於以人為本:過去面對的是市民衣食住行的需求,如今在博物館,則是回應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兩年多來,他嘗試以多重語言詮釋海事文化,不僅依靠館藏與展陳,而是把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等多方視角匯聚在一起,共同講述一個單一館舍難以窮盡的海上故事。
趙峰主持2025年中國航海日航海文化論壇。(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供圖)
兩位館長雖是不同背景,卻都把博物館視為一個承載歷史,同時面向未來的平台:既回望航海的過去,也推動海洋科學與保育。他們用各自的語言,把海事文化帶向更廣闊的社會,使人們更直觀地看到,大海不只屬於航運與產業,也是公共記憶與未來生活的一部分。
兩館的多重探索
在管理理念上,兩館既有相同的教育取向,也各有側重。中國航海博物館以「徵、藏、展、教、研」為主幹,紮根於服務社會,讓更多人了解海洋文化。趙峰把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界定為記錄者、賦能者與引領者:既要如實紀錄歷史,也要透過教育與交流,把航海文化分享到各地,同時以文化引領,為行業發展提供啟發與思路。至於博物館如何更好地發揮面向公眾的作用,Richard Kendall則強調,海事故事需要不斷重新詮釋,把館藏轉化為能與當下觀眾產生共鳴的敘事。兩館的觀眾多為學生群體,尤其香港海事博物館近年拓展海洋科學與保育內容後,吸引了更多學生入館參觀。從與趙峰和Kendall的對話裏,能感受到兩館都很重視觀眾的反饋。對他們而言,敘事並非只是單向的講述,也是回應的過程,用不同角度的敘事與觀展者對話。
Richard Kendall身後是來自至今航行過的最大貨輪的船錨,現立於香港海事博物館外。在訪談中,他提到此處將成為面向公眾的新地標。(記者 孔雀兒攝)
至於如何講好海事文化與歷史,兩館亦展開了多層次實踐。香港海事博物館把敘事視為首要職責:不只是觀物,更是講人與物的關係。在常設之外,還引入臨時展、VR與多媒體互動,讓觀眾能以不同角度走近展品。同時,博物館與航運業保持緊密聯繫,把減碳與替代燃料等可持續發展議題納入討論。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也強調與航運業合作的重要性,他們常常走到碼頭,從一線從業者的口中搜集故事,嘗試以口述歷史的方式進行記錄。當趙峰談到海事歷史時,語速漸漸加快。雖然此次是線上訪問,記者看不見他的神情,但仍能聽出言語間的熱忱。趙峰說,希望講好航海的「前世今生」:從出土於杭州蕭山跨湖橋遺址、距今約八千年的獨木舟到當代航運與港口發展,既講中國,也講世界。近期,博物館以鄭和下西洋620周年為契機,把航運、貿易與經濟的歷史串連起來,在敘事中勾勒出海洋所蘊含的包容特質。2025亞太海事文化論壇亦將探討鄭和,也延伸至其他海事遺產,在中國與國際航海史之間構築出新的對話。為了拓展敘事的廣度,兩館在論壇上展望,可依託數字化共享平台與合作網絡,把國際多館的代表性館藏和研究進行更深入地連接與展示。這樣,多元的海洋敘事或許能跨越邊界,在更大的場域中持續流動。
趙峰講解「猶說寶船來:鄭和下西洋620周年紀念展」。(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供圖)
如同不停息的大海,海事敘事在不斷變化、革新,持續提出新的問題與反思。兩位館長在博物館的詮釋中,以歷史與研究為基礎,既與當下航運業保持溝通,也透過科技拓寬展示方式,致力打造更具包容性的平台。今次2025亞太海事文化論壇正是兩館在共識之下生長的多元場域,邀請人們一同探討並分享海事業長久關注的議題。這些對話,也將成為海事敘事的一部分,持續在更廣闊的學界與人文社會中迴響。
論壇詳情
日期:2025年9月23至24日
地點:香港中環8號碼頭香港海事博物館
主題:「藍色傳承·綠色未來」
報名方式:https://www.hkmaritimemuseum.org/forum-for-asia-pacific-maritime-culture?lang=z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