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十五五」時期,國際經濟將是一個新舊動能轉換、全球格局深度調整的5年。全球經濟將在逆全球化的「逆流」中承受壓力,同時也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曙光」中尋找新方向,其核心特徵是「分化」與「重塑」。
世界經濟增長或進入調整期。首先,美國關稅戰導致貿易壁壘高企,全球供應鏈從「效率優先」轉向「安全優先」,產業鏈區域化、本土化趨勢加深,這將推高生產成本,降低資源配置效率,從而系統性拖累全球潛在增長率。
其次,主要經濟體政府債務高企,限制了通過大規模財政刺激應對經濟下滑的空間。目前作為發達經濟體的美國、歐洲和日本都面臨高債務的問題,在高利率環境下,不但其利息負擔沉重,財政政策空間受限,還可能引發債券市場動盪。同時,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發展中國家債務違約風險也值得高度關注。
再次,貿易戰帶來的高關稅可能推高全球通脹,為了應對可能反覆出現的通脹壓力,各國貨幣政策將在「寬鬆」與「緊縮」間搖擺,難以持續支持經濟增長。
根據多家國際機構的研究,未來5年全球經濟增長確實可能面臨放緩的壓力,進入一個「不確定性」增強的調整期。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25至2029年,全球經濟增長下行風險顯著增加,可能是自2008年以來除經濟衰退期外的最低增速之一。經濟學人智庫則預計2025至2029年世界經濟增速平均為2.6%(按市場匯率計算),將明顯低於2010年代以來平均3.3%的增速。
展望未來,不同經濟體之間呈現明顯分化特徵。一是發達經濟體內部出現分化。美國經濟增長韌性可能相對突出。支撐點包括三方面:1)AI投資潮帶來的全要素生產率提升;2)減稅與產業政策吸引製造業回流和相關投資;3)美元穩定幣法案強化美元霸權帶來的融資優勢。但風險在於「雙高」(高關稅、高債務)的不可持續性,以及社會和政治極化對經濟政策的干擾。
歐洲與日本則仍將面臨長期性、結構性挑戰。人口老齡化不僅是勞動力短缺問題,更深層次地抑制了消費需求和創新活力。能源轉型陣痛和高債務問題使其政策選擇空間遠小於美國。若無重大結構性改革,低增長軌跡難以避免。
二是發展中國家或將分化為「兩個世界」。部分經濟體能抓住「全球重構」的機會成為「受益者」陣營。例如,墨西哥、越南、印度等國承接「近岸外包」和「中國+1」戰略帶來的產業轉移;沙特、印尼等資源富國憑藉關鍵礦產資源(如原油、鋰、銅)或能源轉型優勢獲得新增長動力。缺乏地緣政治優勢、產業單一、基礎設施落後的經濟體,將面臨全球需求減弱、國際援助減少、氣候危機加劇等多重衝擊,與領先集團的差距可能進一步拉大,淪落為「受壓者」陣營。
科技點燃增長引擎
中美雙極主導的科技競賽這將是「十五五」期間最核心的科技敘事。未來5年中美在高科技領域的投資預計將達數萬億美元規模,並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兩國在投資規模、重點領域和作用路徑上會有所不同。首先,在人工智能(AI)與算力領域。美國以企業為主導的投資規模驚人,例如,OpenAI計劃未來投入數萬億美元用於AI基礎設施建設,其「Stargate」數據中心項目前期計劃投資就達5000億美元。其他科技巨頭如亞馬遜、微軟、谷歌、Meta也均有千億級別美元的投入計劃。北美主要雲服務提供商(CSP)2025年的資本開支預計為5950億美元,2028年有望達到1022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CAGR)為20%。
中國則呈現國家政策與市場應用雙輪驅動的特點。根據相關測算,中國AI核心產業規模預計到2030年將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並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中國主要科技企業的AI投入也在持續加碼,僅2025年騰訊、阿里、字節及三大運營商等的AI投入之和可能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其次,在半導體與計算硬件領域。美國在高端芯片設計和先進製程上優勢明顯,會持續投入以保持領先,並試圖通過管制影響全球供應鏈。中國由於在半導體設備和高性能芯片生產環節存在「代際」差距,將大力投入以實現自主可控。同時在芯片設計、封裝測試及CPO(共封裝光學)等部分領域已達到較高水平或國際領先。未來仍會加大投資來維持該領域的競爭優勢。
最後,在其他高科技領域,比如在生物技術領域,中國在創新藥等領域的商業化速度較快。機器人等未來產業也受到中國政策支持,以賦能新型工業化。
競爭會催生巨大的創新並加快新技術的應用,但也會導致「技術壁壘」和「技術平行體系」的形成,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的分化。
科技革命短期內或因替代就業、造成結構性失業而帶來社會陣痛(類似「生產率悖論」),但長期看必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十五五」正處於這一轉換的初期,根據普華永道預測,到2030年,AI有望帶動全球GDP增長14%,相當於15.7萬億美元。
貨幣體系日趨多元
「十五五」期間將是全球貨幣體系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美元主導地位將逐步減弱,但過程將是緩慢且波動較大的;歐元和人民幣地位將穩步提升,形成多元貨幣體系;數字貨幣將快速發展,重塑跨境支付和資產市場格局。
美元地位變化將是一個漸進過程。儘管美元仍佔全球外匯儲備的60%(較峰值73%顯著下降),但新興市場央行正通過增持黃金(如中國央行持續增加黃金儲備)和調整資產配置,降低對美元的過度依賴。然而,美元作為全球避風港資產的地位短期內難以被完全取代,因為它的流動性仍然最強。
人民幣國際化將迎來歷史性機遇。中國正在從「世界工廠」向「金融中樞」轉型。未來5年,人民幣有望成為全球第三大儲備貨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份額將從當前的3.79%大幅提升到10%至15%。跨境人民幣支付系統的高效率(比傳統SWIFT系統高出三成)將成為推動這一變革的重要技術優勢。
數字貨幣崛起將重構金融生態,資產代幣化將創造新的投資機會。Coinbase等數字貨幣交易平台的願景是打造一個一站式「萬能交易所」,讓資產能在7×24的鏈上市場中自由流通。這種創新將打破傳統金融的時間和技術限制,創造更加開放和高效的金融體系。
面對這歷史性變局,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需加強國際合作,構建包容性強的監管框架;金融機構需要積極擁抱創新,適應新技術和新模式;投資者需要調整投資組合,把握結構性趨勢帶來的機遇。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貨幣體系的大轉型中抓住機遇、管理風險,實現可持續的財富增長。
最終,全球貨幣體系的未來將取決於技術創新(如數字貨幣)與制度包容(如多邊協商)的雙重突破。唯有以危機為契機推動規則重構,才能在不確定性中構建更具韌性的包容性新秩序。這場變革不僅將重塑全球金融格局,還將深刻影響每個國家和每個人的經濟福祉。
未來5年為關鍵準備期
「十五五」時期的世界經濟圖景。一個增長速度更慢的世界:逆全球化拉低增長基線。一個更加分化的世界:國家間、產業間、階層間的貧富差距拉大。一個動能轉換的世界:舊動能(全球化紅利、人口紅利)減弱,新動能(科技紅利)正在崛起並逐步開始接棒。一個規則重塑的世界:科技、貿易、金融的全球規則正在被打破和重寫。
最終,那些能夠擁抱科技革命,進行靈活的內部改革,並能在複雜的地緣政治中巧妙周旋的經濟體,將在這一輪調整期中脫穎而出,為下一個增長周期佔據有利位置。而反應遲緩、封閉自守的經濟體則可能被時代拋下。這5年,將是決定未來數十年全球格局的關鍵預備期。
(作者為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所在單位無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