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多个百亿级未来产业集群
作者:鄧紅麗 鄭寬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5-08-26 11:48

【識港網訊】近日,記者走進位於光明科學城的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二期)(簡稱“深圳超算二期”)專案現場,“穿”上深色光伏玻璃外衣的機房樓,像一個極具未來感的“科技魔方”。

深入機房樓內,運算速度達2Eflops的超級電腦正裝機測試,預計今年點亮。機房樓兩側的動力樓、科研樓,正進行外立面和內部精裝修。

1公里範圍內,鵬城雲腦Ⅲ專案同樣在加快設備採購。作為光明科學城首個納入國家規劃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鵬城雲腦Ⅲ預計將於今年點亮,智能算力將達16Eflops,成為國內單體規模最大、支撐萬億參數神經網路模型研究的大科學裝置。

深圳超算二期與鵬城雲腦Ⅲ刷新建設進度,是光明科學城集中度顯示度不斷提升的生動縮影。

經過7年建設,光明科學城瞄準世界一流科學城目標,聚焦資訊、生命、新材料三大領域,集中佈局23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包括8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1個前沿交叉平臺、2所研究型高校、2所廣東省實驗室。其中,在建運營的重大科技創新載體達22個。

創新浪潮湧,高水準人才聚集地

今年6月,光明科學城傳出多個好消息,美國頂尖科學家查爾斯·李波加盟光明科學城,國際神經生物學專家陸偉,睡眠研究領域著名學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丹揚,也相繼宣佈全職加盟深圳醫學科學院(SMART)。

頂尖科學家的密集加入,折射出光明科學城對全球創新人才的強大磁吸力。目前,光明科學城院士達59人、高層次人才超3000人、科研院所人才近8000人、博士人才超5000人,共有161名學者入選全球2%頂尖科學家榜單,17人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光明科學城連續3年入選全國科技城百強榜,排名從第24名躍升到第7名。

光明科學城內創新奔湧,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快馬加鞭”。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設立17個整建制學院、佈局23個一級學科,在校師生約1.5萬名,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等8個學科領域已進入ESI前1‰。深圳理工大學以新型研究型大學“出圈”,連續兩屆本科招生分數線位居全省前列。

深圳灣實驗室已集聚科研人員超過1900名,累計承接科研專案超過400項。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已形成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外籍工程院院士為核心的20個科研團隊,與龍頭企業聯合建設的大灣區昇騰算力應用創新研究院正式掛牌。

深圳醫學科學院引入領軍科學家3位、青年科學家8位,在神經精神疾病和生命“暗物質”鑒定2個科研領域實現國際領先。

此外,南方科技大學光明高等研究院設立先進光源中心、創新材料研究院等8個科學中心;廣新生物工業微生物與生物智造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啟動運營;太陽系超高速撞擊實驗室揭牌落地;蘭州大學深圳研究院已落地註冊並啟動運營;中兵智能創新研究院(深圳)、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產業科技創新研究院等重點專案加速推進。

大設施“沿途下蛋”,催生新質生產力

沿公常路向東莞方向行駛,記者來到位於深莞交界處的光明生命科學園,極富科技感的五棟藍白建築尤為引人注目,這裏進駐了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兩大設施。

走進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簡稱“合成生物大設施”)4樓實驗室,眼前呈現一個個透明玻璃房組成的自動化功能島區。功能島內,機械臂正熟練地將生物試劑和樣品準確地放進微孔板中,快速地完成菌株篩選、基因編輯和數據採集等任務。

合成生物設施平臺運營中心主任、研究員李楠告訴記者,合成生物大設施共集成40個自動化功能島,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高通量、標準化、自動化、智能化合成生物設施,像一座智能化的“生物鑄造廠”,可提升10倍科研效率。

合成生物大設施自2024年12月啟動運行,已累計為近百家用戶單位提供定制化技術服務,服務範圍覆蓋整個泛生命科學領域,其中,高校和科研機構占七成,創新性企業占三成。

為推動科研成果加速向新質生產力轉化,光明科學城堅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沿途下蛋”,通過高水準運營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等平臺,已累計培育孵化引進超130家合成生物企業,總估值超400億元,2024年產值超過40億元。賽橋生物、賽陸醫療等極具成長性的領軍企業不斷湧現,還吸引了華熙生物、廣新生物等龍頭企業落戶。

距離合成生物大設施10分鐘車程內,2024年7月,國家生物製造產業創新中心啟動建設,這是我國生物製造領域首個國家級產業創新平臺。

國家生物製造產業創新中心總經理羅巍表示,國創中心將建設大規模載體製備與質控平臺等6大平臺,賦能大灣區加快打造千億級生物製造產業集群。目前,國創中心生產工藝高通量開發平臺、中試放大及GMP平臺的主要功能已完成深化設計和施工建設,全面進入安裝調試階段。

與合成生物大設施一連廊相隔,另外一大“國之重器”——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啟動運行。腦設施執行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朱凱川表示,腦解析與腦模擬設施是全球首個綜合性腦科學創新科研平臺,設施自啟動運行以來,累計為138個科研和企業用戶提供技術服務,與400多個課題組簽訂意向合作協議。

光明科學城通過打造深圳市腦科學技術產業創新中心,集聚腦科學領域企業超過70家、總估值超80億元。

區域協同聯動,科學城“朋友圈”加速擴容

6月21日,深莞攜手官宣,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科學聯盟成立。由此,一個近200平方公里的世界級科學片區加快成形。

科學聯盟將彙聚深莞兩地高校、科研機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新技術企業,通過跨區域、跨機構、跨學科合作,加強兩地創新資源共建、共用,形成“環巍峨山”科研圈、生活圈和交通圈,打造“雙城聯動、全域協同”創新共同體。

成立科學聯盟之外,光明科學城近年來不斷強化區域協同,在聯動河套上,印發實施“一園一城”聯動發展工作方案,支持推動“一園一城”優惠政策延伸覆蓋、重大設施共建共用、機構平臺專案聯動、產業協同創新發展和基礎設施聯動發展。光明科學城河套創新中心落地河套深圳園區,為光明科學城及河套合作區科研院校、科技企業、創投機構等提供面對面交流平臺。

在聯動香港上,光明科學城香港運營中心於2024年2月揭牌運營,為香港科研院校、企業共用共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同承接重大科技專案提供“重要窗口”。

在鏈接國際上,光明科學城論壇·2024活動通過線下會議+全球直播等多種形式舉行,線下吸引近20名院士和涵蓋“政產學研用資”超3000人的多元主體齊聚;線上熱度持續提升,召開24小時內微博相關話題流覽量超2億,開幕式盛況直播流覽量超1500萬。

 

數說

光明科學城

光明科學城聚焦資訊、生命、新材料,集中佈局23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其中,在建運營數達22個。

光明科學城院士達59人、高層次人才超3000人、科研院所人才近8000人、博士人才超5000人,共有161名學者入選全球2%頂尖科學家榜單,17人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

光明科學城連續3年入選全國科技城百強榜,排名從第24名躍升到第7名。

堅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沿途下蛋”,已累計培育孵化引進超130家合成生物企業,總估值超400億元,2024年產值超過40億元。集聚腦科學領域企業超過70家、總估值超80億元。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