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近年來,深圳積極探索構建高效便利安全的數據跨境流動機制,充分發揮前海“深港合作”橋頭堡優勢,從平臺建設到場景拓展至通道上線,持續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應用,在深港規則銜接、要素跨境流動、民生服務融合等方面構建起堅實橋樑,不僅為兩地數據互通提供了安全可控的“通途”,更以數據為紐帶加速深港民生交融,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進程注入強勁動力。
跨境金融先行:讓企業告別“跑腿核驗”煩惱
在深港數據互通的探索中,跨境金融領域率先破冰。“過去,由於深港兩地信用數據不互通,香港金融機構難以驗證內地企業的信用真實性,許多在港經營的內地小微企業面臨融資難、融資慢、融資貴的困境。”深圳市東方瑞德電子有限公司經理符晰帆表示,隨著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臺在前海上線運行,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瞭解決方案。
該平臺基於國產開源區塊鏈底層技術和分佈式數據傳輸協議,通過哈希值(“數據指紋”)進行跨境驗證,讓企業主可直接向香港金融機構發送可信的信用報告。整個操作流程僅需1分鐘左右,既保障了數據隱私,又實現了信用資訊的可信互認。
數據顯示,自平臺運行以來,已幫助在港經營的內地小微企業成功獲取貸款近1億元港幣,不僅讓企業主告別了“跑腿核驗”的煩惱,更讓香港金融機構敢放貸、願放貸,為深港跨境金融合作注入了新活力。微眾銀行牽頭申報的分佈式數據傳輸國際標準專案獲國際認可,更讓深圳“金融數據跨境方案”走向世界。
跨境民生拓展:讓雙城生活告別“證明煩惱”
隨著深港融合加快推進,“雙城生活”成為越來越多居民的日常。然而,兩地數據互通的滯後,讓證件核驗、費用繳納等民生小事變成“麻煩事”。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臺的迭代升級,以及前海可信數據空間見證服務平臺的推出,正從教育繳費、金融證明等多個維度,為跨境民生服務按下“加速鍵”。
在教育領域,學費繳納的“堵點”率先被打通。每年有上萬名內地學生赴港求學,傳統的學費繳納需通過銀行櫃檯轉賬,不僅耗時久、手續費高,香港學校與內地銀行之間還因難以核驗錄取通知書真偽,存在金融欺詐風險。2024年9月起,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臺上線學費繳納場景,香港學校生成錄取通知書憑證並上傳哈希值,內地學生提交憑證後,銀行通過平臺比對哈希值即可完成驗證,將傳統轉賬的3個工作日審核壓縮至即時完成,有效阻斷虛假錄取資訊流通,為學生和學校省去了大量溝通和核驗成本。
前海可信數據空間見證服務平臺讓個人數據的跨境使用更便捷、更安全。針對深港居民在金融服務、交通出行等場景中的數據需求,平臺接入了銀行流水、個稅明細、安全駕駛記錄等官方數據源,用戶通過平臺的“清潔環境”(安全可信的虛擬操作空間)自主獲取數據,全過程由區塊鏈存證,確保數據來源真實、未被篡改。下一步,見證服務平臺將持續豐富平臺業務場景,開放更多官方數據源,按需拓展民生服務範圍,更好地滿足深港兩地居民和企業的數據互認需求。
跨境醫療突破:讓民生服務實現“數據跑路”
過去,香港患者在深圳做完檢查後,需自行攜帶紙質報告回港復診,不僅容易丟失,還可能因數據不互通導致重複檢查,既耗時又增加經濟負擔。7月1日深港數據跨境安全便捷通道的首次測試成功,讓這一困境迎來轉機。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數據經由該通道傳輸至香港“醫健通”系統,意味著未來深港居民的電子病歷、檢查報告等可實現安全、合規、即時互傳。
該通道依託國家(深圳·前海)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建設,採用區塊鏈、隱私計算等前沿技術,構建了“全程可控、風險可知、安全可溯”的全鏈式管理模式,既保障了個人隱私數據安全,又大幅提升了傳輸效率。從“患者跑腿”到“數據跑路”,跨境醫療數據的突破,不僅讓居民享受到更連貫的醫療服務,更推動了深港醫療體系的融合發展,為大灣區“健康共同體”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金融到教育再到醫療,深圳以數據跨境機制為支點,不斷破解灣區融合中的“痛點”“堵點”。未來,深港數據跨境安全便捷通道將持續拓展跨境醫保核賠、聯合科研、公共衛生協同等醫療領域場景,並在教育、商貿、交通等領域開展試點探索。這座橫跨深港的“數字立交橋”,不僅是技術創新的成果,更是改革精神的體現——以數據流通促進規則銜接,以技術突破惠及民生百業,為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數說深港數據跨境流動
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臺已接入機構15家,上線應用場景22個,累計產生驗證數據1700筆。
富融銀行等香港金融機構依託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臺推出“出海貸”產品,助力內地中小企業在港融資近1億元。
前海可信數據空間見證服務平臺已上線銀行流水、納稅明細、安全駕駛記錄等官方數據源5個,涵蓋金融、教育、交通等民生領域。
深港數據跨境安全便捷通道率先在跨境醫療領域開展測試,助力企業機構合規申報效率提升60%,數據跨境傳送速度提升10倍。
深圳每年為香港居民提供超過70萬人次的診療服務,借助深港數據跨境安全便捷通道,香港居民有望享受“上午在深圳檢查,下午在香港復診”的醫療同城化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