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科幻電影中依託科技支撐起“未來之城”的場景,正在深圳逐步成為現實。這裡的“未來感”不只是科技的突飛猛進,還有高效貼心的服務、無處不在的人文暖意:政務服務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對市民訴求響應速度達“分鐘級”,整座城市依託數字孿生技術提升風險感知與化解能力……深圳,這座在去年斬獲“世界智慧城市大獎”的城市,正努力讓城市治理更高效、更便捷、更溫暖。
流程“瘦身”減負擔,服務“提速”增效能
市民王女士最近很舒心,她的孩子順利領到了本學年民辦學校義務教育階段補貼。在“免申即享”改革前,每年補貼申報,王女士需要準備多份材料,層層遞交後還要等上幾個月才能到賬。現在,她只需登錄“i深圳”APP核對擬享受的補貼金額,便可坐等到賬。
零跑動辦理、免申即享、半小時落戶……深圳正不斷刷新政務服務辦事體驗。2024年,《深圳市優化政務服務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助力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出台,為政務服務提質增效畫出了清晰的“路線圖”。目前深圳上線了34個“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相較從前平均壓減辦理環節8個、減少申請材料12份、減少跑動次數4次。
其中,全國首創的人才引進入戶“一件事”讓人才落戶效率大幅提升,落戶流程全方位簡化升級:5個審批環節精簡為1個,6份申請材料優化為2份,從以往需要等待7個工作日才能完成全流程,到最快半小時即可辦結,讓人才來深能快速“扎根”。截至今年6月,通過人才引進入戶“一件事”入口辦理的業務量達9萬余件。
除了“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之外,在智慧政務改革中,已上線高齡老人補(津)貼、在園兒童健康成長補貼等169項“免申即享”服務,更大程度上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城市綜合移動服務總門戶“i深圳”目前已匯聚8600多項服務,註冊用戶超2200萬,已成為市民指尖上的“政務服務超市”。
記者點擊進入“i深圳”“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服務專區,發現新生兒出生、教育入學、留學服務、社會保障卡居民服務、殘疾人服務、醫療互助金、靈活就業、二手房轉移登記及水電氣聯動過戶等眾多事項,都明確標注“到現場次數0次”,以服務流程的“減法”,換取群眾獲得感的“加法”。
民生訴求快響應,企業難題速化解
有市民通過“@深圳-民意速辦”平台反映某小區某店鋪門前污水井周邊地面塌陷,井蓋鬆動移位,井內水流不斷湧出,存在安全隱患。平台4分鐘內完成工單轉派,一天後,便有了處置答復:物業管理處初步判斷系管道堵塞引發問題,並組織專業人員開展疏通作業。同時,社區責令物業限期修復地面塌陷。市民對此打出五星好評,點贊留言:“處理得非常棒!”
“有訴求,速響應”,2022年11月以來,深圳打造民生訴求綜合服務改革核心平台“@深圳-民意速辦”平台。目前平台註冊用戶超2000萬,日均處理訴求約1.4萬件,響應速度保持在“分鐘級”。截至今年8月14日,“@深圳-民意速辦”平台訴求按時辦結率達99.36%,近半工單3天內辦結。2023年至今,市民通過平台提出的城市治理點子超29萬條。
為從源頭解決民生難題,深圳建立起人工哨點、智能識別+人工復核、聯合研判等多種風險訴求常態化排查機制,通過分析海量訴求數據,精准捕捉市民反映的重點難點問題和風險隱患,為源頭治理提供“數據智囊”。比如,民生訴求大數據分析研判團隊通過分析“@深圳-民意速辦”平台中的訴求數據,發現城中村水電氣加價問題突出,相關部門於是通過執法、普法等手段開展綜合治理。
“速響應、優服務”的理念同樣延伸到了企業服務領域。
一家企業因名下掃描系統出現異常,區稅務局下調了公司的稅票額度,無法開具新發票,企業負責人通過“@深圳-企事速辦”平台提交了訴求,兩天內就得到了稅務局的短信答復:企業的發票申請已於訴求提交的次日下午審批通過,壓在企業負責人心頭的大石終於落地。
記者瞭解到,深圳自今年3月23日起推出“企事速辦”專項服務,咨詢類訴求實時解答率達80.6%,平均處理時長僅4分鐘;投訴類訴求辦理時長從7.05天縮短至4.56天。對於緊急工單,實行30分鐘內分派至“兜底”部門;對於差評工單,在24小時內回訪整改。截至8月14日,“@深圳-企事速辦”平台累計處理企業訴求55.58萬件,即時辦結率82.21%,企業主動好評率提升至99.53%。
數字孿生“繪”全域,城市治理“智”升級
在深圳,一座與物理城市同步運轉的“數字孿生先鋒城市”正在加速成型,通過虛擬城市模型,突破時空局限,實時掌握城市的運行狀態。
目前,深圳全市域統一時空信息平台(CIM平台)1.0版正式投入運行,建成了全域覆蓋、市區協同的數字孿生底座:6800多棟既有公共建築完成精細化建模,彷彿在數字世界里復刻了一座微縮城市;50萬路視頻數據恰似“電子眼睛”,實時感知城市運行狀態;超200萬路物聯感知設備如同城市應對風險的“哨兵”。海量數據在平台上匯聚交融,催生出涵蓋經濟運行、城市治理、應急安全等六大領域的300多個應用場景,4834個上架數據服務為全市各單位提供超19億次服務。
在CIM平台基礎上,深圳開展了1000項城市運行重點指標治理,為城市治理提供“智囊團”,哪裡出現問題能快速定位,哪裡需要優化能精准施策,努力讓城市治理像繡花一樣精細。比如,深圳基於數字孿生技術打造城市洪澇災害防禦應用,依託水務一張圖、洪澇災害風險模型以及各類工況預案庫,通過三維模型開展重點片區洪澇災害仿真模擬和影響區域分析,提升內澇風險識別精准度,探索解決城市洪澇問題新路徑;再如,平台支撐建設“電力充儲放一張網”,接入全市近40萬個充電設施、儲能基站等分布式資源,實現統一調度管理,方便市民一鍵完成“找樁-導航-充電”。
從日常治理的“精准畫像”到重大場景的“高效賦能”,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邊界正在不斷拓展。在重大賽事保障中,深圳統籌建設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賽事指揮系統,以及19個競賽場館的信息化升級,用數字技術為賽事運行保駕護航。
在科技賦能下,海量數據在深圳高效流轉、深度分析,驅動龐大城市的高效協同與智能決策,不僅推動了政務服務的高效便捷、民生訴求的即時通達、企業難題的精准速解,更實現了對城市運行的風險預判與全局調度。城市運轉的齒輪因此咬合得更精准,為全球智慧城市提供了有價值的“深圳方案”。
數說深圳智慧城市建設
截至目前,深圳已上線34個“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相較從前平均壓減辦理環節8個、減少申請材料12份、減少跑動次數4次;已上線高齡老人補(津)貼、在園兒童健康成長補貼等169項“免申即享”服務。
截至目前,城市綜合移動服務總門戶“i深圳”已匯聚8600多項服務,註冊用戶超2200萬。
深圳全市域統一時空信息平台(CIM平台)1.0版正式投入運行,建成了全域覆蓋、市區協同的數字孿生底座,6800多棟既有公共建築完成精細化建模,包含50萬路視頻數據、超200萬路物聯感知設備、300多個應用場景,4834個上架數據服務為全市各單位提供超19億次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