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八大共接850宗海外轉校查詢
2025-07-02 10:10

【識港網訊】本屆特區政府上任以來,積極落實多項措施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及推進國際教育樞紐建設,以匯聚及培育世界一流人才。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建基於歷代的教育投入、高等教育完善制度、院校管治優化及教研團隊努力下,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化於「一國兩制」獨特優勢下成果卓越;而在近月因美國高教政策突變衝擊國際人才流動的形勢中,香港便發揮了重要影響力支援受影響學生。據最新數據,香港八所資助大學已就此接獲850宗海外學生轉校查詢,發出至少36份錄取通知。她又透露,由下年度起大學校長會國際化小組的推廣撥款將倍增至4,000萬港元,以加強港校全球招生力度,局方亦會以「拼船出海」模式舉辦海外教育展,強化「留學香港」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香港多所大學近期接連在國際排名中創下歷史佳績,展示卓越的國際競爭力。蔡若蓮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等媒體訪問時強調,排名指標只是與教育質素、競爭力相對優勢相關的參考數據,絕非教育的目標,香港高等教育會堅持高度國際化與多元化,為師生及研究人員提供世界級的教研環境。

她表示,面對全球激烈競爭,香港需要充分把握國家高速發展與教育強國建設的歷史性機遇,在新科技和國際形勢帶來的變革浪潮中緊抓教育發展的「黃金十年」,以保持領先。

港校速協助受「哈佛事件」影響學生

對於國際人才與教育形勢變化,蔡若蓮指出,特區政府一直密切關注,因此在「哈佛事件」發生後八大能迅速響應呼籲公布便利措施,為受影響學生提供過渡課程及協助,以免學業中斷。

教育局補充,至6月26日八大已就此收到約850宗海外學生轉校查詢,當中香港大學已發出16份錄取通知書,香港科技大學發出15份,香港中文大學及嶺南大學則分別發出3份及2份。據嶺大回覆,該校2名來自美國的轉校生均屬人文類領域,分別涉及環球可持續發展及哲學學科。

「國際化小組」特別撥款增至4000萬

蔡若蓮表示,特區政府各院校正熱切向全球推廣香港高等教育,包括明年會由港中大主辦全球三大高等教育盛會之一的亞太國際教育協會年會暨展覽,屆時會吸引世界各地2,500名大學高層及教育部門首長參與,是重要的國際交流平台。

此外,教資會向大學校長會國際化小組的特別撥款,亦會由現有3年度約2,000萬元增至4,000萬元,以加強擴展國際招生網絡及推廣「留學香港」品牌。

因應八大非本地本科生上限已增至四成,蔡若蓮指出,港校海外招生正採取差異化策略,部分院校更精準面向「一帶一路」國家、新興經濟體及東盟地區,各校本學年非本地學生人數大增,海外生申請增幅亦較內地生高,趨勢令人鼓舞。

她提到,部分院校基於宿舍、教學設施及師資團隊等配套的考量,目前尚未用滿配額,局方會把四成限額視為階段性目標,將根據各校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待條件成熟後再穩步推進。

北都大學城發展綱要料明年上半年公布

蔡若蓮又表示,未來數年會系統性加速推進北都大學教育城,期望能帶動民間資本、企業及海內外夥伴參與,與本地大學共同做好國際教育樞紐建設,相關發展綱要將於明年上半年公布,提供更清晰路線圖對接北部都會區規劃。至於《專上學院條例》修例亦已於上星期獲立法會三讀通過,7月4日刊憲,有助提高本港自資專上教育的治理和質素,更全方位促進香港教育樞紐發展。

學生宿舍配套方面,蔡若蓮說,特區政府近年通過宿舍發展基金,已為八大新增8,000個宿位,加上未來兩三年完工的項目,宿位數目有1.3萬個。

另外,教育局亦已聯同發展局為以自資或私營方式將酒店及商廈改裝為學生宿舍「拆牆鬆綁」,計劃在本月正式推出,初步反應積極,部分宿位最快可於2026/27學年投入使用。

「課程框架」明確要求學校以「大安全」視角理解國安

「維護國家安全是社會應有之義,更是學校應盡之責。」蔡若蓮表示,香港是高度開放、多元的國際都市,各種意見、聲音乃至政治力量都可能在此出現,因此必須加強學校的國民教育及國家安全教育,讓學生明辨是非。事實上,教育局已更新中小學適用的《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明確要求學校以「大安全」視角全面理解國家安全,並以總動員方式將國安教育元素有機融入各科課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緊密銜接。

蔡若蓮指出,國安教育不能靠單一學科來完成,而應像一幅宏觀地圖,讓各學科都找到與國家安全的結合點,例如小學人文科或高中公民科講授鴉片戰爭歷史,可延伸探討毒品對個人健康與國防安全的危害;資訊科技科則可結合網絡安全議題進行教學。

在課外活動管理方面,蔡若蓮提到,教育局現時提供的國安教育學習活動形式多元,除定期向學校發出指引外,更制訂涵蓋人事管理、採購程序、學生活動安排及參與外部活動等範疇的自我檢視清單,為學校在各項資源運用上提供明確規範。由於帶隊老師和學校肩負着對學生、家長、社會及國家安全的責任,而且學生需付出額外學習時間參與活動,因此校方必須嚴格把關。

參與校外活動 須判斷是否和課程相關

蔡若蓮重申,學校在組織學生參與校外活動前,必須全面掌握活動性質。對於外界質疑教育局提醒學生參加美國國慶活動可能涉及國家安全風險,她解釋指,當局未有干涉學校自主決定是否參與校外活動的權利,領事館性質有別於一般學術機構。她認為學術交流活動較易判斷其適切性,但對於非學術性質的校外活動,因主辦機構背景各異,學校更需審慎評估是否存在外部勢力滲透的潛在風險,而最終判斷的大原則是:活動是否與課程相關?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是什麽?學生能否真正理解活動內涵?這些評估要點均已明確列載於自我檢視清單,協助學校作出專業判斷。

談及何謂「軟對抗」,蔡若蓮表示在校園內並未發現特別多的「軟對抗」現象,相關情況更多出現在網絡世界,如早前內地交流團學生返港後出現腸胃炎徵狀,部分網媒上綱上線大肆炒作,甚至暗示所有內地交流活動存在安全隱患,意圖誤導家長阻止子女參加。

不過,其實由2023年開始,公民科內地考察已有13.5萬名學生、1.55萬名老師參與,高峰期每日有數千名學生赴內地交流,在龐大基數下,偶有學生腸胃不適很難避免。「整個交流計劃涵蓋28條路線,從廣州到寧夏,行程由兩日至七日不等,為何只片面強調單一負面情況?」

蔡若蓮認為,媒體報道應保持客觀,不應誤導讀者。

數字教育是育才關鍵 督委會將做好推廣

蔡若蓮於訪問中提到,要讓香港教育保持國際競爭力,除了大學的科研和學術實力外,更需要做好本地人才培養,而數字教育正是其中一項關鍵。她形容,「數學作為『科學之母』,必須從小培養學生相關能力」,為此教育局去年成立數字教育推廣督導委員會,希望集中推動數字教育發展,重點涵蓋人工智能(AI)技術應用及數字教學創新,務求活用最新技術提升教學成效。

蔡若蓮表示,委員會今年5月參與了在武漢舉行的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探討與全球及國家數字教育發展接軌;而優質教育基金的5億元電子學習配套計劃亦已有超過20個項目獲批資助,約400所學校共超過3.1萬名學生受惠,相關成果亦將陸續推廣普及與全港學校分享。

至於今年首辦的「數字教育周」亦正開展中,當中的學與教博覽今日起舉行,重點展示AI教學應用,推動學校結合數字教育輔助教學,幫助學生及早掌握AI知識和技能。

而課程層面,小學科學科、初中科學科及高中資訊及通訊科技(ICT)等STEAM相關科目已作調整,蔡若蓮指,希望能藉此從小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激發創意與潛能。

她又透露,未來中學數學科亦將加強數學建模內容,主要是在現有課程框架增加AI學習元素,讓學生為AI時代作好準備,但不會進行大規模改革。

指教育系統應保持適當新陳代謝

教育局近期提出逐步提升官津中學「開班線」以回應家長選校需求,但面對學齡人口持續下降,外界關注會否加速學校整合。蔡若蓮回應指,教育政策必須以學生福祉為核心,強調有活力、有生命力的教育系統,應保持適當新陳代謝,不應剝奪其自然調節的機會,她認為從辦學角度,學校透過具特色教育爭取家長和學生認可才是正確發展方向,而非採取堅持平均主義的發展模式。

蔡若蓮重申,在學位供應過剩下,教育局一直通過數據分析及政策研究,檢視班級結構安排及支援措施,以確保政策推行能循序漸進,並且以「軟着陸」為目標減少對教育界的衝擊。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