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國產大豆底氣足
2025-04-25 10:43

【識港網訊】四月,在中國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的三江平原「黑土地」上,智能監測系統顯示土壤濕度已達播種黃金值,搭載北斗導航的無人播種機群隨即啟動,在衛星定位的精準指引下,將金色豆種嵌入黝黑的沃土。黑龍江是中國大豆的主要產地,近年隨着優選豆種、改進農技以及政府加大補貼力度,黑龍江每年大豆種植面積超過7千萬畝、年產量近千萬噸。本輪美國對華加徵關稅幅度超出市場普遍預料,加劇中美農產品貿易的不確定性與市場風險;不過,隨着近年中國加快調整大豆等農產品供應鏈及進口格局,中國以大豆為代表的農產品供應及消費受影響有限,並勢必會加速中國糧食安全自立自強和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 

 

早前,在黑龍江北大荒地區一農場裏,工作人員在一處曬場的大豆堆上忙碌。(資料圖片)

 

「去年全村大豆種植面積剛突破千畝,今年直接躍升到7,400畝!」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南縣明義鄉興旺村主任關慶波指着眼前這片黑土地介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今年全縣大幅度擴種大豆,並通過政策扶持、技術指導等方式,鼓勵農民擴大大豆種植面積。「現在種豆每畝綜合補貼接近600元(人民幣,下同),合作社全程機械化服務能省下30%成本。」

 

黑龍江佳木斯一村莊,農民將豆種裝入農機準備春耕。(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海江 攝)

 

自主育出多種抗逆性新品

在三江平原腹地,這樣的「擴豆」圖景成燎原之勢,農業農村部門構建的「政策宣講團+科技特派員+金融服務員」三位一體服務體系成效顯著,全縣大豆種植面積較五年前大幅激增,有效帶動農戶增收。佳木斯國家農高區建成的大豆生物育種實驗室,還培育出多個抗逆性新品種。

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智慧農場,北緯48.2度的試驗田,大豆畝產突破230公斤,含油量達24.3%。「我們給大豆裝上了『抗寒開關』。」技術人員指出,通過大豆基因調控技術,讓這裏的寒地大豆出油率比進口品種高出五個百分點。

有數據顯示,大豆在中國播種面積超過1.5億畝,是中國主要的糧油作物,也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和植物蛋白質來源。中國其實是世界上最早種植大豆的國家,大豆種植面積、總產量曾長期居世界前列。不過,目前中國種植大豆的含油量偏低,平均含油量較進口大豆低兩個百分點,壓榨用大豆主要依賴進口。選育高油高產大豆新品種,對提高大豆產業競爭力、保障食用油供給安全意義重大。

「中國能快速採取有力反制措施,底氣來源於近年來供應鏈和進口格局的重塑。」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中心研究員胡哲鵬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自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中國積極推進糧食安全戰略,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重要農產品產量屢創新高。同時,通過優化貿易結構、拓展進口來源,中國對美農產品的依賴度顯著降低。

國產大豆自給率穩步提升

胡哲鵬說,以大豆為例,近年來中國持續推進大豆振興戰略,國產大豆自給率穩步提升。2023年,大豆產量達到2,084萬噸,同比增加56萬噸,實現連續兩年突破2,000萬噸大關,尤其是高油高產品種佔比提升明顯。與此同時,中國不斷擴大巴西、阿根廷等國家的大豆進口份額,對美大豆依賴度持續下滑。數據顯示,2017年特朗普首任期開始時,中國自美國進口大豆3,285萬噸,佔進口總量約40%;而在其準備競選連任之際,這一比例已降至18%。與此同時,中國從巴西等其他國家進口的大豆數量不斷增加,巴西大豆在中國進口總量中的份額從2017年的62%進一步上升至2024年的83%。

【特稿】巴西大豆能完全平替美國大豆嗎?

自從2018年貿易戰之後,中國推動多渠道進口大豆原料。其中,從巴西進口最多,正在替代美國大豆滿足中國對大豆的剛需。數據顯示,巴西大豆產量從2017年的1.14億噸,飆升至2024年的1.69億噸,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出口量從2017年的6,800萬噸,漲到了2024年的近一億噸;其中2024年巴西向中國出口大豆約7,465萬噸。與此同時,美國大豆在華份額從2016年的40%降至2024年的18%,市場預期,受到當前關稅戰影響,若無法達成相關協議,美國大豆佔中國進口份額恐怕將跌至個位數甚至更低。

巴西大豆產業鏈受制於國際資本

但是業內普遍認為巴西大豆「完全平替」美國大豆,仍然很難。原因有三:第一,物流瓶頸。巴西基礎設施薄弱,運輸成本高。第二,季節反差。巴西大豆集中上市期為3至9月,美國大豆收穫期為9至12月。單純依賴巴西可能造成四季度至次年一季度的供應空窗期,導致大豆進口成本攀升。第三,資本制約。巴西大農場背後有很多是美資,巴西大豆產業鏈受制於國際資本。

「長期來看,全球貿易格局正愈發複雜多變,中國農產品進口也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中心研究員胡哲鵬認為,一方面,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國內供給能力,在生產面積有限的情況下,通過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提高單產,開發和利用非糧飼料資源。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推進進口多元化戰略,優化進口來源,擴大與「一帶一路」國家農業合作。

 

近三年中國大豆產量與進口情況

 

美大豆出口協會CEO訪:美大豆恐失中國市場 冀達成協定歸正軌

(香港文匯報記者 倪巍晨、夏微 上海報道)「中國是美國大豆產業非常重要的客戶,雙方早在43年前就開啟了產業合作,目前兩國關稅博弈的升級令人感到失望。」美國大豆出口協會(USSEC)首席執行官蘇健(Jim Sutter)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直言,目前高額的關稅將阻斷美中正常的貿易往來。「希望美中能在不遠的未來達成協定,推動兩國貿易往來回歸正軌。」

對於美中關稅戰,蘇健更傾向用「分歧」一詞,而「不是一些更嚴重的表述」。他說,美中是全球兩大重要經濟體,兩國間的分歧一旦產生,貿易是最容易被殃及池魚的領域之一。

 

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已連續七年參展進博會,該協會表示今年將繼續參展。(香港文匯報記者 夏微 攝)

 

USSEC提供的數據稱,2022年至2024年,美國大豆種植面積分別為3,539萬公頃、3,383.2萬公頃、3,522.8萬公頃,年產量依次達1.16億噸、1.13億噸、1.18億噸。同期,美對華大豆出口年度規模分別錄3,023萬噸、2,639萬噸、2,721萬噸,出口均價依次為每噸593美元、571美元和472美元。上述三年間,中國對美國進口大豆徵收3%關稅和9%增值稅。中美關稅博弈升級背景下,業界擔心美國大豆將快速丟失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我們在中國市場的業務始於1982年,1995年開始將美國大豆及相關製品輸往中國市場。」蘇健憂心,目前高額的關稅將阻斷美中正常的貿易往來。即使如此,他仍樂觀相信,美中兩國有智慧能解決分歧,並在不遠的將來以某種方式重新恢復雙邊貿易,「正如2020年美中達成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時一樣」。

美豆農懇請特朗普結束貿易戰

需指出的是,作為特朗普的重要「票倉」,美國農民在本輪中美關稅爭端中淪為犧牲品。外電援引美國大豆協會(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會長拉格蘭(Caleb Ragland)(同時他也是一名肯塔基州豆農)的話說:「我是美國50萬名感到痛苦的大豆種植者之一,我全家和我的三個全職工人的全部家庭收入均來自我的農場。」他呼籲,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迫在眉睫,「我是一名投票給特朗普的大豆農民,懇求總統結束『貿易戰』。」

「即使在當前美中貿易環境下,中國市場對包括大豆產業在內的美國農產品業界依然十分重要。」美國大豆出口協會(USSEC)首席執行官蘇健(Jim Sutter)表示,目前美國是全球第二大豆出口國,中國則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且具有長期穩定的超大規模市場。「我無法想像美中兩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再有貿易往來。」他強調,農場就是美國豆農的家,種植大豆不僅是投資,更是他們的生活和生計。

美大豆出口協會將堅守在華營銷

農貿領域合作是美中貿易關係的一股穩定力量。蘇健表示,當前美中貿易環境下,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將堅守在中國的營銷工作,「協會今年6月將在北京舉辦『美國大豆可持續論壇』,已經邀請了中國的產業合作夥伴」。他補充說,協會已連續七年參展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今年也會參與第八屆進博會,「希望今年進博會期間,美中兩國能就貿易問題簽署新的協定,屆時我們將為此而慶祝」。

 

蘇健(Jim Sutter)。(香港文匯報記者夏微 攝)

 

【特稿】專家:高關稅勢必嚴重衝擊美農業

(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中心研究員胡哲鵬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受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影響,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份額近年來已有所下降。但即使如此,中國仍然是美國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市場。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額達247億美元,佔其總出口額的14%左右。其中,大豆出口額高達128億美元,佔對華出口總額約52%;豬牛禽肉及相關製品出口額31.8億美元,佔比約13%;棉花出口額14.8億美元,佔比約6%。「毫無疑問,此次中國加徵『對等關稅』,將對美國上述主要農產品出口形成沉重打擊。」

不僅如此,美國農場局聯合會(AFBF)報告指出,中國市場對美國部分高附加值特色農產品同樣至關重要。例如,美國99%的夏威夷果、38%的榛子以及25%的開心果出口均流向中國市場。「考慮到中國市場規模龐大,這類特色農產品很難找到可以替代的出口市場,關稅政策勢必對美國農業整體造成深遠影響。」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