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人文頌】第一樂章 仁(三)
作者:印心   來源:識港網    2019-03-29 14:57
聽,仁者在歌唱,以你的純樸之心傾聽!

聽,仁者在歌唱,以你的純樸之心傾聽!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10]
心得其正,然後知性之善。
愛是真純的初心。
如嬰孩童真的眸子,閃耀著人性的曙光。
赤子之心,即是本心。
嬰兒純樸的心靈
流露出良善的本性。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及其長也, 無不知敬其兄也。
純樸的本性,如牛山之木,[11]
鬱鬱蔥蔥,何其豐美。
仁心,非由外鑠。
我固有之,人皆有之。
為仁由己,
我欲仁,斯仁至矣[12]
赤子的心,如火之始燃,泉之始達。
若能擴而充之,將成高山大河!

聽,仁者在歌唱,以你慈愛之心傾聽!
仁義禮智根於心。仁者的心是慈愛的心。
仁者之愛,如大海的波濤。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摯愛親人,仁愛百姓,仁愛萬物。
仁者無不愛也,
猶如波浪向外綿延,
大德有大愛
大愛有力量
衝破時空的阻隔,
融化心靈的堅冰,
仁者無敵於天下
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
若大旱之望雲霓
親親之仁,敬長之義,達之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聽,仁者在歌唱,以你和美之心傾聽!
仁者的心,中正平和。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13]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孔子在齊聞《韶》,
舜的仁心讓他嚮往,中和之美讓他沉醉
三月不知肉味,不圖為樂之至於斯。
顏淵問為邦,孔子以韶樂告之。
古帝王作樂以象德,合於中和之音。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又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未合中和之美。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樂者,通倫理者也。
詩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以求合韶武雅頌中和之音。
此乃華夏正聲。
(《樂志》曰:“琴有正聲,有間聲。其聲正直和雅,合於律呂,謂之正聲,此雅、頌之音,古樂之作也;其聲間雜繁促,不協律呂,謂之間聲,此鄭衛之音,俗樂之作也。雅、頌之音理而民正,鄭衛之曲動而心淫。然則如之何而可就正乎?必也黃鐘以生之,中正以平之,確乎鄭衛不能入也。”)

【注釋】
[1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語出《孟子·離婁下》。所謂君子,就是沒有喪失那嬰兒純樸之心的人。
[11]牛山之木:語出《孟子·告子上》。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蘖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人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  孟子說:牛山的樹木曾經很茂盛,由於臨近大都市,被刀斧所砍伐,還有夠保持茂盛嗎?它日夜息養,為雨露所滋潤,並非沒有新枝嫩芽長出來,但隨即又有人趕著牛羊去放牧,所以變成這樣光禿禿的了。人們見它光禿禿的,便以為牛山不曾有過高大的樹木,這難道是這山的本性嗎?即使是人,難道沒有仁義之心嗎?他之所以丟失了他的良心,也好像刀斧對待樹木一般,天天砍伐,還可以保持茂盛嗎?……人們見他如同禽獸,便以為他們從來就沒有過天生的好的資質。這難道是人的本來情狀嗎?所以,假如得到滋養,沒有什麼事物不生長;假如失去應有的養育,沒有事物不消亡。孔子說:‘把握就存留,捨棄就失去;出入沒有一定,無法知曉它的去向。’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12]我欲仁,斯仁至矣:語出《論語·述而》。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道: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我要它,它就來了。
[13]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語出《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孔子說:《關雎》這詩,快樂而不放蕩,悲哀而不痛苦。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