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以「再工業化」助推香港經濟騰飛轉型
來源:識港網    2022-09-22 10:30

近20年來,歐美國家「去工業化」加速了世界工業發展重心的轉移,中國等一批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而歐美國家則普遍陷入經濟低速增長、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困境。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歐美國家先後啟動「再工業化」進程,希望在新的高度上奪回工業發展的主導權。

根據近年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從工業增加值在GDP的占比看,中國占比最高,比美國和德國都高。但將香港與新加坡相比較,新加坡一直保持在20%以上,而香港在近15年來一直低於10%,並且一直在去工業化,而製造業的占比則更少,接近1%的水準。事實上,香港工業界在70年代叱吒一時,成功透過加工貿易創造過萬億港元的貿易額,製造業占當時香港GDP比例更高達到31%,令香港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但後來香港經濟逐漸轉型發展金融服務、旅遊、物流、工商業四大產業,將香港徹底變成一個高度開放的外向型經濟體,放棄工業實業發展,同時也令香港經濟變得高度依賴於外部環境。例如疫情期間,香港與外界未完全通關,導致其旅遊業等處於冰封狀態,零售、物流等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失業率更是一直處於高位。

特區政府其實早已意識到有關問題,早在2016年度《施政報告》中,時任特首梁振英就把「再工業化」列入施政重點,提倡調整工業邨政策,並積極開放科學園園區,出租予創科產業,希望藉此達致經濟結構轉型。加之近年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轉變、地緣政治格局變化,以及中央對香港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規劃,港府更是希望儘快擴闊香港產業結構,保持香港競爭力。從港府在重組政府架構上將「創新及科技局」改組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立法會於今年5月18日討論有關「制訂全盤工業藍圖,推動香港工業發展」議案等種種跡象,都充分表明了港府對創科產業的重視。

香港的「再工業化」可能無法重溫上個世界70、80年代的工業繁榮,更應面向香港當前特點發展工業,在香港服務能力、國際貿易中心、粵港澳大灣區、中國製造業發展等背景下來推動。值得注意的是,北部都會區建設也為香港再工業化創造了條件。北部都會區建設是香港參與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的極佳平台,2019年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在優勢領域探索「再工業化」。通過對接國家戰略,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發展高附加值的製造業,一方面令香港高附加值產業融入國內大市場的循環圈中,另一方面以香港的國際商業網絡協助大灣區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重塑中。

新一份施政報告下月公佈,希望接下來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能主動以國際視野制訂中長期、全面而清晰的策略性工業發展藍圖,包括具體目標、各階段進程、時間表等,讓香港的「再工業化」有明確發展指標,有效改變香港的經濟結構,從而推動解決深層次民生問題。

本網評論員 One Piece

责任编辑: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