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燒乳鴿原來是西餐?
來源:橙新聞    2021-10-08 16:45
一道紅燒乳鴿要煮多久?還是西餐?

【識港網訊】一道紅燒乳鴿要煮多久?在忙碌的太平館餐廳中,乳鴿從鹵汁、生炸到上桌約二十五分鐘,廚師精準觀察油溫,炸成金香後才徐徐落碟。同樣的味道,在一百年前曾經迷倒蔣介石,席間結緣宋美齡,從此改寫中國近代史。

看《盛世太平》前,很難想像一間餐廳與中國歷史這麼千絲萬縷。作為太平館第五代傳人,徐錫安也沒料到祖業的故事如此豐富,七年來他走訪各地,地毯式般搜集太平館資料,終寫成《盛世太平——太平館餐廳的百年印記》(明窗出版社出版)一書。書中從高祖父於清末賣牛扒開始,談到近代太平館見證風雲:孫中山的革命、周恩來的婚宴、烽煙四起的國共內戰及抗日戰爭。「一百六十多年來,這間店鋪由創辦人至今我們五代人,一日都沒有中斷過這盤生意,我相信是中國唯一一一間餐廳能做到這件事。」徐錫安說。

太平館第五代傳人徐錫安   圖:橙新聞

徐家的故事從高祖徐老高說起,是清朝咸豐年間。當時中國人不識西餐,曾任洋行幫廚的徐老高靈機一觸,以中式醬油煎西式牛扒,做起了街頭生意,中西合璧的味道意外大受歡迎。1860年,餐館在廣州太平沙創立,是為「太平館」,也是中國第一間由華人開設的西餐廳。其獨特的餐點吸引了大量名流政要,在廣州很快便闖出名堂。但是隨著日軍來襲,1938年,太平館決定在港開設支店,逐漸將重心轉移,香味自此飄入南方小島,百多年來,融匯了兩地人的記憶。

1927年廣州永漢路太平館支店

太平館創辦多年來,名菜不絕,如清末的牛扒、民國的紅燒乳鴿、現代也有瑞士雞翼和梳乎厘等,它們的特色,仍以祖輩百多年前定下的「西式中餐」為基調。好奇一問:「紅燒乳鴿不是粵菜嗎?」「燒乳鴿其實源自西餐,由太平館首創。我本來也半信半疑,翻查了大量民初的報紙和報導後才確定。」徐錫安指,傳統粵菜也以乳鴿入饌,但是「燒乳鴿」這種製法和調料,是太平館以西餐形式首創,早於1910年至1920年已有報導。

太平館招牌菜之一燒乳鴿。廚師指,識食之人一定不會錯過全餐的珍肝(內臟)伴碟,因它十分稀有   圖:橙新聞

為保存原味,這道菜超過一百年來製法不變,仍是即時下單,即時生炸。唯一不同的是從前乳鴿即劏,現因法例規定不能在餐廳天井蓄養家禽,只得盡量保持即日新鮮。由於堅持老製法,不能預先準備,烹調需時二十至三十分鐘,比坊間餐廳長,但比起歷史來說,其精華足有百年。

乳鴿餐竟是奪夫宴 也是革命目標

1926年,一個關於蔣介石、陳潔如與宋美齡的三角戀故事,正在太平館的乳鴿宴中發生。當時蔣介石任黃埔軍校校長,為爭取政治籌碼,宋美齡的大姐宋靄齡安排了太平沙太平館到會,宴請蔣介石及其夫人陳潔如、名外交官及學者等,還安排妹妹宋美齡坐在蔣介石旁邊。

當晚的第三道菜是肉鴿,陳潔如形容:「金褐色乳鴿的胸肉爆裂出來,令人望而垂涎……我覺得這隻乳鴿真是美嫩可口,甚至骨頭都是脆的。」(摘自《盛世太平——太平館餐廳的百年印記》)她還憶述宋美齡教大家要用手撕著吃,才有滋味。沒想到的是,餐後蔣介石和宋美齡兩人漸行漸近,談起了政治戀愛,也直接導致她與蔣介石七年婚姻的終結。陳潔如晚年對此事仍耿耿於懷,她在回憶錄中寫道:「想不到乳鴿餐竟是奪夫宴。」

徐錫安指,乳鴿宴是蔣宋二人定情的契機,他們婚後再到廣州,特意到太平館品嚐乳鴿,據歷史記載,這是兩夫婦唯一一次在外面用餐。一道燒乳鴿,改寫了一對夫婦的命運,也改寫了中國的近代史。

1927年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結婚

 

1939年《現世報》在〈名人之吃〉一文中提到蔣介石喜食太平館燒乳鴿

燒乳鴿見證了心酸愛情,還有豪情壯志的革命。徐錫安於1923年的《民國日報》上看到一段記載,指當年孫中山曾在廣州宴請高級將領吃太平館乳鴿。當時孫中山發表演說,指自己到廣州是為了繼續革命的未竟之業:「第一步,我要使人人有飯喫;第二步,更要使人人都有好飯好菜喫。我們一定要更進一步……解救被殘暴軍閥欺凌壓榨的全國同胞,讓我們四百萬同胞都能喫到這麼好飯菜,這麼好的鴿子,那才是革命最大的目的、最終的目標!」

1923年《民國日報》報道大元帥孫中山以太平館西餐宴請各軍高級將領

被借指為革命目標,想來是太平館始料不及的讚譽。徐錫安指,想不到一道燒乳鴿在中國近代史上能有這麼有意義的故事。「通過這次資料搜集,我才感覺到,原來我們的餐廳這麼有歷史意義,自己更加感到珍貴,應該更加珍惜。」

1925年,周恩來、鄧穎超新婚當天在太平館與眾用餐。史料記載,燒乳鴿也是周恩來喜歡的菜式

海歸青年的掙扎 有「情」最緊要

許多老店因欠缺繼承人,或結業,或交由家族以外的人繼續經營。當初接手太平館,徐錫安坦言有過掙扎,壓力也很大。「一門有百多年歷史的家族生意是很難打理的。加上當時自己在外國唸完大學,你知道,現代想法很多時候與傳統會有衝突,有很多框框,很多條件限制了你的思維。我是否有條件和能力應付呢?」思慮再三,徐錫安決定回來:「一門生意,你不只是要懂得如何營運,最重要的是有一份感情。外人不一定了解你家族的歷史,沒有對家族的感情。既然如此,由自己家族的人管理最理想不過,我決定回來試一試。」

一如電視劇情節,海歸回來的二代(實為五代)接手家業,一開始總是縛手縛腳。徐錫安剛回港時,看見太平館做法傳統,與設想不同,他用「睇唔過眼」(看不下去)來形容。然而老店自有一套經營之道,徐錫安想改革,老員工不習慣,客人也不習慣。來來往往,方悟出一個道理:改變要慢慢來。「這便是老店與一般店鋪在經營上的最大分別。你找外人做,他們會覺得你太沒有效率,太浪費時間、金錢,但只要你是家族成員,了解家族歷史與客人需要,慢慢做,才能既保持傳統,又能與時並進,這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徐錫安指老店有其獨特的經營之道,要慢慢摸索

對家族的情感,令徐錫安更為理解太平館獨特的營運理念與方法。如新店裝潢必用同一間裝修設計公司,該店上一代人在解放前為太平館廣州支店裝修,傳到兒子這一代,則在香港店「復刻」,現在太平館餐廳的設計,都帶有昔日民國影子。徐錫安還提及一個年輕人大多不知道的餐飲界傳統:為員工提供「食」與「宿」。侍應包食並不罕見,唯有「宿」在本世紀已絕無僅有,但是太平館保留了下來。員工「落場」時,可到餐廳額外準備的宿舍睡覺。這種人情上的體貼,令很多員工一做便是幾十年。

在太平館,你總會看到有些人熟口熟面(應是名人),白髮老人帶子孫光顧不在話下,甚至有女士穿著莊重旗袍入座。著名食家蔡瀾曾讚許:「太平館百多年如一日,你走開了幾十年,回來吃,味道還是一樣的。」或許正因念舊的基因刻在徐家五代人身上,才令顧客進入太平館時,也仿如昨天。

「第六代呢?」這是記者好奇的問題。兒女雙全的徐錫安笑說:「太平館傳到我第五代是一種緣分,至於第六七八代,還要看後人的興趣,隨緣吧!」

(編按:餐廳沿用舊稱「太平館『湌』廳」。「餐」為「湌」的異體字,為方便讀者閱讀習慣,上文統稱「太平館餐廳」。)

《盛世太平——太平館餐廳的百年印記》 作者:徐錫安 出版社:明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7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原文鏈接:https://m.orangenews.hk/details?recommendId=1126533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