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革開放後第一個走過羅湖橋的港商到中國內地第一家麥當勞,從中國內地第一家外資銀行到中國內地首個商品房社區,從深圳第一所中外合資賓館到世界第一大規模的高爾夫球會——40年前,深圳河對岸,無數企業家感受到了時代的召喚,在深圳40年征程中留下了先行者的印記。
他們不僅是深圳奇跡的參與者,更是百年紅色輝煌裡的一抹亮色。他們見證了時代,時代也從未辜負他們。
這些懷抱愛國之情與赤子之心的企業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改革開放這艘巨艦的堅定護航者,他們“投資興業回報祖國”的本源初心,也將在下一個百年征程中永遠迴響。
現在,置身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恢弘時空下,他們的眼界與高度,同樣激勵著更多年輕一輩承前啟後,薪火相傳,綻放夢想,映照未來。
之 港澳合作篇
“與特區共同成長是我一生的榮耀”
1978年,香港商人鄭可明從香港跨過羅湖橋,在深圳文錦渡的鐵皮房裡,建起了一家對外出口手袋廠,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個投資內地的港商。據鄭可明回憶,在經濟特區成立前,深圳當時物資匱乏,電力緊缺,外出吃飯都是難題。但是,鄭可明依然堅定在內地的創業之路。他說,自經濟特區成立那時起,便決定將公司的發展重心逐步向內地轉移,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愛國商人應有的貢獻。
“與特區共同成長是我一生的榮耀。”他認為,深圳從邊陲小鎮變身摩登大都市,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一個縮影。40年間,也承載了太多記憶。鄭可明感慨:這40年,公司從無到有,再到頗具規模,完全依賴於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改革開放政策。這40年,也是企業與特區一起不斷出發的歷程。有幸在這個歷程中成長,是我一生的榮耀。
這份心聲,正是無數港商的共鳴。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春潮湧動,諸多優惠政策不斷出臺,發展動能持續釋放,市場機遇逐步顯現。
同樣感受到了時代召喚,被稱為“香港牛仔褲大王”的潮汕商人馬介璋,也是最早到深圳投資的港商之一。他見證和參與了深圳改革開放的巨變,也為兩地社會和諧發展貢獻了力量。早在上世紀80年代,抱著愛國情懷的馬介璋回到了闊別30餘載的故土後,當即捐資100萬港元,為家鄉修路建小學,還興建了自來水廠。彼時他意識到,“投資興業是回報祖國、回饋家鄉的最好方式。第一,可以創造就業機會;第二,能為國家引進新科技、新管理;第三,在內地投資賺了錢再回饋社會,捐助公益事業。”
1985年,從在深圳建立第一個現代化制衣廠開始,他就把自己的事業與祖國的發展牢牢地綁在一起。如今,深圳從一個塵土飛揚的邊陲小鎮發展成了國際大都市,馬介璋在內地的產業,也從服裝廠蛻變成彙集餐飲食品、房地產、商貿物流等多個板塊的大型集團。
歲月長河裡,像鄭可明、馬介璋這樣在深圳投資創業的港商比比皆是。他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同時也帶來國家發展急需的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管理方式。
投資興業,回報祖國,正是他們對歷史的鏗鏘回聲。他們,從未辜負這個時代,時代;也從來不會辜負他們。
新時代征程與大灣區藍圖疊加,彰顯新使命
感恩,同樣是這個時代賦予所有人的主題。
“橫空出世破暗夜,獨領風騷越古今”“有党有國才有家”“華夏同心幸福長”“奮鬥百年路,啟航新征程!”……日前,由南都發起的“風華百年 紅色輝煌——深圳百名企業家寄語建黨百年”中,佳寧娜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名譽主席馬介璋;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太平紳士(終身)、祥祺集團董事局主席陳紅天;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太平紳士、飛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盧紹傑;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銅紫荊星章獲得者、觀瀾湖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朱鼎健等在內的一批港澳企業家紛紛表達祝福,傳遞了這份深厚綿綿的感恩之情。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兩周年。粵港澳三地企業家擁抱時代機遇,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和大灣區格局,共同擁抱時代發展機遇,成為大灣區企業家們的時代新命題。
現在,面對大灣區的藍圖,面對新時代的征程,他們也有更深邃的思考。
“我們這一批企業家都得益于改革開放的偉大政策,我們都是和這個時代共同發展的。”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太平紳士(終身)、祥祺集團董事局主席陳紅天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融合了兩方面,香港是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深圳擁有龐大的高新技術人群和產業,有很多的資源,中央提出這種協同發展,為每一個企業家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
陳紅天表示,作為灣區企業、作為灣區發展建設的中堅力量,要充分領會黨和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意圖,主動融入國家新發展格局,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實現企業高品質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點亮灣區未來,承前啟後的新生代力量
1986年,香港力嘉紙品公司老闆馬偉武在深圳的工廠開張營業。20多年後,馬楚力作為第二代港商承擔起了父親的企業向文化創意行業轉型升級的重任。2010年底,力嘉開工改建橫崗2萬平方米的舊廠房,籌建了創意文化產業園。
馬家父子的經歷是眾多港商在深圳“接力”的一個縮影。實際上,伴隨改革開放步伐,這個群體,也愈發風華正茂。
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一批來自香港的80後、90後青年的創業夢想,正在深圳落地開花。按照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12月成立後的數年時間,“夢工廠”就已孵化創業團隊300多,其中近半是港澳團隊;超半數項目成功獲得融資,累計融資總額逾15億元。
在深圳創業的一位香港青年表示,希望能“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將企業自身發展與內地轉型升級的需要結合起來。
當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粵港澳三地的熱門話題,特別是如何吸引港澳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就業,更是重點。
“國運興,家運興。”年近八旬的佳寧娜集團名譽主席馬介璋以36年來投資內地的親身經歷說明這個道理,並殷切寄語香港青年:“現在國家發展勢不可當,在時代的轉捩點上,一定要踏准節拍。”
“國運蒸蒸日上,機遇在我們這邊。”談起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青年帶來的發展機會,馬介璋認為,從資金到住房,從創業政策到“孵化器”支持,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給港澳青年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扶持,“何況,內地有那麼大的市場,那麼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一脈相承到繼往開來,可以預想,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機遇,點燃夢想生生不息,持續在這片沃土綻放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