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從山到海 由木至心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尹春芳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0-12-03 11:14
文人家具以己之喜好,為己量身定做之自用之物,同時又能充分體現自我內心與覺知之韻,更是‘‘物物而不物於物“之精神。

【識港網訊】一根木頭里有怎樣的歷史與過往,它的面貌以及最終經過設計師之手變成生活中的家具,經歷了怎樣的美學變遷?這些問題都是古代家具研究專家周默所思考的。

周默

日前,本報記者獨家專訪周默。與木頭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他知識淵博,表達風趣,用龐大的知識體系與超人的記憶力,將木材置身於植物學、木材學、考古學、歷史學、地理學等學科領域研究與考察,展現出木材豐富的文化價值,同時也呈現了他在這一領域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以及研究成果。

鍥而不舍追問每一根木頭

周默,長期工作在原國家林業部,從事珍稀木材的進出口,足跡遍及國內外的主要林區及傳統木材加工地區。現任中華文化促進會中華木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紫檀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文化書院中國古代家具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林產工業協會紅木專業委員會專家組成員。近年,專心於木材的歷史與文化及中國古代家具的研究。

家具收藏界的人士必備的經典教科書——《黃花黎》《木鑒》《紫檀》《中國古代家具用材圖鑒》《雍正家具十三年》,而這些書籍的作者正是周默。

“與木為伴”是周默的寫照。自從進入原國家林業部工作,他便與木頭結下不解之緣。30年來,好學勤奮的他孜孜矻矻,埋頭業務,絕不張揚,靠著一身的毅力與堅持,通過田野考察與歷史文獻資料的查找與梳理,完成了《黃花黎》《紫檀》這兩種對中國人有著非凡意義的木材的研究專著,這是木材與植物學界的首次,也是文博界與家具界的先河。

“人生在勤,勤則不匱”。成功的背後往往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辛苦。比如,周默堅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用腳步丈量著木頭與世界,研究海南黃花黎時,他深入海南島黃花黎原產地的黎寨、苗寨不止百次。

在考察木材的過程中,他逐漸認識到,由於歷史及地域的原因所造成的俗稱,對於我們研究木材及家具的源流、含義、歷史與文化是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的。比如,周默總是喜歡用“黃花黎”而不用“黃花梨”。他說:“我們除了重視每種木材的學名外,更要重視對於俗稱的認識與研究,尤其對於中國歷史上所產生的優秀家具、古代建築及其他木質文化的研究意義重大。”

人跡罕至的原始林間覓根問源,在浩如煙海的古文獻中剝繭抽絲,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收藏家處尋找真跡……周默在世界各地行走間不斷上下求索,他收藏的實物標本不計其數,整理之文獻足以千萬字計,考據與實證並舉。

正是靠著這股子韌勁,他提出很多真知灼見。比如,他提出紫檀傳統的產地在印度,事實上很可能就是數世紀以來一直取用的紫檀源頭,在業內引起了強烈反響。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周默說,他享受觀察萬物,並沈在其中。“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沒有了觀者與被觀者之別,他“看”到的是“木”依自身所呈現的自然之美。而每一棵樹木便成為一種媒介,思接古人,與天地對話。

文人家具體現時代審美

從黃花黎“形而下”的生長環境與特質到“形而上”的文人家具,周默從天然的木材入手進一步挖掘文人家具的文化內涵和精神特質。

“每一種木材的研究,與它所處的時代和歷史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周默說:“我以前調查海南適宜出口的木材時,黃花黎、陸均松引起了我的注意,也引发了我的思考:為什麽海南有這麽多種木材,明式家具卻產生於蘇州等江南一帶,而不是木材豐富的海南?黃花黎這種顏色特別幹凈、花紋狂而不亂的木材為什麽會與明式家具有如此深的淵源?我想進一步探尋。黃花黎這種木材就像一位跟我很熟悉的老朋友那樣閃亮,充滿了浪漫而低調的奢華,讓人一見傾心,它與文人的氣質很相襯。”

在中國歷史上,器物的存在往往都與文化有著密切的淵源,家具也不例外。對於文人家具,周默如此定義:所謂文人家具即指產生於宋元、興盛於明末而有文人意識的家具,以精神愉悅、涵養自我為主要目的,制式古雅、清麗、自然不尚雕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文人,真韻、真才、真情矣,同時也是一種反觀內心又超越自心、融於自然的情懷。

紫檀畫案(北京梓慶山房)

在一批珍貴的繪畫精品中,我們以可以一窺文人家具的形制。譬如,宋徽宗趙佶所繪的《聽琴圖》中有承具、桌、椅;《蕉蔭擊球圖》中出現的交椅、平頭案;《槐陰消夏圖》里的榻、平頭案以及《五老圖》中畫櫃、畫案、凳、香幾。這些家具設計簡約,優雅,樸實,個性張揚。

藝術是時代的產物。在周默看來,文人家具在“雅”的原則下,以“實用”與“舒適”為重,在家具的設計中更強調“厚生”的理念;尚古且反對改良優秀家具或器具;尚天然,不尚雕飾,講求刪繁去奢,並不將珍稀木材作為首選。可見文人家具及器具所用材料非以價格高低或珍稀程度來取舍,而是以精神及審美相一致。

與字如其人同樣的道理,文人家中的家具選擇也體現著主人的審美與喜好。“文人家具以己之喜好,為己量身定做之自用之物,同時又能充分體現自我內心與覺知之韻,更是‘物物而不物於物’之精神”,周默如是說。

走出“重材料”誤區

對物的超越構成文人家具的精神內核。周默經常逛蘇州的園林。蘇州園林各具特色,講究樹木、假山、石頭與家具的陳設相得益彰,強調園林主人的個人風格。周默說:“蘇州園林的核心是這個園林的主人,園林主人所處的時代、他的才情與審美,對園林的總體設計與家具陳設、園林所呈現出來的整體風貌,都起到關鍵性的影響。木材就像人一樣,有它獨特的性情與氣質。”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在選擇家具時容易走入“唯材料價值論”,過度追求家具的材料的昂貴,忽略其“形而上”的美感,這也造成了家具的“同質化”現象特別嚴重。

在周默看來,每種材料都有它的特征,包括顏色、紋理、硬度、圖案、油性、氣味、承重性等等。一種材料適合做什麽家具,受它特征的限制,有它自己的定式。把材料貴重與否,價格高低排在第一位,是不科學的。

譬如,現在“黃花黎”被熱炒,唯“黃花黎”論的現象愈演愈烈。在周默看來,其實對這種珍稀物種的利用造成了很大傷害,簡單粗暴的使用,就是對好材料的浪費。

讓藝術融入生活

人雲“器物有魂魄”,萬千器物,都蘊藏著匠人寄托在其身上的神韻和靈魂。一件文人家具背後有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周默看來,讀懂文人家具就是讀懂中國文化。中國工藝以器用為美,在傳統審美的背後,體現的是民族文化紮根甚深的詩情畫意,道德教訓和文化精神。

北宋邵雍在《觀物篇》中,將觀物分成四層境界:以目觀物、以心觀物、以理觀物、以物觀物。而觀物的最高境界在於“以物觀物”,即觀物處於一種“無我”境界,順應事物的本性、狀態。

清代紫檀百寶嵌長方盒

從這個角度講,觀察文人家具也是一種“觀物”。家具伴隨著人一生的活動,不可或缺。“認識文人家具的木材以及設計理念,恰恰為我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一個途徑”,在周默看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懷抱敬畏之心去了解,去繼承。這種繼承不僅僅體現在言行舉止層面,也可以通過家具這一傳統文化載體來達到。

周默一直強調,傳承傳統的重要的方式就是將日常生活儀式化,將藝術日常化,“將傳統文化的精華融入生活之中,它才能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家具本身與生活緊密相關,你觀察它,了解它,成為傳統文化和藝術的落點。”

中國古代家具研究是門年輕的學問

用材是古典家具收藏鑒賞的基礎,了解用材歷史,鑒別所用材質,是古典家具愛好者和收藏者的必修課題。

“對於中國古代家具的研究,特別是對於中國古代家具所用材質的研究,應該是門非常年輕的學問”,周默告訴記者。事實上,雖然中國古代家具出版了很多相關的書籍,但是具備高質量的往往不多。

周默介紹說,在西方,從百余年前開始,中國家具就被各國收藏家和尋寶者帶到世界各處,被無數世界博物館收藏,在他們的博物館里都被放置於一個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國,文人家具的收藏和研究始終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他表示,希望自己將來能建一所中國古典家具的學院,讓更多的人了解古典家具的材料、設計、文化與歷史。真實平視古代家具所用材質,不以貴賤立論,對於古代家具的多種用材進行客觀而平等的研究與介紹,同時呈現木材自然之美與中國美學发展脈絡。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對每一根木頭的執著追問,這背後是周默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和繼承。

原文鏈接:http://sztqb.sznews.com/PC/layout/202012/03/node_A12.html#content_958386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