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陪孩子寫作業,你會“破防”嗎?
作者:趙蕊   來源:南方教育時報    2020-11-25 14:43
如何輔導孩子學習,一直是家長們聊不完的話題,由作業引发的“親子大戰”,更是家庭里的常見現象。

【識港網訊】如何輔導孩子學習,一直是家長們聊不完的話題,由作業引发的“親子大戰”,更是家庭里的常見現象。不知有多少家長因此情緒崩潰,多少孩子感到委屈和害怕。為什麽我們總是忍不住吼孩子?

看問題的角度不同

有個一年級孩子被診斷為智力发育遲緩,學習成績很差,行為習慣也不好。媽媽每晚都因輔導作業崩潰。雖然她嘴上說“只要孩子健康長大就行”,但每個周末和寒暑假還是為孩子報滿了輔導班。孩子連連叫苦:“我根本聽不懂,我也不想學。”

父母在跟孩子溝通時,立場不一樣。成年人傾向於成人自我、父母自我,而很少用兒童自我跟孩子溝通,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和能力。加拿大著名的心理學家伯恩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包括三個部分:成人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父母自我”來自於隱形傳遞,在孩童時期,父母與我們溝通常用的方式和內容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內化為我們人格的一部分,日後與自己的孩子相處時,就會不自覺地覆制父母的語言和行為。“成人自我”來自於自身的成長經驗,受年齡、學習經歷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能更為理智和客觀地思考問題,更自律。“兒童自我”來自於幼年時期,反映了每個人在童年時的情感記憶,例如逆反或回避沖突。

有多少父母能做到蹲下身子跟孩子平等對話呢?我們很難跟孩子有共情,而共情是有效溝通的一扇門,溝通是建立關系的必要途徑,建立良好關系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換位思考一下,孩子熬夜寫作業的心情,是不是跟我們加班時的心情類似呢?為什麽只允許自己发牢騷,卻不允許孩子說不呢?

你太累了

A同學的母親離異後,日子過得很辛苦,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收入,最近開始自主創業,白天工作忙得團團轉,晚上回家還要給兒子做飯。兒子休息後,她還要繼續加班。她一直想做個完美的媽媽,但最近與兒子发生了矛盾,孩子出現了不如她願的行為,讓她徹底崩潰了,不僅當著孩子的面大哭,甚至大吼:“你就像個累贅!”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心理能量”,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來自心理的內部力量,它可以控制人的情緒和情感狀態。心能跟體能一樣,被消耗後需要得到補充,但是心能的消耗,不太容易被察覺。它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時,會表現為:易怒、沒耐心、注意力渙散、莫名其妙的疲憊等。

“標簽”的影響

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學生,上課時會有活潑好動、愛說話、不能專心聽講、在課堂上隨意走動等現象,這些都是該年齡段孩子的自然发展規律。有些家長接到班主任老師的投訴,再回想起孩子在寫作業時確實沒法集中注意力,便胡思亂想:“我這孩子會不會是多動癥啊?”一旦貼上了這個標簽,家長就會開始不自覺地收集生活中可以佐證孩子多動的行為。病急亂投醫,家長往往急於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例如懲罰、不恰當的獎勵、說教等等。嘗試了一遍下來,发現不僅沒有改觀,問題反而加重了。

一個很正常的行為問題,家長輕易把它貼上“標簽”,甚至將它聯系到孩子未來的人生发展,就會把問題放大。我們為孩子貼的標簽還少嗎?“多動”“專注力差”“感統不協調”……當父母說出這些詞的時候,帶孩子去做過專業的醫學診斷嗎?當我們一遍遍強調“問題”行為時,孩子的表現或許會越來越像被貼上的“標簽”。

因比較產生焦慮

家長群里,一位媽媽发來女兒全程用英語講故事的視頻,其他家長紛紛跳出來點讚,還不忘問這位媽媽是在哪里報的培訓班。之後一段時間,班上很多孩子也開始報此類英語培訓班。家長往往擔心:別人家的孩子學習了什麽,而我的孩子卻沒有學。關注點是別的孩子可以做到什麽,自家孩子做不到什麽。

中國家長總喜歡拿自家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可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鼓勵和陪伴對於孩子的意義,遠大於苛求和責難。

原文鏈接:http://szjy.sznews.com/PC/layout/202011/20/node_14.html#content_950748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