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發現丙肝病毒 拯救百萬生命
來源:深圳商報    2020-10-06 11:40
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0分許,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揭曉。哈維·阿爾特(Harvey J·Alter),邁克爾·霍頓(Micheal Houghton)和查爾斯·賴斯(Charles M·Rice)因發現丙型肝炎病毒獲獎。

【識港網訊】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0分許,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揭曉。哈維·阿爾特(Harvey J·Alter),邁克爾·霍頓(Micheal Houghton)和查爾斯·賴斯(Charles M·Rice)因發現丙型肝炎病毒獲獎。據悉,阿爾特和賴斯同時是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得主。

查爾斯·賴斯 邁克爾·霍頓 哈維·阿爾特

今年新冠疫情改變了人們生活,此次三位科學家的獲獎,無疑是對人們抗擊傳染病的鼓舞。

最晚被發現的肝炎病毒

肝炎是發生於肝臟的一種炎癥性疾病,早在公元前就有相關記載,但直到20世紀人們才對其研究、預防和治療有所突破。從現在對甲肝、乙肝、丙肝的分類中,可以看出丙肝病毒是最晚被發現的,它最初被命名為“非甲非乙肝炎”。

1947年,英國肝臟病專家麥卡倫提出至少存在兩類肝炎,一類通過糞便傳播(甲肝),一類通過血液傳播(乙肝),為相關研究奠定了方向。此後,人們陸續研發出了檢測方法和疫苗。

就在大家以為肝炎已被攻克的時候,一種新型肝炎(丙肝)出現了,但對它的病原體尋找卻持續了十幾年。由於丙肝病毒的高度可變,相關疫苗至今尚未研發成功,與HIV疫苗、流感病毒疫苗一起,被當做疫苗開發失敗的三大典型。於是科學家們開始嘗試相關藥物的開發。

諾獎官網指出,血源性肝炎是全球主要健康問題之一,會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並每年導致全球近40萬人死亡。此次三位諾獎得主的研究,正是在丙肝病毒的發現和藥物研發方面取得的裏程碑式成就。

丙肝病毒“捕手”

哈維·阿爾特,1935年生於美國紐約,現任職於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上世紀70年代,作為病毒學家和內科醫生,他和團隊一起發現了“非甲非乙肝炎”的存在。

阿爾特此前在從事減少乙肝通過輸血傳染的工作。他發現在去除乙肝病毒後,輸血仍會導致肝炎發生,而患者的血檢中並未發現甲肝或乙肝病毒。阿爾特借助黑猩猩進行實驗,進一步證明了新型病毒的存在。為慎重考慮,團隊並未直接將其命名為丙肝。

此後科學家們紛紛開始尋找這種新型病毒的病原體,其中英國生物化學家邁克爾·霍頓有了重大發現。

1987年,正在美國凱龍公司工作的霍頓與他人合作,采用分子克隆的方法發現了一種新型病毒。1988年,阿爾特團隊證實這種病毒存在於非甲非乙肝炎患者的血樣中。1989年,霍頓小組正式將其命名為丙肝病毒(HCV)。

HCV的發現是丙肝研究史上第一次突破,幫助建立了相關病毒檢測方法,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疾病的傳染。

但要想從根本上消除丙肝,還需疫苗和藥物的研發。90年代,美國病毒學家查爾斯·賴斯開始著手相關研究。

賴斯生於1952年,現任洛克菲勒大學病毒學教授。1997年,賴斯團隊發現HCV難以在黑猩猩肝細胞中增殖,並首先在黑猩猩體內實現了HCV的大規模制備,為認識這種病毒打開了一扇大門。

此後,德國病毒學家在賴斯發現的基礎上,開發出了一種更為簡易的HCV體外培養系統,可以快速獲取大量病毒細胞,極大地簡化了實驗操作。科學家對HCV病毒的特征、生活周期、致命弱點有了清晰認識,為研發藥物治療的靶點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此之前,丙肝是不治之癥。

諾獎委員會表示,此次獲獎的三位科學家的研究,阻止了丙肝病毒的大範圍傳播,拯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據悉,今年的諾獎獎金增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2萬元),將由三位科學家平分。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