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9/da372dbf-5bca-4fe0-a7db-bfc45e35431a.jpg-668x500.jpg)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9/96a78f94-8f00-42de-bffc-735b8c968194.jpg.jpg)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9/2d7dcfed-5945-45d7-aa1c-503b892b28b2.jpg-667x500.jpg)
近期,廣東省發改委、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意見》,並提出,到2020年底,廣州、深圳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等,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9月3日,本報刊發《深圳部分商家已推出可降解塑料袋》(A02版),探訪新版“限塑令”實施後,深圳具體的執行情況,引發社會關註。
“限塑令”升級,生產企業路向何方?上遊塑料產業是否面臨變革?連日來,深晚記者持續追蹤發現,“限塑令”不僅改變了消費者的生活習慣、包裝材料的市場更新,也在重塑著行業上遊的格局。有廠家訂單應接不暇,擴展生產線;有廠家仍在迷茫觀望,不知所措。
探訪
廠家日產四十萬個全生物可降解塑料背心袋
9月9日,在深圳市龍華區大浪街道一間廠房裏,燈火通明。30臺塑料加工機器正在轟隆隆地運轉,歷經塑料改性造粒、吹膜、印刷、切袋、包裝5道工序後,原本零散的原材料化身為一個個塑料袋。
這是深圳市久信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久信達”)投產全生物可降解塑料袋的一幕,這些塑料袋將在當天被運往深圳部分商超進行使用。據久信達總經理張敏介紹,該公司生產的全生物可降解塑料袋在工業堆肥3至6個月後,可完全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
9月1日,新版“限塑令”正式落地。張敏真切地感受到,隨著“限塑令”的推進,上遊塑料企業迎來一場新的綠色變革,她所在的公司銷量也明顯增加了。
“去年,公司可降解塑料產品月銷量約40噸,如今月銷量約100噸。其中,全生物可降解塑料背心袋日均產量為40萬個。”張敏告訴深晚記者,這要是在10年前,她難以想象。2010年,該公司主要生產珍珠棉制品和氯化聚乙烯(CPE)磨砂塑料制品。2017年,該公司開始制作可降解塑料袋。彼時,可降解塑料袋的訂單主要來源於國內外貿企業,國內自用訂單較少。
張敏說,企業轉型初期,部分可降解原材料需從國外進口,成本較高,工廠需依靠其他產品支撐才得以正常運轉。如今,60名工人輪番作業,才能滿足持續上漲的訂單。近期,該公司新進了6臺機器,計劃搬進新的廠房,屆時可降解塑料背心袋日產量將達80萬個。
可降解塑料市場迎來了春天,不過,全面推廣仍面臨難題。張敏向深晚記者坦言,目前,市場上主要使用的可降解材料有聚己二酸(PBAT)、聚乳酸(PLA)以及稭稈作物等,生產普通塑料袋原料成本每噸約9000元。可降解原料聚己二酸(PBAT)每噸約2萬元,聚乳酸(PLA)每噸約4萬元。1臺機器每天可切10萬個普通塑料背心袋,而全生物可降解塑料袋只能切7萬個左右。
除了成本等因素,存放時間也是一大問題。張敏現場向深晚記者展示了一卷存放兩年的可降解塑料袋。記者發現,僅用手指觸碰,塑料袋表面的薄膜便會自動脫落,無法正常使用。“對比普通塑料,全生物可降解塑料袋的制作更為吃力,存放時間更短。”張敏說,這些問題仍待破解。
追蹤
傳統塑料袋廠家月均訂單不足三十單
連日來,深晚記者走訪發現,新版“限塑令”激活了可降解塑料市場,有的廠家正在擴展生產線,逐步添加可降解生產工藝;有的廠家仍在迷茫觀望。
9月9日午後,深圳下起了小雨,李明(化名)在自家廠房守了一天,但沒有接到新的訂單。李明所在的公司位於光明區玉塘街道的工業園,是一家生產傳統塑料袋的中小型企業。幾年前,他想在忙碌中喘口氣都難。如今,5600平方米的工廠車間,僅有30余名員工在機器前忙碌著。
1998年,26歲的李明來到深圳,至今在傳統塑料袋企業工作了20多年。近幾個月以來,大概是他從業以來最迷茫的階段。“以往,公司月均訂單量為120單,而今月均不到30單,且主要以外銷為主。”在接受深晚記者采訪時,他不禁感嘆道:訂單逐步縮水,企業屬於半停的狀態。
李明回憶,20年前,深圳塑料制品市場缺口較大,由於傳統塑料袋制作工序簡單,價格低、重量輕、容量大、利潤高,曾經受到塑料行業的熱捧。近年來,隨著“限塑令”的深入推進,傳統塑料袋企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目前,可降解材料每噸2.5萬元左右,如果公司全面投產,成本或將翻3倍。”李明說。
在生產成本上升與“限塑令”來臨的雙重夾擊下,李明覺得進退兩難,堅持做下去,企業無法長久,轉型也並不容易。目前,公司仍處於“觀望”狀態。
深晚記者采訪發現,類似的傳統塑料企業不在少數。位於寶安區一家傳統塑料企業向深晚記者表示,部分塑料制品的替代技術不成熟是該企業難以大面積投產的原因。
專家
建議出臺稅收減免等激勵和扶持政策
事實上,早在2008年,國家就提出了“限塑令”。限塑、禁塑已是社會共識,社會各界也紛紛進行探索。天眼查關於可回收塑料相關企業年度註冊數量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8月27日,我國可回收塑料相關企業的註冊總量已由2008年的4萬家增長到如今17萬家,增長近4倍。深晚記者搜索天眼查發現,帶有“深圳塑料袋”關鍵詞的企業約有880家。
新的變局已然來臨,新版“限塑令”下,生產企業路向何方?深晚記者註意到,此次發布的《實施意見》提到,廣東省將推動產業綠色轉型,支持塑料生產企業加快實施技術改造,緊跟市場需求,提高可循環、易回收等先進環保塑料技術研發和產品生產能力。與此同時,鼓勵企業積極采用新型綠色環保功能材料,增加使用符合質量控制標準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再生塑料,加強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產品研發,降低應用成本,有效增加綠色產品供給。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此前在接受深晚記者采訪時表示,針對可替代材料及產品,相關部門可給予稅收減免等相關激勵和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加強技術改造,研發性能達標、綠色環保、經濟適用的替代產品,同時加強規範管理。可降解塑料方向研究員臧文苑在接受媒體公開采訪時表示,企業應優化生產工藝,提高加工設備的生產效率以降低生產成本,盡早實現可降解材料的工業化生產,形成產業鏈。
中國合成樹脂協會塑料循環利用分會秘書長蔣南青在接受深晚記者采訪時則表示,從某種角度而言,新版“限塑令”實施,倒逼著企業轉型升級。不過,可降解塑料市場也存在一定風險性,需理性看待。她認為,眼下相關部門應完善再生資源相關標準,加強對塑料制品行業監管,規範企業生產、回收等流程,並鼓勵其建設專業化、智能化回收設施,綜合治理塑料汙染。
![](../../../../images/user.png)
![](../../../../images/m01.png)
![](../../../../images/m02.png)
![](../../../../images/m03.png)
![](../../../../images/m04.png)
![](../../../../images/m05.png)
![](../../../../images/m06.png)
![](../../../../images/m07.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