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自力更生:傷殘人士標誌的變遷
來源:橙新聞    2020-09-11 10:28
香港工務司署在1976 年製訂《傷殘人士設計要求工作守則》,是首份以便利殘疾人士為前提,規範室內外空間設計的指引。

【識港網訊】「國際輪椅標誌」 International Symbol of Access (ISA)無人不識,一個簡單的「坐輪椅人士的橫向形象」讓我們醒起社會上需要幫忙的人。但原來它的雛形並非由設計大師操刀,而是由一位名叫Susanne Koefoed 的丹麥學生設計得來,起初沒有頭部,後來「國際復康組織」(Rehabilitation International, RI)於1969年正式推出現時風行的標誌,自此世界各地的建築師以及規劃師開始關注傷殘人士的可通達性,並在設計建築與公共空間時以「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作為原則,設計斜坡、微型電梯等無障礙設施以及去除過多的欄杆等障礙,使得任何人士可以享用不同空間。除了初代的火柴人款式,美國AIGA 將設計改良,使人體變得更圓潤。

香港工務司署在1976 年製訂《傷殘人士設計要求工作守則》(Design Requirements for Handicapped People),是首份以便利殘疾人士為前提,規範室內外空間設計的指引。其中一部分提及到需要在室內外提供清晰指示牌,引導殘疾人士前往洗手間或升降機等便利設施。書中另一個特點,是將傷殘人士分成可活動與不能活動(輪椅人士),並設獨立標誌,此兩款圖案仍在使用,譬如電車因空間所限,不適合輪椅人士乘坐,而可以有限度移動的殘疾人士,司機會提供協助,而「前面有殘疾人士」警告路牌,則包含兩種殘疾人士符號。1980 年代,政府推出《殘疾人士暢通易達設計守則》(Design Manual Access for the Disabled),規定了無障礙設施指示牌的尺寸和排版,貼近現時法例的規定,因此這款無障礙指示牌在香港極為常見。

輪椅標誌由被動變主動  圖:非凡出版
《傷殘人士設計要求工作守則》內標  圖:非凡出版
石塘咀市政大廈內的殘疾人士設施標誌    圖:非凡出版
由扶助到自主的殘障標誌

面世40 多年的ISA 標誌設計,在2012 年被名為「無障礙標誌專案」(Accessible Icon Project)的組織認為不合時宜,指出現時標誌的人物姿勢生硬,手與腳像是描繪機器的某一部分,重點似乎落在輪椅而非傷殘人士。倡議者Sara Hendren 是劍橋大學一名設計研究者,她提倡一個全新設計的「無障礙標誌」,特點包括:

1.     頭部改為向前以及手肘改為向後,表示傷殘人士是行動的決策者,由被動角色轉為主動,強調殘障人士並非單純弱勢社群,而是能自主活動的個體。

2.     輪椅的車輪有一個小缺口,表示輪椅正在移動中,並為了遷就噴漆標誌模版(stencil)的接口位。

3.     新標誌中的人與其他由國際標準組織(ISO)認可的標誌上的人吻合,避免造成困惑。

4.     腳與輪椅保持一定距離,使標誌更容易被辨認出來。雖然這個革新標誌先後被ISO、RI 等大型組織拒絕,但數目正逐漸增加。在亞洲國家中,韓國較為常見,而香港一些新建商業設施內,亦可發現這款標誌。

雖然這個革新標誌先後被ISO、RI 等大型組織拒絕,但數目正逐漸增加。在亞洲國家中,韓國較為常見,而香港一些新建商業設施內,亦可發現這款標誌。

注意前面有殘疾人士路牌  圖:非凡出版

相信大家在交通燈有見過黃色小盒,雖然已經有不少人從報導得知它是為視障人士而設,透過底部的震動裝置,讓他們知道過路時間,但到底上面的「兩上一下圓圈」是甚麼意思?事實上,這款黃色小盒子由德國西門子製造,當地的視障人士標誌正是這個圖案,而「一上兩下圓圈」則表示「為聽障人士而設的裝置」。在英國,這個符號並不存在,而交通燈盒子的震動部件為獨立部件。另外,細看底部裝置其實有不同圖案,代表不同路面配置。

此外香港殘障人士路牌與英國不同,英國同時把長者、殘障人士融合在一個名為「Frail or disabled pedestrians likely to cross the road ahead」的警告路牌,以兩個過路老人的模樣標示。香港則沒有特別提示要注意長者,法例上只有「前面有傷殘人士」符號,但在街上可以發現到一款「注意盲人」的路牌,主要參考了國際盲人協會訂立的Pictogram,這個符號亦會出現在盲人信件的封套上, 被稱為Cecogram, 意思是內有盲人專用的凸字信件,免收運費。

歡迎導盲犬標誌  圖:非凡出版

有如雨後春筍的導盲犬標誌

香港目前有兩所導盲犬機構,但他們歷史不算悠久。1975 年香港曾引入兩隻導盲犬,但牠們分別在1978 年及1981 年因病離逝,自此以後導盲犬服務暫停了一段頗長的時間。直至2011 年,香港再次引入導盲犬,翌年香港成功在地培訓第一隻導盲犬,揭開新的一頁。此時導盲犬標誌雨後春筍,由公益金等慈善組織及私營機構贊助。

 

《誌同道合──香港標牌探索》

作者:吳思揚

出版社:非凡出版

出版時間:2020年7月

橙新闻:https://www.orangenews.hk/culture/136682.jhtml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