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塑造文化繁榮興盛的現代城市文明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0-08-19 11:20
特區精神與城市人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普惠、優質與可持續,以及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是深圳的三大優勢,是深圳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的‘魂魄’‘硬件’和‘前提’。

【識港網訊】深圳經濟特區40年發展史,是一部“當驚世界殊”的城市傳奇。在這部傳奇中,有一個現象深具啟示——在經濟騰飛的同時,文化發展同樣精彩。經濟科技高度發達的地區,也是城市文明的興盛之地。

在文化的潤澤下,時光有了溫度,精神有了歸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沈、更持久的力量。”

深圳深諳這種力量的意義。

40年來,有夢想、有闖勁的深圳始終沿著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軌道砥礪前行,種種文化創新在先行先試中不斷刷新人們對這座新興城市的人文想象。

40年後,挺進在文化前沿的深圳,將目光定格在了更高遠的目標——塑造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現代城市文明,建設現代城市文明典範。

觀念引領,標繪城市精神坐標

“城市由物質塑造,也由理念鑄就。”倫敦設計博物館前館長迪耶·薩迪奇在《城市的語言》中這樣寫道。

從深圳誕生之日起,這就是一座由物質與理念同時鑄造的城市。“特區”,一個自帶滾燙激情與奮鬥烙印的字眼,吸引的是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探路者、無私無畏的改革先鋒,全新的理念在這裏交匯激蕩,凝結成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深圳觀念:

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開始,人們昂首闊步邁向市場經濟;“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為實幹與奮鬥搖旗吶喊;“鼓勵創新,寬容失敗”,以包容的胸襟推動創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詩意盎然又芬芳滿城;“來了,就是深圳人”,這是中國城市裏,最有力量、最有標識性的城市口號……

作為中國發展最好、影響最大的經濟特區,現代城市文明在深圳有著豐富的表達和現實的註解。

來過深圳的人們,對這座城市最深的印象,可能來自於這裏的人——公車和地鐵站臺上,上下班時長而有序的排隊;在交會路口,“拉鏈式通行”是司機們心照不宣的約定;斑馬線前,汽車耐心等待行人經過;身著“紅馬甲”的義工,隨時為需要的人們伸出援手;在住宅小區,居民自覺進行垃圾分類……現代城市文明,已經融入深圳人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

遍布全市的186萬名義工、參與無償獻血387萬人次、5名全國道德模範和5名提名獎獲得者、220名深圳文明市民、19名“中國好人”、51名“廣東好人”、6名“南粵楷模”、172名深圳關愛行動“愛心人物”……這些有愛的市民構築起城市的精神高地。

“關愛行動”17年的溫暖航行,各個公益組織各項公益事業的蓬勃向上,《深圳經濟特區文明行為條例》的出臺執行,《深圳市民文明素養提升行動綱要(2017-2020年)》的紮實推進……全市各界合力奏響了正能量的主旋律。

當“山竹”臺風肆虐時,全市城管、公安、武警、民政等戰線工作人員逆風而上,快遞小哥幫忙扛走倒下的小樹,市民幫忙清除路障,大家自覺遵守“四停”令,全市人民眾誌成城,樹立起一道堅強的城市屏障;當救護車呼嘯而至,晚高峰的南山大道上出現了感人一幕:千余輛私家車紛紛讓出位置,硬是從擁堵的馬路上空出一條道路,讓救護車得以一路通行……這些瞬間,帶著深圳獨有的溫度,刻畫出了最美的城市形象。

幾年前,本報發起了“點贊深圳十大文明行為”,這是對深圳人的一場大規模集體畫像。“愛公益”“愛讀書”“愛創新”“愛議事”“愛包容”“愛環保”“愛獻血”“愛U站”“愛實幹”“愛規則”……在網友、專家以及各界人士的視角中,深圳人的特質被總結勾勒出來。一個個文明細節,點滴塑造著一座現代文明之城的面貌。

創新賦能,特區崛起人文高地

在深圳中心區的中軸線上,深圳音樂廳和圖書館是一對呈對稱形的連體建築,音樂廳的“金樹大廳”和圖書館的“銀樹大廳”隔空相望。深圳文化學者胡野秋發現,這似乎正隱喻著深圳文化“黃金白銀時代”的到來,在“兩棵樹”後,隱隱可見的,是城市郁郁蔥蔥的文化森林。

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一個文化積澱薄弱的城市,一個長期處於文化邊緣地帶的城市,是否可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文化快速發展,甚或成為新的文明中心?

深圳的文化實踐,可以無愧地作答。

40年前,寶安縣只有1臺鋼琴,1間劇院,1支宣傳隊,是一個貧困縣的文化格局。

如今,深圳擁有7座超級書城,600多家公共圖書館,700多家實體書店,一年有16萬場公益文藝活動在全市各地開展,是“設計之都”,也是“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

數字是最直觀的,而數字的背後,更是每個人觸手可及的溫熱的城市生活。

近年來,深圳全面實施“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影響力正通過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來提升,以創新賦能文化發展,以實幹推進城市文明。

創新,讓城市有了更豐富的文化品牌——

從2017年起,深圳創新策劃推出“城市文化菜單”:連續三屆“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吸引了大批國際名團名家在這裏奏響美妙旋律;中國圖片大賽用視覺語言講述中國故事,是攝影發燒友的節日;從去年起,深圳首次有了城市書展,在一個周末裏讀者可以近距離與心中仰望的名家交流……一批全新的品牌文化節慶活動,不斷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質,並大大增強了市民文化生活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融合,讓“深圳好聲音”唱響世界——

深圳三大國有文化集團近年緊緊圍繞深化改革總體方案,持續以改革補短板,以創新謀發展,不斷加快媒體融合,讓“深圳聲音”傳得更開、更廣、更響亮。去年底,“學習強國”深圳學習平臺正式上線,成為了展示深圳形象、講好深圳故事、傳播深圳聲音的學習宣傳陣地。全市11個區級融媒體中心已全部啟動運作,打造新的主流媒體。

共享,讓更多文化福利走進生活——

打開手機,就可以向圖書館預約借書服務;在網上,輕觸屏幕就可自如地穿梭在博物館各個展廳;“惠讀書”文惠券發放,掀起市民的購書熱潮;2019年,在公益性文化場館全部免費開放的基礎上,深圳非國有博物館也基本實現了免費對公眾開放……在深圳,不斷創新的文化服務,為市民帶去了更加豐富而優雅的文化生活,讓市民共享城市之美、文化之樂。

提質,讓文化產業不斷提升競爭力——

連續數年,深圳的核心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占全國的六分之一,成為了中國文化產業揚帆遠航的橋頭堡。深圳一批重點出口基地和龍頭企業,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文化+旅遊”“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金融”等嶄新模式,讓新的產業形態疊加、裂變,成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

“文化建設是深圳40年來的重要成果之一。”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花建對深圳文化的評價是“一高地三典範”——人文高地、創新典範、兼容典範、魅力典範。

先行示範,邁向城市文明典範

深圳,正在朝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加速奔跑,在率先塑造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現代城市文明的征程上,深圳人心中有夢,眼中有光,腳下有路。

“夢”,來自高屋建瓴的新一幅文化藍圖。

7月22日,在深圳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領導工作小組會議上,《深圳加快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經審議通過。《實施方案》描摹了先行示範區建設在文化領域的新藍圖,提出了構建“六大體系”、實施133項工作任務的“路線圖”,將掀起深圳文化創新發展的新一輪浪潮。

精神文明建設典範、國際時尚創意之都、公共文化服務標桿、文化創意產業先鋒、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這是《實施方案》中描繪的未來文化深圳的一幕幕圖景,並對標深圳建設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要求,提出“六大體系”,提綱挈領推動文化建設。

“光”,來自指引方向的新時代城市精神。

經濟特區建立40年之際,深圳正在概括提煉“新時代深圳精神”,為城市精神體系的建立標註嶄新的坐標。時隔十八年,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奮的“新時代深圳精神”已經呼之欲出,將使這座城市在邁進新時代的征程中底氣更足、步伐更堅。

“路”,來自紮實開展的新一輪文化建設。

今年以來,深圳歌劇院、國深博物館(暫名)、改革開放博物館等“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加快了推進的步伐,構建城市文化新地標。不少設施已經進入建築方案設計階段,即將“展露真容”。

與此同時,“十大特色文化街區”的改造提升在各區持續進行,而“一區一書城,一街道一書吧”的構想也正在逐步成為現實。此外,深圳還將規劃建設31個市級及51個區級大型文體設施,共計有超過100個文體設施將在未來分期分批投入建設,讓市民享受到更優質更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務。

“特區精神與城市人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普惠、優質與可持續,以及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是深圳的三大優勢,是深圳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的‘魂魄’‘硬件’和‘前提’。”光明日報原總編輯何東平說。

文化的力量,深沈、持久,支撐著這座城市過去的成長,也昭告著未來的方向。

40歲的深圳經濟特區正載夢而生,逐光而行。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