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藥房亂象暴露監管漏洞 公共醫療亟需正本清源
作者:熊貓哥哥   來源:識港網    2025-04-02 15:30

近來,香港和內地藥房亂象頻發,從“山寨診所”到虛假宣傳的“香港大藥房”,暴露了醫藥行業監管的薄弱環節與公共醫療體系的深層問題。香港文匯報揭露的長沙灣藥房變身“無牌診所”,店員冒充醫生診症、隨意開藥,甚至違規售賣抗生素與類固醇,令人觸目驚心;而《香港01》與《星島日報》報道的“香港大藥房”假冒港產、誇大宣傳,通過直播帶貨謀取暴利,更將問題推向跨區域的高度。這些亂象不僅危害市民健康,也挑戰法律底線與社會信任,亟需政府與社會共同反思與整治。

在香港長沙灣青山道,註冊藥房門口大排長龍,市民“輪街症”的景象令人側目。無醫學資質的店員僅憑幾句簡單問診就開藥單,過程如同茶餐廳點菜般草率。記者調查發現,藥物無獨立包裝、無標籤,甚至包含受管制藥物,收費僅五六十元。這種低價吸引了許多家境清貧者,如一位南亞裔父親所言:“與其排隊大半天,還不如來這家藥房買藥當『睇醫生』。”然而,這背後是巨大的健康風險:誤診、藥物濫用、延誤治療,可能令小病變大病。亂象根源在於貧困階層難以承擔私營醫療費用,公立醫療資源又緊張。衞生署已執法拘捕涉事人員,但單靠打擊難以根治,需從醫療資源分配入手。

與此同時,內地“香港大藥房”以“百年老店”“港貨正品”為賣點,通過抖音直播熱銷,近一個月獲利逾百萬人民幣。調查顯示,其產品來自江西、福建等地,出廠價低至2元一瓶,既非藥品也非港產,純粹是貼牌貨。更有甚者,藥房暗建“黑市數據庫”,抄襲醫生處方配藥,完全無視藥物副作用與患者安全。江西樟樹市監局已查封涉事企業並立案調查,但問題背後是電商平臺監管的鬆懈與消費者辨識能力的不足。直播帶貨的低門檻與高利潤助長騙局蔓延,而近200間同名公司在港註冊,更令人懷疑空殼公司參與其中。

香港與內地的藥房亂象有共通之處:監管漏洞、經濟壓力與資訊不對稱。在香港,藥房違規售藥與無牌行醫屢禁不止,衞生署2020至2024年僅處理32宗定罪案例,罰款與監禁力度不足以震懾;在內地,市場監管對虛假宣傳的處罰滯後,企業屢罰屢犯。經濟層面,貧困者尋求廉價替代品,中產則被低價保健品吸引。而資訊不對稱讓無資質店員與虛假品牌有機可乘,市民難以分辨真偽。

要解決亂象,單靠執法遠遠不夠,需多管齊下。香港應修訂《藥劑業及毒藥條例》,提高罰則並增加巡查頻次;內地需完善電商平臺責任制,對直播帶貨設更高審核門檻。同時,香港可增加基層診所、補貼低收入者就醫,減少對“山寨診所”的依賴;內地應規範保健品市場,杜絕虛假宣傳。此外,通過媒體與社區宣傳,提升市民對藥物安全的認知,避免因貪便宜而誤入陷阱。

藥房亂像是醫療體系失衡的縮影,也是社會公平的試金石。無論是香港的“無牌醫生”,還是內地的“假港藥”,都提醒我們:健康無價,監管不容鬆懈。唯有正本清源,才能讓市民免於風險,讓藥房回歸其應有角色,而非淪為“山寨診所”或詐騙工具。

本網評論員 熊貓哥哥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