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春秋時代,名為天下共主的周,早已無力統御各國;崛起南方的大國——楚,盡吞江漢流域的小諸侯,勢力漸漸向中原擴展,並且廢棄被封的「子」爵而乾脆稱「王」,視周如無物。五霸之首,用名相管仲而致國家富強的齊桓公,第一個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的口號,「挾天子以令諸侯」。作為中原各國的盟主,齊桓公要以集體力量,保障集體安全,阻遏楚國北侵。
魯僖公四年(前656年),齊桓公率領本國和宋、魯、陳、衞、鄭、曹、許各諸侯國的聯軍擊潰了楚的盟國蔡,進兵攻楚。楚王的代表來到聯軍中,說:「君侯住在北方,寡人住在南方,相隔這麼遙遠,即使發情狂奔的牛馬,也不能跑到一起。想不到君侯竟然涉足我們的地方,這是什麼緣故呢?」
管仲代表齊侯回答說:「以前輔助周室開國的召康公奭委任我們的先君太公望說:『各地的諸侯,你都可以征討,以輔佐周的王室。』他賜給我們先君踏足的範圍,是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現在,你們應該供應的包茅,許久沒有進貢了,使得天子的祭祀缺乏了濾酒的東西,寡人要過問這件事。還有,昭王十九年,天子南巡而沒有回去,這件事寡人也要追究。」
—— 原來公元前977年,周昭王南巡,坐了一艘被楚人做了手腳的船,船到漢水江心,膠合船板的東西溶化,周王就溺死了。本來,楚國當時最大的罪名應該是「僭稱王號」,但這時還未到最後決裂的時候,如果直接質詢,雙方就都沒有可以迴旋的餘地了。因此,管仲藉一件似乎很細小的事情——「包茅不入」——來詢問,如果對方肯認錯——認了聽來也無關宏旨,不傷面子——那就等於仍然承認周天子為共主,楚應當服臣職而進貢。
周本來就已經無望再振聲威,齊本來也只是藉天子的剩餘名望來號召諸侯,楚也明知自己現在的力量還不足以與聯合起來的中原大國對抗。這一切,大家都心照不宣。
聽過了對方的兩大指摘,楚王使者說:「包茅貢品沒有奉上,這是寡君的疏忽,我們謹此道歉,並且答應今後一定送上。至於昭王南巡不返,那時漢水還不是我們的疆土,恕我們不能負責;君侯要責問,就責問漢水江邊的人吧!」
——對了,南人有時對北方是不服的,這也沒有辦法。最重要的是,這事與我們無關,而且已經過去了幾百年,死無對證了!
使者的話固然不卑不亢,但諸侯的軍隊還是向前推進,駐紮在陘地——楚的北疆。
到了夏天,楚君又派屈完到聯軍駐地。諸侯軍隊後退,駐紮在召陵。雙方都按兵不動,看形勢發展下去是和是戰。齊桓公將諸侯的軍隊列成陣勢,與屈完同坐一輛戰車,共同檢閱,並且對屈完說:「這次勞師動眾,難道是為了我這個盟主嗎?只是為了繼承我們先代國君建立的國際友好關係而已。貴國和我們保持這個友好關係,怎麼樣?」
屈完懇摯地回答道:「君侯惠臨敝國,為我們的福利而努力,並且接受敝國國君為盟友,這實在正是我們國君的心願啊!」
得到楚國同意和解的信息,看着以自己為盟主的諸侯聯軍的強大陣容,齊桓公不禁志驕氣盈,自滿地說:「看!用這樣的軍隊來作戰,誰能抵禦?用這樣的軍隊來攻城,哪座城攻不下?」
屈完一聽,也提高了姿態,但仍然十分委婉得體地回應道:「君侯如果以道德來安定國際秩序,誰人敢不服從呢?如果訴諸武力,那麼,我們楚國有連綿七八百里的方城山作為屏障,有深廣的漢水作為護城河,入侵的軍隊即使眾多,力量恐怕也用不上吧!」
雙方的實力、形勢,彼此心裏都有數了。於是,屈完便代表楚國,與齊侯為首的諸侯聯軍議成和好,訂立盟約。
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中國人的溝通藝術》
《中國人的溝通藝術》
作者:陳耀南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9年7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2/24/0101408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