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除財神還有趙雲與包公 古老又多樣的年畫
作者:邰高娣   來源:橙新聞    2020-01-29 13:38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這首詩形象地說明了古代時的春節景象,換桃符的舉動也早已隨着年節而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年畫是中國特有的年節藝術裝飾品,歷史悠久,形式獨特。年畫起源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

【識港網訊】「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這首詩形象地說明了古代時的春節景象,換桃符的舉動也早已隨着年節而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年畫是中國特有的年節藝術裝飾品,歷史悠久,形式獨特。年畫起源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

早在漢代,民間就有在新年時畫「神茶、鬱壘」兩位神人的形象於門上以驅邪避災的習俗。下圖是漢代神茶鬱壘畫像磚,在河南密縣漢代貴族墓中發現,從中可看到門神的早期形貌,兩位神仙(左為神茶,右為鬱壘)都穿着短由開襟袍服,雙臂交叉,相向而立,手下各按一斑紋猛虎。

圖:三聯書店提供

到了魏晉南北朝,人們在門上貼象徵大吉大利的雞,用以辟邪祈福。唐代出現了以歷史人物秦叔寶、尉遲恭為門神形象的門畫,這兩位為唐太宗守門鎮鬼的武將形象被繪製成畫幅貼在門上,此舉在民間迅速流傳開來。宋代,年畫正式形成。這一時期的雕版印刷、豐富的民間文化生活,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開始出現了如風俗、戲曲、仕女娃娃等多種題材,宋金時期的「四美圖」的出現就是例證。當年的年畫有專人製作和售賣。

圖:三聯書店提供

上圖中武士門神身披重甲,手握寶劍,披帛繞身,眉目豎起,面頰豐腴。頭上盤着一隻青龍,龍口含一顆驪珠,龍爪踏在武士的肩膀和頭盔上。武士腳下踏着一隻梅花鹿,鹿口含着一株紅蓮,武士劍鋒直抵紅蓮上。藝術構思非常巧妙。

明代,隨着商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年畫呈現復興之勢,吉祥題材作品多種多樣。到了清代,年畫的題材可謂包羅萬象,製作更加精良,體裁也更加多樣,畫店作坊繁多,全國除了西藏,都在過年時貼年畫。清末至今,社會變革巨大,傳統年俗逐漸式微,木版年畫也隨之衰落,目前全國只有十幾家還保留着這種傳統的工藝。

年畫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完整的繪畫系統,題材與種類多樣,大家一起來看看它們精緻的形貌和有趣的歷史故事吧!

門畫類

過年時貼在門上的年畫,是年畫最早的形式。常見的有武門神,如秦瓊、尉遲恭;文門神,如天官賜福;動物門神,如鎮宅神虎、大吉(雞)大利;此外還有娃娃和美人的門畫,如天仙送子、雙美圖等。

趙雲

以《三國演義》小說中的趙雲為門神,只在山東、山西和陝西部分地區的年畫中出現過。此幅門神趙雲提槍騎馬,懷中抱着阿斗,取自「趙子龍單騎救主」的故事。另據《英烈傳》第七十八回「帝王廟祭祀先皇」中記載,明代朱元璋登基後,有一次去歷代功臣廟,猛然回頭看見殿外有一泥塑武像守衛門前,朱元璋便問他是誰,隨行軍師劉伯溫說這是三國時的趙子龍。因為國母為曹兵所逼,死於長坂坡,趙雲抱了阿斗逃走,所以才被放在功臣殿外守衛而不能進殿當功臣,朱元璋聽後說那時正在亂軍之中,事出無奈,所以趙雲還是應該進殿和其他功臣一樣,趙雲被刻繪為門神,可能就是由此小說典故而來。

創作年代:清代  材質:彩色套印  規格:高32cm,寬22cm  地區:山東陽穀  王樹村藏  圖:三聯書店提供

劉海戲金蟾

圖中一位赤足兒童,手拿一串金錢,戲耍腳下邊的三足蟾蜍。畫上的兒童,就是劉海。「劉海戲金蟾」是取民間的「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的吉祥俗語之意。「金蟾」是一隻三足的青蛙,古代人們認為得到牠可以發財致富,寓意財源興旺,幸福美好。相傳劉海本不是孩童,陝西鳳翔年畫中的劉海就是一位老人形象。他原名劉操,河北人氏,五代時任過大官,因厭惡官場中的爾虞我詐,棄官學道。後經八仙中的呂洞賓、漢鍾離點化,得道成仙,道號海蟾子,所以人們把劉海和金蟾畫在一幅畫上,取吉祥、發財的意思。

創作年代:清代  材質:彩色套印  規格:高45cm,寬35cm  地區:山東濰坊  王樹村藏  圖:三聯書店提供

歷史故事類

這類年畫所繪的是在民間廣為傳頌的具有正面教育意義的人物故事和歷史事件,例如孟母擇鄰、二十四孝等。

三俠五義

《三俠五義》是由清朝咸豐年間評書藝人石玉昆創作的評書。小說寫的是宋朝年間,包拯在俠客、義士的幫助下,審奇案、平冤獄,以及俠客義士幫助官府除暴安良、行俠仗義的故事。書中講述了大量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客故事,塑造了一位鐵面無私、不畏權勢的清官形象,表達了人民希求社會廉潔公正的願望。其中包公平冤獄、「鍘龐昱」、「除藩王」等情節,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不公。這種題材用年畫表達出來,是人民最現實和最樸素的期望。

創作年代:清代  材質:彩色套印  規格:高54cm,寬36cm  地區:河北武強  王樹村藏  圖:三聯書店提供

包公耕田

包公名拯,宋仁宗時任開封府尹,執法剛正不阿,有「包青天」的美名。畫面描繪的是包公接聖旨的情景。當時,包公還是一名在家務農的農民,正在自家的田裡收割大麥,忽見朝廷派來的大隊人馬,帶來請包公出山上任的聖旨,正在他猶豫不決之時,神仙天宮下凡前來助工,幫助包公割麥,好讓包公安心赴任。田間收割、包公接旨等一連串的故事被上下平鋪排列在一幅圖內,緊湊又生動,屬早期的連環畫形式。

創作年代:清代  材質:彩色套印  規格:高24cm,寬42cm  地區:山東濰坊  王樹村藏  圖:三聯書店提供

吉祥畫類

這類年畫屬年節的重要裝飾品,大多是取意吉祥、歡樂祥和的作品,如玉堂富貴、連年有餘等。

金魚多子

金魚「多子」,常用寓意多子多孫、人丁興旺,早在宋代就成為繪畫圖案,是民間喜愛的繪畫題材之一。因「金魚」與「金玉」諧音,所以金魚也用來比喻富貴。此類娃娃畫在楊柳青年畫中非常多見,娃娃以正面為多,常伴有寓意吉祥的器物和植物,胖嫩可愛。這種正坐娃娃形象,大約受天津地區「娃娃大哥」祈子習俗(也稱「拴娃娃」)的影響,娃娃畫多種多樣,成為當時最富地域色彩的年畫題材之一。

創作年代:清代  材質:墨線版筆繪  規格:高44cm,寬30cm  地區:天津楊柳青  中國藝術研究所收藏  圖:三聯書店提供

久長富貴

民間傳說中有沈萬三發財的多種故事。其一是沈萬三有一隻聚寶盆,放進一支金釵,能取出一大把金釵,放進一隻銀元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才能富甲天下。圖中沈萬三和沈夫人站在聚寶盆旁邊,聚寶盆中又長出搖錢樹,說明沈家的財富延綿不絕。民間用此幅年畫來表達內心希望富貴長久,財富不斷的願望。

創作年代:清代  材質:彩色套印  規格:高23cm,寬27cm  地區:河南開封朱仙鎮  王樹村藏  圖:三聯書店提供

節俗和生活類

這是表現民間生活和節氣活動的年畫,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例如有大過新年,二月二龍抬頭等,還有反映男耕女織的男十忙女十忙、諷刺幽默的三猴燙豬。

同樂新年

《同樂新年》一圖,描繪了清代北方新年時的各種民俗活動。由右至至,再由上至下看。「風調雨順」,畫一老人在向「天地三界」牌位拜謝,象徵今年豐收燒香酬神。「辭皂(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為灶君上天言事日,全家在灶前送別。「國泰民安」,畫正月初二接財神之風俗;下圖是過年喫酒放鞭炮。「敬祖先」,畫一對夫婦不忘祖先創業的辛苦。「花炮連天」,表現的是兒童在晚飯後,放花炮做遊戲。「兄友弟恭」描寫了兄弟二人同賀新年,相敬相愛的感情。「夫婦拜節」,新年過後,婦女都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並拜年。圖中描繪的都是舊時年景的習俗,是中國各地過年情形的寫照。

創作年代:清代  材質:彩色套印  規格:高29cm,寬47cm  地區:山東濰坊  王樹村藏  圖:三聯書店提供

春牛圖

《春牛圖》是民間曆畫的一種,因為圖上印有春牛和芒神,所以取名春牛圖。過去農村無日曆,農曆的節氣又無固定之日,《春牛圖》則可告知農耕之早晚,如果「立春」之日在臘月中,芒神則在牛前,以表示春來早;「立春」在正月中,芒神則立其後,表示春耕來得晚,凍土未解,不宜早耕;第二年干支若是「壬癸」,雨水多,芒神則穿上鞋子。圖中芒神赤一足,履一足,表示雨水量正好,風調雨順。畫面上牛身上背着一大盆牡丹花,左右上角各有一隻喜鵲飛來。畫面下方有三人喫九餅的場景,預示着秋收時將獲豐收。

創作年代:清代  材質:彩色套印  規格:高45cm,寬35cm  地區:山西臨汾  王樹村藏  圖:三聯書店提供

戲齣類

這裡指的是戲曲題材的年畫,形式上有單幅的,也有連環畫式的,如楊家將、三國演義等。

狸貓換太子

這是流行於山東高密地區的一種特有的手繪年畫,採用柳木炭條起稿,以紙張撲在線上稿上拓印進行「複印」,民間稱為「撲灰」,故名撲灰年畫。其特點是完全採用手工繪製,畫面線條流暢,色彩大塊塗抹,具有濃郁的寫意風格,特色鮮明。

這對《狸貓換太子》對畫,當地稱「大掛畫」。故事講的是宋真宗時,李后產子,劉妃妒忌,與太監密謀,用狸貓剝皮換太子,命宮女寇珠拋入九曲橋下淹死。寇珠不忍,求計於太監陳琳,二人將太子藏在妝盒,密送宮外撫養。十八年後,太子繼位,稱為宋仁宗,丞相包丞查明沉冤,仁宗迎母回宮。該故事於民間稱為大宋奇案,廣泛流傳。

創作年代:民國  材質:撲灰手繪  規格:高100cm,寬57cm  地區:山東高密  圖:三聯書店提供

紙馬類

這是以神象作為表現對象,用來驅邪納祥的年畫,如灶王爺、觀世音、行業祖先等。

天地全神

民間把祭祀的各種神祗,統稱為紙馬,即是木版套色成單色印製的各類神像。因很多是祭後就燒掉,所以保存下來的極少。圖分四層,每層繪刻佛道不同的頭像。上層是佛教釋迦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第二層是道教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太清太上老君;第三層為玉皇大帝,兩邊為天宮官將;第四層乃關帝聖君,旁有周倉、關平等四配。以下是四值功曹分立左右。全圖刻繪了民間信仰中的佛、道主要神靈圖像,體現了民間宗教「萬物有靈」和「舉頭三尺有神明」的信仰觀念。

創作年代:清代  材質:彩色套印  規格:高35cm,寬24cm  地區:河南開封朱仙鎮  王樹村藏  圖:三聯書店提供

神農氏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遠古人民過着採集和漁獵的生活,他發明製作木耒、木耜,教會人民農業生產。神農氏的出現,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由採集漁獵向農耕生產進步的社會進程。民間還有關於他遍嚐百草,發現藥材,教會人民醫治疾病的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中國農業社會的生存狀態和民間百姓不忘祖宗,慎終追遠的文化情懷。圖上的神農氏身材高大,手拿稻穗,位於畫面上方,下方為各種農具,四位神明服侍神農氏上下左右四角,更突出神農氏的高大形象。

創作年代:清代  材質:彩色套印  規格:高26.5cm,寬19.5cm  地區:河南開封朱仙鎮  王樹村藏  圖:三聯書店提供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1/28/010137991.shtml

责任编辑:w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