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看完《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感動得淚水漣漣的我第一反應是羨慕:羨慕看著片中主人公費迪羅傑斯(Fred Rogers)主持的兒童節目長大的那些孩子,畢竟從小就被這樣溫柔地對待和關照,長大後的他們,多半也更懂得感受和付出愛,能夠成為充滿善意的人吧。
我們見過太多類似這樣的兒童節目:主持人瞪眼假笑用各種疊字營造虛假的童稚感,當中提到的故事不少浮於表面,或者是僅僅讓觀眾見到生活美好的一面,營造一個隨時都有可能破滅的肥皂泡,讓不諳世事的孩子在當中歌舞昇平。
費迪羅傑斯的兒童節目《Mister Rogers’ Neighborhood》卻顯得有點不一樣:除了常見的與友情、分享相關的話題外,費迪羅傑斯透過自己撰寫的兒歌及木偶劇與觀眾對話,更毫不忌諱大談生離死別等議題,並時刻提醒孩子要擁抱自己的情緒。瞧,擁抱自己的情緒——在華語地區,這甚至是很多成年人還在困擾不已,甚至不敢面對的話題。
節目於1968年誕生,由費迪羅傑斯自編自導自演,節目播出33年間,獲獎無數,見證一代又一代美國人的成長,他更被譽為「除上帝外最完美的男人」。
世上是否真有聖人一般溫和、善良、有趣的人類?憤世嫉俗的記者湯朱諾德(Tom Junod)深表懷疑。但在與費迪羅傑斯的相處中,他漸漸放下了這些猜想,被費迪羅傑斯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並於1998年在《君子雜誌》刊登了一篇有關羅傑斯的人物訪談,二人也成為朋友。電影《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便正是由這篇訪談及二人真實經歷改編而成。而在香港,《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是從2004年起陪伴大家多年的電台節目,以此為譯名,也令本地觀眾更有親切感。
費迪羅傑斯由金像影帝湯漢斯(Tom Hanks)飾演,當他穿上其標誌性紅色毛衣再配上招牌溫暖笑容,十足令人相信他就是費迪羅傑斯的化身。湯漢斯卻表示要飾演這個角色其實很有難度,因為溫和的羅傑斯說話及動作都很緩慢: 「他是一種不自覺的、審慎的遲緩——其實是很難的。第一次嘗試模仿的時候覺得自己很可笑,後來研究了幾個小時的羅傑斯錄像,我就開始抓到重點,這是他的獨特之處。」
馬菲維斯飾演的記者羅爾的故事貫穿全片:他與自小被父親拋棄,親見母親在眼前去世,對世界、對當年拋棄自己的父親滿懷恨意。父親患病時日無多,主動前來與姐弟和解,被羅爾拒之門外,甚至大打出手。誰知在訪問費迪羅傑斯的過程中,他竟然得以與童年的自己和解、擁抱自己的憤怒的情緒,並且陪伴父親度過了最後的時光。
電影的場景轉換以城市模型形式呈現,既與原版節目呼應,也顯得趣味十足。而當影片開場湯漢斯扮演從外面回家,換上紅色毛衣和舒服鞋子,說出「我是你們的鄰居,今天我要跟你們分享一件事……」瞬間將觀眾拉入那個溫馨又可愛的情境——那些在童年時缺乏父母陪伴、或者因為父母不夠關注、不夠重視內心感受而感到失落的孩子,如果能有這樣的「鄰居」相伴,了解一些簡樸又令人獲益終身的人生道理,是多麼幸運的事。
將一篇訪談影像化、並且將父子和解與訪問的故事巧妙穿插,需要認真的鋪排計劃,更需要讓每一個細節都真實可信、打動人心。個人覺得非常動人的幾個片段,一是地鐵上有人認出了費迪羅傑斯,隨即全車廂的人在少數幾人帶領下,合唱起節目中的主題曲,美好的集體回憶和人性之光溫馨又催淚;
二是三代同堂的一幕:羅爾決定多花些時間陪伴自己的幼兒,半夜起床為孩子餵食,而病重的父親剛好在凌晨醒來,他抱著孩子在父親床前,終於聽到父親真誠的道歉,父子二人和解,而下一輩在懷中躺著,其樂融融;
三則是費迪羅傑斯與羅爾在餐廳中的「靜思一分鐘」:用一分鐘時間,想想你重視的、感激的那些事情。一分鐘內,餐廳的背景音、喧嘩聲一律消失,餐廳仿若天使降臨般,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這是屬於費迪羅傑斯與羅爾的一分鐘,也是屬於觀眾的一分鐘——當你想要急著回應什麼,別急,給自己一分鐘時間,好好感謝你擁有的一切。
生活不易,在艱難的人生中,的確很需要這樣的溫情影片:它會重現生命中美好的人和事,會放大那些一閃而過、令你心中一動的片段。它讓你看到一個執拗堅硬的人如何慢慢被軟化,看到不可能如何變成可能。它還會告訴你,看起來高高在上、百毒不侵的聖人其實也有情緒有弱點,他們可能會靠大力彈奏鋼琴、靠游泳運動來排解,而每一個窩心舉動、令人覺得被重視的「無心之舉」背後,其實藏著很多努力和關愛。
如果你覺得「人生真難」,不妨去看看這部影片,它會讓你感覺「天無絕人之路」;而如果你覺得「人生還不錯」,也可以去看看這部影片——它會讓你有理由相信,生活本來的確可以變得更美好。
*電影將於2020年2月6日正式在港上映*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1/22/0101376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