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香港開埠以後幾十年間,原本作為英資洋行和銀行附屬力量的華商勢力開始冒起,到20世紀上半葉,華資家族財團開始嶄露頭角,在百貨商貿、銀行、貿易、航運、地產等行業取得發展,並逐漸在某種程度上取得了獨立地位。50年代以後,新興的華資力量逐步在製造業、航運、地產、影視娛樂、酒店等領域積聚、發展,並迅速崛起,到70年代末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一時期,華資財閥羽翼漸豐、勢力抬頭,正雄心勃勃、躍躍欲試,向一直壟斷香港經濟的英資財團發出挑戰。
華商發展的第一次浪潮:行商與買辦的崛興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的爆發,導致了英國對香港的侵佔和近代香港開埠。隨著英資洋行、銀行、輪船公司的湧入,香港傳統的自然經濟日趨瓦解,西方資本主義式的現代商業社會迅速形成。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1/10249034_885280.jpg)
到19世紀末,香港從昔日的漁農社會演變成遠東轉口貿易的商埠,這種急遽的經濟轉變,為香港近現代華商勢力的崛起,提供了廣闊的社會背景。香港早期的華商,其主力是以南北行、金山莊為代表的行商和依附英資洋行、銀行、大公司的華人買辦。這兩股勢力的崛起,形成了香港華資的第一次發展浪潮,使華商成為香港經濟中一股具影響力的重要經濟力量,並為香港最終確立其作為遠東貿易轉口港的地位,奠下了一塊基石。不過,這一時期,香港華商就整體而言,基本上仍是作為英資財團的附屬力量而存在、發展的,或是在其夾縫中萌芽、成長的,尚未具備獨立性。這是香港華資家族財團的萌芽時期。
19世紀50年代,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半個南中國,內地大批華人富商,因避戰亂紛紛移居香港,各種商舖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中,最矚目的是行商南北行、金山莊、南洋莊的相繼崛起,這是香港開埠初期華商勢力冒起的標誌。
據香港政府的統計:1858年,香港行商僅35家;1870年增加到113家;到1881年更急增到395家,23年間增加逾10倍。1行商之外,尚有米行、花紗行、洋貨行、疋頭行、茶葉店及零售商;其中,以行商實力最強。它們主要經營轉口貿易,將內地大江以南及華北兩線貨物,轉運到美洲及澳洲,在不太長的時期內積累了大量財富。
隨著實力的增強,華資行商開始向其他行業投資,初期主要是地產、典押、高利貸等傳統領域,後來逐漸擴展到航運、金融、保險等行業;但是,除了少數是自辦企業外,大部份均是購買英資洋行、銀行的少數股權,只限於收取股息,並無參與經營。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1/10249042_331299-653x500.jpg)
行商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南北行的元發行東主高滿華。元發行初由高元盛開設,數年後因業務不振、本人年紀大而兒子不肖,遂轉讓予高滿華,由高滿華將之發揚光大。高滿華(又稱高廷楷、高楚香),廣東澄海縣人,早年在家鄉耕田,粗通文字,早在鴉片戰爭前已越洋赴暹羅謀生,曾當過苦力、廚師,漸有積蓄,於是購置帆船販運貨物回潮州,人稱「滿華船主」。他又在泰國開設元發盛商號,擁有碾穀廠,故又有「滿華座山」之稱。
高滿華接掌元發行後,便以香港為基地,經營暹羅大米的進出口生意,他在暹羅擁有5間碾穀廠,所產白米全部運返香港出售。除白米外,元發行還經營南北土產,生意規模愈做愈大。1868年南北行公所成立時,高滿華是發起人之一,1869年東華醫院籌辦時,高滿華被南北行同業推舉,出任東華醫院的倡建總理。當時,高滿華已是南北行同業的領袖之一。
這時期,香港華商的另一股重要勢力是英資洋行、銀行以及輪船公司的買辦。所謂「買辦」,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受僱於在華外資洋行並做它們代理人的中國人。買辦一詞是借用舊稱的,在中國明代是指專司宮廷供應的商人,後來,凡在官府從事採購的人員都統稱買辦。
到了清朝,連官宦人家的採購人員也都成為買辦。18世紀,清朝將廣州十三行中招待外商的商館辦事人員通稱為買辦。買辦的特定涵義在鴉片戰爭後才具體確定。買辦作為洋行對中國貿易的代理人和仲介人,其職責主要是替洋行管理財務、代理業務、代購代銷商品、打通中國官府關節等等,並藉此收取薪金、佣金,以及投資利息和經商利潤。
19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外資洋行數量的增加,買辦勢力也迅速壯大。據統計,1851年香港洋行買辦僅6人,1871年增加到76人,到1891年更增加到126人。依附洋行的華人買辦,利用其代理人的身份,憑藉著當時洋行如日中天的權勢,迅速致富,成為香港華商的中堅力量。其中,著名的有怡和洋行買辦何東、何福;滙豐銀行買辦羅伯常、羅壽嵩;渣打銀行買辦容良;有利銀行買辦韋亞光、韋玉;太古洋行買辦莫仕揚;德忌利士洋行買辦吳泩;鐵行輪船公司買辦郭甘章;仁記洋行買辦梁安等。買辦致富後,亦多以購股的方式投資於外商經營的金融、保險、航運等企業;但也有自資開設商號,經商牟利的。
何東是香港華人買辦勢力的代表。他是歐亞混血兒,但自署廣東寶安人,1880年任怡和洋行副買辦,1894年晉升總買辦,負責管理貿易、保險等業務,6年後因病告退職務由其弟何福繼任。何東出任怡和洋行買辦前後共20載,積累資金逾200萬両白銀。何東退職後自行經商,大量投資於房地產業,到二次大戰後,何東家族擁有的物業,包括山頂的何東樓,港島中區的恒生銀行總行地盤,舊中央街市地段,灣仔的東生大廈、東城大廈、承業大廈,九龍的東英大廈,旺角的東興大廈,以及彌敦道的12幢商廈。除房地產外,何東還大量投資於英資公司的股票,包括置地、香港大酒店、省港澳輪船公司、黃埔船塢、香港電車、印—華輪船公司、香港火險、廣州保險等公司,並出任這些公司的董事或顧問。何東可說是香港戰前最顯赫的華商家族。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1/10249043_614947-381x500.jpg)
除何東外,滙豐銀行買辦羅壽嵩也是代表人物,他既是滙豐銀行的華股代表,又是元隆號、永同仁銀號的老闆以及一些錢莊的股東,他一面以買辦身份作保,介紹錢莊向滙豐借款;一面又以錢莊老闆身份經商,成為當時香港金融界的實力人物。4鐵行輪船公司買辦郭甘章,1854年購入鐵行輪船公司的機械工程部和修理廠,承接船舶修理業務,同時開設發興行,經營船舶租賃業。1877年郭甘章擁有輪船13艘,航行於省港澳之間,成為香港航運界的鉅子。
華商發展的第二次浪潮:內地富商與海外華僑移居香港
踏入20世紀,香港作為貿易轉口港的商埠已日漸繁榮,而內地則因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以及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而依然處於動蕩年代,從北美、澳洲、南洋掘得「第一桶金」的華僑富商也紛紛移師香港,另闢經營領域。
這三股力量的匯聚,令華資家族財團開始在香港的零售百貨、銀行、航運、地產以至醫藥等各個領域嶄露頭角,形成了香港華資的第二次發展浪潮。不過,整體而言,香港華商基本上仍然是在強大的英資財團的夾縫中生存、發展,並未在任何一個重要經濟行業佔據優勢,或對英資財團構成強而有力的競爭。
零售百貨方面,以澳洲華僑富商為主。1900年,澳洲華僑馬應彪、蔡興等在香港開設首家華資百貨商店先施公司,馬應彪採用外國先進管理方法,率先在香港僱用女售貨員,又提倡「不二價」,成為當時香港轟動一時的新聞。1909年先施公司註冊成為有限公司,並先後在廣州、上海開設分店,又開辦國民銀行,兼營保險公司。
1916年,上海先施公司開業,規模宏大,服務周到,成為上海及全國百貨公司之冠。1907年,澳洲華僑郭泉、郭樂兄弟在香港皇后大道中開設永安百貨公司,經營世界各地貨品,並兼營金山莊進出口生意。永安創辦時,員工已達六十餘人,永安公司在香港站穩腳跟後,即將業務擴展到倉儲、地產、保險及銀行業,又在上海、漢口等地開設分行,規模迅速擴大。
1915年,郭氏兄弟創辦永安水火保險有限公司,10年後再創辦永安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業務遍及內地各大城市及東南亞地區。1931年郭氏兄弟再創辦永安銀行,其後更大量投資房地產,數十年間,購入物業200餘間,遍佈港島中區、九龍彌敦道、尖沙咀等地。到50年代,永安集團已成為香港主要的華資家族財團之一。
先施公司、永安公司以及1911年澳洲華僑蔡英輝、蔡昌、蔡子輝創辦的大新公司和後來成立的中華百貨公司,並稱華資四大百貨公司,在香港的零售百貨業佔有重要地位。至今,先施、永安仍是香港華資百貨業的翹楚。
_____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香港英資財團(1841-2019)》
《香港英資財團(1841-2019)》
作者:馮邦彥
出版社: 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1/22/010137574.shtml
![](../../../../images/user.png)
![](../../../../images/m01.png)
![](../../../../images/m02.png)
![](../../../../images/m03.png)
![](../../../../images/m04.png)
![](../../../../images/m05.png)
![](../../../../images/m06.png)
![](../../../../images/m07.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