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飄雅活藝 新生代匠人精神再延續
來源:橙新聞    2020-01-21 09:14
全新創意空間「飄雅活藝」落戶中環,其首展已於1月18日開放,該展「匠藝古今」邀來多位資深及年輕工藝師,在當代藝術背景下重新詮釋傳統技藝。

來源:橙新聞

【識港網訊】早前介紹全新創意空間「飄雅活藝」落戶中環,其首展已於1月18日開放。該展「匠藝古今」邀來多位資深及年輕工藝師,在當代藝術背景下重新詮釋傳統技藝。今次便由小編親身走進飄雅活藝,感受兩代工藝師的對話交流。

飄雅活藝位於中環卑利街11號,原為歷史建築,現在是鬧市中一間別具特色的非牟利藝術空間,其設計甚至保留了原址「前鋪後居」的結構。大門仿傳統鐵閘的設計及室內的舊址窗戶,增添了不少本土味。

設計保留了原址「前鋪後居」的結構 圖:Nico Liu
樓梯有復古感 圖:Nico Liu

飄雅活藝創辦人陳雅文指,自己從小深受匠人精神感染,她目睹在社會轉變下,大量生產及機械式製作令傳統手作逐漸式微。創辦飄雅活藝的目的,便是要把人手製作的工藝品帶回人們生活中,將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延續下去;並希望能夠培育新一代的年輕工藝師,傳承珍貴的文化遺產。

飄雅活藝創辦人陳雅文 圖:飄雅活藝提供

 

現已開幕的首展「匠藝古今」邀來六位當代工藝師,伙拍本地碩果僅存的傳統工藝師,探索傳統手藝的更多可能性。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些作品:

《再世盧亭》:張歡 x 神野貓

舞獅是華人地區的傳統舞蹈形式,由張歡師傅製作的竹紮獅頭,更是具有香港特色的佛山南獅。這次,他與工藝師神野貓合作創出「再世盧亭」,以香港神話人物中,魚頭人身的盧亭為紐帶,將傳統獅頭與六合一魚身合為一體。

兩代工藝師在創作上一拍即合,他們堅持採用幾近失傳的紮作工序:「紮、撲、寫、裝」表現這件作品,為傳統注入時尚與實用性。

張歡、神野猫:《再世盧亭》 圖:飄雅活藝提供
神野猫即場示範部分工序 圖:Nico Liu

《漩渦》:德昌森記蒸籠x丁樂融

上茶樓「一盅兩件」,少不了看見竹蒸籠。傳統中式蒸籠既為食物保持溫度與品質,又可帶來香氣,因此一直深受茶樓及茶客歡迎。立足西環的德昌森記已有超過六十年歷史,產品常銷售到國內外,第五代老闆林應鴻與建築師丁樂融透過對話激蕩出新的藝術作品:以蒸籠造型為靈感,設計出檯燈和吊燈兩款照明工具。

小編本以為兩組燈具均直接取自蒸籠組件,再改良而成,原來從設計、「開竹」、塑型直到完成作品,均由丁樂融製成,從中呈現的是竹蒸籠製作技術。丁樂融希望這件作品能傳遞出一個訊息:竹蒸籠能以另一個不同的形式走入生活。

丁樂融介紹作品《漩渦》 圖:Nico Liu
德昌森記蒸籠、丁樂融:《漩渦》 圖:飄雅活藝提供

《鳥南枝》:陳樂財 x 郭達麟

鳥籠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茶樓記憶。手造鳥籠至今雖已式微,資深工藝師陳樂財仍風雨不改地維修鳥籠,保存鳥籠製作的工藝。與陳師傅對話過後,當代工藝師郭達麟汲取了廣式鳥籠特色,製作出竹製當代條案:四支台腳運用了九十六根竹枝匯合而成,外型酷似鳥腿;整個結構更只利用壓力與榫柳的配合,並沒有一根釘子和膠水,以傳統技法向傳統致敬。

談及與陳師傅的合作,郭達麟說十分開心。「最深印象是幫財叔買工具,他其實在教你,因為那些工具是很特別的。買回去拿給他,如果買對了,財叔的笑容是很珍貴的。」郭達麟說。

陳樂財、郭達麟:《鳥南枝》 圖:飄雅活藝提供

廣彩出行:粵東磁廠 x 盧聲前、梁祖彝

粵東磁廠是香港第一家手繪瓷器廠,至今已有逾九十年歷史。其製作的廣彩瓷以色彩絢麗、構圖嚴謹和繪工精細而聞名,連港督麥理浩夫人也深受吸引。經過對話與研究後,當代工藝師盧聲前、梁祖彝決定運用廣彩瓷的技巧和構圖概念,創作出前衛的露營系列,包括戶外服裝、陶瓷器具和營具用品。

粵東磁廠、盧聲前、梁祖彝:《廣彩出行》 圖:飄雅活藝提供
粵東磁廠出品,右邊茶杯套裝的花紋深受港督麥理浩夫人喜愛,被稱為「督花」 圖:Nico Liu

時裝設計師盧聲前在構思時,著意融合傳統與潮流。「我在想能否為廣東彩瓷加入戶外概念,所以這件衣服其實可拉開成吊床。時裝也講究pattern,彩瓷上的鬥雞、相夫教子等故事,便轉化為大象、熊貓等流行圖案,讓多些人從時裝的角度認識廣東彩瓷。」衣服上的纏頸茶壺和腰封,則出自工藝師梁祖彝之手。他以陶瓷為媒介,燒出兼具實用與美觀的成品,由於燒製時很易變形,多次嘗試後才大功告成。

談及兩代合作,粵東磁廠第三代傳人暨老闆曹志雄讚許:「最難得的是年輕人有好學求知的精神,有他們的新構思。透過活化,注入了新一代的思維。」

《翡翠盤高走夜光》:陸樹才、陸強才x 蘇林海

在舊日的香港茶樓,侍應會提著大大的黃銅茶壺給客人沖水,這些茶壺便出自「鍛敲銅器」這門傳統工藝。隨著社會變遷,黃銅茶壺漸漸被淘汰,工藝便於八十年代沒落,曾經三十多間的銅器店,也只剩下炳記銅器一間運作至今。

經過與炳記兩位陸師傅的對話後,金工工藝家蘇林海以傳統鍛敲技術,加上琺瑯工藝,製造了六角形茶盤和有關器皿來襯托炳記師傅的茶具。茶盤的隔水使用了黃銅片縷空荷花圖案,就如傳統剪紙,實用又充滿美感,也藉以向傳統技藝致敬。

陸樹才與陸強才(炳記銅器)、蘇林海:《翡翠盤高走夜光》 圖:飄雅活藝提供

「炳記銅器是香港手工銅器的老品牌,兩位老師傅年紀已很大,很多年前我已接觸過他們。當時沒辦法可以拜師,在這次展覽的牽引下,很開心有機會能與兩位老師傅合作。」令蘇林海別具成功感的是,老師傅事後對他的六角形茶盤很感興趣,也會思考怎樣做,這次的經歷使他十分難忘。

《風隨意思而吹》:林斷山明

當代工藝師林斷山明的廣彩瓷藝作品,靈感源自道風山聖殿中的對聯:「道與上帝同在」「風隨意思而吹」。「風在我們身邊,看不到但是能感受得到。所以我嘗試用同一個顏色,嘗試做出不同的效果。」林斷山明曾在粵東磁廠學師,在作品中,他運用了不同的繪瓷效果表達風的形態,作品的意思也隨著觀者的意思而變。

林斷山明:《風隨意思而吹》 圖:Nico Liu

千結旗袍:何善恒

結紐是以繩結方式編織而成的紐扣,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具有悠久的文化意義。對工藝師何善恒來說,更是祖母留下的一份手藝回憶。為了向祖母及傳統技藝致敬,她將結紐融入優雅女性旗袍。旗袍上有超過2,000粒手織結紐,每粒製作需時20分鐘,可見她對精細工藝的熱愛與追尋。

何善恒:《千結旗袍》 圖:飄雅活藝提供

精細的作品值得花上時間細賞。對工藝文化感興趣的你,不妨親臨飄雅活藝欣賞獨一無二的工藝品,觸碰傳統與當代的藝術火花。

首展工藝家大合照 圖:飄雅活藝提供

「匠藝古今」展覽

地點:香港中環卑利街11號 飄雅活藝

展期:2020年1月18日至3月29日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1/20/010137399.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