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乾隆帝的后妃中,居然有一位維吾爾族女子,這位女子在宮中封號為容妃。雖然她在宮中的地位不是很高,可是,近年來卻被炒得紅紅火火,在畫像上、在學術上、在影視作品上、在民間傳說上、在葬地上都籠罩着神秘的光環,讓人感到撲朔迷離,被當時和後世稱之為「香妃」。關於她的真實情況,我們有必要揭開其廬山真面目。
關於香妃的身世,經過考證,她的真正封號為「容妃」。因她27 歲入宮,有人推測她入宮前結過婚,但丈夫是誰無從考證,傳聞她是叛亂酋首霍集占的王妃,乾隆平叛後,將其掠入宮中,強納為妃。
《清史稿.后妃傳》中記:「高宗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扎麥女。初入宮號貴人,累進為妃,薨。」其他資料中亦有類似的記載。容妃出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 年)九月二十五日,小乾隆帝23 歲。她的父親為台吉和扎麥。實際上,「和卓」乃是對中國新疆及中亞、西亞等地伊斯蘭教封建貴族上層的尊稱,有創教者後裔和宗教學者兩層含義;而「台吉」一詞為爵位,為容妃之兄圖爾都最初的封爵,而這一爵位又是世襲而來,所以推斷,其父也應為台吉;「和扎麥」,卻不是人名,而是稱號,即「和卓木」,意為「我的和卓」,表示更加尊敬。那麼,容妃之父真正的名字為「阿里和卓」,是回部第二十九世和卓。所以,按漢人的規矩,應記成這樣:「容妃,和卓氏,阿里和卓之女。」
容妃的原名,史書上並無記載。只是到光緒年間,才在一些清人筆記中偶有出現。至於「香妃」名字的廣泛出現,則是在清亡之後,一些關於清宮的疑案秘聞到處氾濫,就包括「香妃」的傳說。近年學者考證其名為「伊帕爾罕」,「伊帕爾」乃為麝香,「罕」是維吾爾族女性名字常用的詞尾。
容妃的哥哥名圖爾都,反對割據,不屈服於叛酋霍集占兄弟,將全家從天山南路的葉爾羌遷往天山北路的伊犁定居。乾隆二十三年,當聞知清軍征討大小和卓叛亂之時,容妃的五叔額色尹偕同圖爾都及堂兄瑪木特,配合作戰,平息了大小和卓叛亂,乾隆帝以功封額色尹為輔國公,瑪木特被授一等台吉,圖爾都也被封為一等台吉。乾隆二十五年四月初一日,額色尹、瑪木特、圖爾都等在京師落戶,享受朝廷俸米。
容妃一家定居京師後,於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圖爾都將妹妹送入宮中,封號為「和貴人」,時年27 歲,而乾隆帝已50 歲了。和貴人入宮後,在宮中受到特別禮遇,表現為:位號屢封。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奉皇太后懿旨,晉為容嬪,時年29 歲。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奉皇太后懿旨,晉升為容妃,時年35 歲,至此,封號不變。
民族信仰得到尊重。一是服飾上,在宮中允許穿維吾爾族衣服,並為其製作維吾爾族朝服。二是飲食上特殊關照。因為滿族喜食豬肉,維吾爾族忌諱,於是,在宮中特為她準備回部廚師名叫努倪馬特,曾製作「滴非雅則」「谷倫杞」兩道名菜,並為其製作回子餑餑、羊肚絲、羊西爾占、五香雞、羊肚片、羊他他士、酒燉羊肉、鹿筋羊肉等,並多次有鮮荔枝賞賜。三是允許回部雜技班入宮表演,以排解她的鬱悶。其中玩小羊、玩繩桿、鬥羊等都曾入宮表演,並得賞賜。四是多次隨帝出巡,並多有賞賜,如南巡、東巡等。
容妃的得寵是個奇跡,因為在以滿洲女子為主體的清宮后妃中,其他民族的女子是很難立足的,尤其是險惡的宮廷,加上挑剔的乾隆皇帝,會使得後宮妃嬪很難達到久寵不衰。但是容妃做到了。有詩為證:
南向丹梯寶月開,香妃曾此望家還。
小樓一角遙相對,下有天方聚族來。
乾隆寵愛容妃,世人多有流傳,一些史學前輩也對其進行過多方考證。最具說服力的就是乾隆之建寶月樓。
史界近來反對寶月樓是乾隆為容妃而建的樓閣。因為寶月樓建於乾隆二十三年,而此時容妃尚未入宮。但史學前輩孟森教授仍認為寶月樓與容妃之寵關係匪淺。
孟森先生稱道高宗之寵容妃,稱其「兼露英主本色」。本來當時回部為「叛亂之邦」,其實正在平叛之內,回部之女不宜尊寵,但乾隆不能自持,牽愛於斯,孟森又解釋為:「夫尊寵其來歸之女而滅其母家,是清室之家法。」並列舉了太祖之於孝慈、太祖之於太妃(攝政王之母)等舊例,為乾隆納容妃正名。
因而,孟森認為寶月樓初雖不是為容妃之設,但高宗為寶月樓歷年作有詩篇,如乾隆三十三年春節,有詩云:
淑氣漸和凝,高樓拾級登。
兆杓已東轉,西宇向南憑。
並有註:樓臨長安街,街南俾移來西域回居之。
這首詩證實了寶月樓與回子營遙相對應,有人說,長安街迫近禁城,本不許民居相近,而剛剛平定的叛亂部族,卻可在寶月樓前建回子營,是高宗為了慰藉容妃的思鄉之情。
而且,孟森考證,乾隆帝多次御臨寶月樓,在此娛樂作詩,抒雍雅之情。而《寶月嘗荔圖》正是這一時期的應景之作。所以,孟森教授以嚴謹的學識考證,寶月樓與容妃之寵大有干係。
關於容妃的畫像,流傳於世的主要有幾種:香妃旗裝像、香妃戎裝像、香妃洋裝像。此外,還有香妃「騎馬遞箭像」和「寶月嘗荔像」。但這些畫像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根本不是容妃,又有人說其中的戎裝像可能是惇妃所生的十公主,莫衷一是。經過專家考證,民國年間,陸夫人在清東陵裕妃園寢中發現的「容妃神像」是真實的香妃,我比較認可這個觀點。
細審這幅神像發現,容妃面容清瘦,長相端莊,是個美人胚子。至於容妃為高宗生母賜死一節,則為笑談。依宮廷檔案,高宗生母孝聖憲皇后崩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正月二十三日,壽86 歲,而容妃則薨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四月十九日,此時,皇太后已死去11 年了。而且,容妃由貴人而容嬪而容妃,都是乾隆遵照皇太后的意願而晉封的,何來太后賜死容妃之事!
容妃入宮後,身體一直很好,多次隨帝出巡。但到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初四日,太醫向她進了平安丸一丸,看來她是得病了,直到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二日,首領劉芳傳旨,賞容妃奶餅一盤。四月十四日,總管劉秉忠傳旨賞春橘10 個,5 天後,即四月十九日,容妃死去,終年55 歲。
容妃在宮中后妃的地位是一路攀升的。到乾隆四十二年,她已名列第三,侍候她的太監、宮女就有24 人。她死後,穿戴為:
繡杏黃緞錦蟒袍一件、緙絲八團有水褂一件、桃紅緞錦衫衣一件。
身下鋪:杏黃妝緞大褥一床、綠錦緞大褥一床、大紅妝緞大褥一床。
身上蓋:大紅妝緞被一床。
身體旁邊安放有:繡八團有水一套有襯衣。碧霞朝珠一盤,松石佛頭塔記念墜角背雲。玉如意一柄,錶一個,容鏡手巾、水晶鼻煙壺一個。福壽金正面簪三塊,每一塊上綴東珠三顆,小紅藍寶石五塊,紅寶石二塊,螺子一塊。金茶花一塊,上綴六分重正珠一顆,正珠六顆,嵌金剛石。金火焰簪一塊,上綴一錢六分重正珠一顆。金如意吉慶平簪一塊,上綴正珠、東珠四顆,紅藍小寶石十一塊,大藍寶石一塊。金荷葉扁豆蟈蟈簪一對,上綴正珠、東珠十八顆,紅藍寶石十四塊。金荷葉蜘蛛簪一對,上綴大小東珠十顆,大小紅藍寶石十八塊。金如意一支,金豆瓣簪四支,伽式正珠墜一副連金焰正珠六顆,重四錢。
關於容妃葬地。一說葬於新疆的喀什噶爾。其實,經考證,該墓為容妃曾祖父阿吉.穆罕默德.優素福.霍加的墓地,始建於1640 年,位於喀什東門外,是一組大型的宗教建築群。主要建築有主墓室、四座禮拜堂和一座教經堂。而容妃真正葬地為河北省遵化市的清東陵裕妃園寢內。具體方位為前數第二排之東邊第一號墓中。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死後,於同年九月二十五日葬入妃園寢中。容妃墓早年被盜,1979 年10 月,雨季過後,墓前踏垛級石塌陷。經上級文物行政部門批准,對容妃地宮進行清理,發現其地宮結構完全為清式葬法,由兩個券堂組成,金券內有青白石寶床,寶床上有一具旗材棺木。棺木紅漆,與已發掘的清宮其他棺具無異,但是只有一層棺,無內棺,棺頭正中有金漆的伊斯蘭文數行,經辨認為「以真主的名義……」
在清理地宮中,發現了一具頭骨和其他肢骨、體骨等,一條長85 厘米花白髮辮、吉祥帽、龍袍殘片、宮中織物、如意、荷包、珍珠、寶石、貓眼石、鑽石等物。
關於容妃的身體,說她「生而體有異香」,香氣撲來,吸引了乾隆皇帝,使他魂不守舍,總想接近她。當時,「香妃」這個名字並不存在。查閱資料,最早出現「香妃」記載的是光緒十八年,蕭雄在《西疆雜述詩》中留有記錄。實際上,通過對容妃體骨進行科學檢測,發現她具備維吾爾族人的體貌特徵,卻沒有發現可以釋放香味的特殊物質。「生而體有異香」的記載,應該是人為虛構的故事。
通過對香妃屍骨進行科學鑒定,得出如下結論:從容妃頭骨上分析,其方顱闊面而低額,是典型的維吾爾族的頭型特徵。從她的頭骨和花白髮辮上分析,是一個年逾五旬的老年女子。
通過對其遺骨分析,人體汗腺及皮脂的分泌物應為一種特殊的氣味,這主要是其中含氮物質腐化後產生出來的氣味,確非香味。「香妃」之名,很可能是一種愛稱,或她生前大量使用化妝品,或攜香料所致。
_________
上文節選自《清宮私房事》
《清宮私房事》
作者:李寅
出版社:中和出版
出版時間:2019年4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6/24/0101198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