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委會以市價59折推售的新一期居屋,30日起至6月12日接受現場和網上申請。本期居屋多大六個屋苑,涉及4817個單位,是本屆港府上任以來單次推出最多的一次。這些屋苑大多地處市區,且靠近地鐵站,因此,大受市民歡迎,按照業內人士推出,超購人數或許多達60倍。
居屋火熱除了是因為地理位置優越之外,也顯示基層市民對私樓市場的無力感。差估署的最新數據就顯示,今年4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90.5,較3月份的378.5,按月急升3.17%。樓價在今年1月起連升四個月,已累漲8.65%。同時逼近去年7月高位,僅相差約1.09%。若樓價指數與去年同期比較,則有約3.58%的升幅。
而反映反映二手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率先打破去年創下的歷史高位,最新報189.42點,按周升0.42%;中原城市大型屋苑領先指數(CCL Mass)報191.38點,為歷史次高,按周升0.28%。CCL(中小型單位)報189.57點,創歷史新高,按周升0.5%。
經濟不佳,但樓市卻有如此的升勢,基層市民看到居屋還不衝著去拼一拼運氣?
房屋問題是經濟問題,但最終還是民生問題,也是香港社會面臨最大的結構性問題,是市民最大的怨氣所在。港府自然看到這個問題,因此特首林鄭月娥上任之後,把解決房屋問題作為施政的重點,其中一個措施便是優化置業階梯,積極尋覓土地建設公營房屋。林鄭在過去的公屋-居屋-私樓的置業階梯上,調整為公屋-居屋-首次置業盤-私樓的結構,增加多一次照顧中產市民的置業階梯。
過去幾年,我們看到居屋每年推出,公屋興建,以及「綠置居」推出以鼓勵公屋戶上車。但在照顧中產的首次置業盤方面卻進度緩慢,只是在去年推出了450個單位的煥然懿居,在今年則一點消息都沒有了。
不難看出,目前香港的基層市民擁有了豐富的置業階梯,他們既可以排隊輪候公屋(儘管排很多年,但至少有盼頭),或者以公屋身份(即俗稱的綠表)購買居屋、還有專門的「綠置居」項目。然而,社會負擔最重,交稅最多的中產階級,那些不上不下的夾心階層,卻是買不起私樓又沒資格排公屋。首次置業盤等同虛設,毫無進展。
當然,我們要理解港府尋覓土地的困難,以及解決基層市民的努力。然而,首次置業盤這個中產置業階梯的解決需要有新思維。港府除了要積極尋覓土地之外,也可以通過與私人開發商合作,模仿市建局興建煥然懿居的模式,在賣地時做出發展首次置業單位的規定,以此增加首次置業盤的供應,從而解決中產夾心階層的房屋問題,避免將房屋政策的福利過度傾向基層,造成中產階級的不滿,要知道中產階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