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警方早前接獲一間強積金受託人公司舉報,懷疑有強積金供款人涉嫌提交虛假醫生證明,聲稱「完全喪失行為能力」或「罹患末期疾病」,申請提早提取強積金供款。觀塘警區重案組調查後,本月13日至15日展開代號「夜轟」行動,拘捕16名強積金供款人,涉及供款超過400萬元。
據了解,涉案人主要因欠債或急需金錢周轉,誤信社交媒體上的所謂中介人,非法提早取回強積金。在過往同類案件中,涉案強積金供款人均以「完全喪失行為能力」為由,惟警方在本案首次發現有人以「罹患末期疾病」為由提早取回強積金。
被捕的10男6女(31歲到56歲),分別報稱任職廚師、售貨員、保安員、侍應、地盤工人等。警方調查發現,有犯罪集團主腦透過社交媒體賣廣告,聲稱可以安排中介替被捕人提早取回強積金供款,並詐稱申請「合法」、「不成功、不收費」,所謂的中介協助被捕人向強積金受託人公司提交虛假醫生證明,聲稱「完全喪失行為能力」或「罹患末期疾病」,而被捕人只需要把他們的個人資料以及在申請表格上以電子方式簽名,再透過社交平台交予所謂中介,雙方從來沒有見面。
文件揭3處破綻
案中的虛假醫生證明則由中介撰寫後,循網上途徑提交,申請取回的強積金供款由5萬元至65萬元不等。不過,該些醫生紙上顯示的不同註冊醫生俱表示沒有簽發,無註冊醫生涉案,另外在本案中的文件有3處破綻,包括所有網上申請的電郵格式一模一樣;申請表格的字跡也一樣;拍攝醫生紙的背景亦相同,俱用木枱做背景。


當被捕人成功提取強積金供款後,中介會收取當中5%至30%的佣金。所有被捕人已獲准保釋,警方會繼續調查,包括案中所謂的中介。
積金局高級經理(執法)曾麗珊表示,高度關注首次發現有不法之徒涉嫌偽造或使用虛假文書,教唆強積金計劃成員以罹患末期疾病為由非法提早提取強積金供款,呼籲強積金計劃成員提高警覺,防範來自懷疑犯罪集團、聲稱可協助計劃成員提早提取強積金的推銷電話、短訊或社交媒體帖文,同時切勿向任何來歷不明的第三者透露個人資料,亦要避免在空白或資料不全的表格上簽署。









